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皇后察必(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08 评论:0

大凡历代开国立业之君,必得贤后相助,如汉之吕后,前则助高祖定天下,后则足不出户与民休息。在这些皇后中,有的出谋划策以定天下,有的规谏左右匡佐君王,有的俭朴仁爱以率天下,有的娴淑知礼为天下表,有的则更是兼而有之,不仅为本朝本代的开国兴盛尽智尽力,而且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代开国元君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即是其中之一。



甘苦与共以定天下


弘吉剌察必出身于一个蒙古世宦贵族家庭,其父按陈官封济宁忠武王。由于当时蒙古族正处于东征西讨、四处征战的时期,察必从小便耳闻目睹,养成了一种遇事镇静、外柔内刚的性格。长大后,察必出脱成了一个知礼娴淑、温和美丽的大家闺秀,被太祖铁木真的孙子、时为藩王的忽必烈纳娶为妃。
当时的忽必烈虽身为藩王,但早有一统天下,雄居八荒的志向,史称他这一时期已 “思大有为于天下” 。1251年,宪宗蒙哥继位后,委忽必烈以漠南汉地的军国庶事,因而使得忽必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慢慢地开始脱离蒙古旧贵族的运行轨道。
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在13世纪中叶开始由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飞跃。然而,比起同时期的中原汉族,不仅在社会发展水平上是落后的,而且仍仅仅习惯于单纯的、游牧式的畜牧业,不懂得对中原定居农业经济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样也不具备管理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所必需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这样一来,蒙古族在初入中原地区后,在经济上便采取了赤裸裸的超经济掠夺,大量地圈占原来的农田作为牧场,甚至有人提出把所有的农田毁掉用作牧场,放养牲畜。这种做法无异于把蒙古族落后的奴隶制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强加于汉族地区,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在长期战乱后又陷入混乱和凋敝,社会经济呈明显的倒退局面。
究竟怎样才能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呢?在这个问题上,忽必烈受到了他的母亲、酷爱汉族文化的庄圣太后的影响和启发——以汉人为师,仿效其法。因而,忽必烈经常邀请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到他的藩府中,向他们请教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知识,请教治国安邦的道理。在这方面,忽必烈显得十分开明,不仅自己学,而且在负责漠南汉地后的第二年(1251),便让他的儿子、年仅10岁的真金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性情”。作为忽必烈的妃子、真金母亲的弘吉剌察必也慢慢地对汉族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影响。
在汉族地主的影响下,忽必烈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要想在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扎下脚跟,除施行汉族原来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基本政策外,别无它法。因而,忽必烈负责漠南汉地后,便开始积极地采用汉法治理汉地,以求得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为他以后争夺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忽必烈在漠南汉地改变了此前的奴隶制式的掠夺政策。他多次严申官兵扰民之禁,下令禁止以农田为牧地,禁止纵畜损残桑稼,要求官吏“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把财政收入放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增加的贡赋上。其次,忽必烈还采用汉族的一整套行政系统,借以管理中原地区。另外,忽必烈还承认汉族的文化传统,不仅自己学习汉族文化历史,还用汉文化教育勋戚子弟,力图改变蒙古族落后的政治文化素质。
忽必烈的一系列努力得到了中原地区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赢得了 “爱民之誉,好贤之名” ,汉族地主阶级把他看成能够保护和维持他们利益和文化传统的新主子,从而积极地帮助忽必烈巩固他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使忽必烈势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此,一些坚持遵循蒙古原有生产方式的旧贵族十分不满,自诩为 “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 的宪宗蒙哥在位时,便对忽必烈统辖的漠南汉地进行了大规模地讨伐,给忽必烈的势力以极大的削弱。蒙哥死后,蒙古贵族内部新旧两派的矛盾便发展到非用武力不能解决的地步了。
1259年,忽必烈随蒙哥南攻宋朝。此时,忽必烈与蒙古旧贵族的矛盾已十分激烈。因而,忽必烈便把察必和17岁的真金留在北方,及时注意漠北势态的发展,以便迅速采取有效办法。1259年七月,蒙哥在合州战死。蒙哥的去世,使得维系新旧贵族的纽带崩裂了,一场围绕汗位的新旧贵族间的争夺战便悄悄拉开了战幕: 留守和林的忽必烈的弟弟、旧贵族的代表阿里不哥,企图借留守和林的政治优势,迅速继承汗位,逼使忽必烈就范。而这时忽必烈正率师南征,在接到宪宗去世的消息时,不愿 “无功遽还” ,反而继续南下,包围了南宋重镇鄂州。对此,忽必烈的幕僚们万分焦急,纷纷劝说忽必烈迅速班师北返,郝经在《班师议》 中指出: “这个时候宋人正惧我如虎,根本谈不上对我们的威胁。但是,我们却正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局,别有用心之人已在等待时机,企图染指汗位呢!不马上班师早作打算是十分危险的。” 对此,忽必烈仍是无动于衷,其实他已是焦急万分,不过是在等待着察必送来的可靠消息而已。
此时,留在北方的察必也早已嗅出了蒙占贵族间浓烈的血腥味,在得知阿里不哥正派其心腹阿兰答儿四处括扩后,便感到战争正在迫近。于是,老练的察必一面以忽必烈妃子的身份派人公开指责阿兰答儿: “发兵征战是军国大事,太祖皇帝的曾孙真金在这里,难道他不应该知道吗?你们是何居心,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呢?”另一方面,察必秘密地派遣她的心腹脱欢和爱莫尔火速赶到了忽必烈的军营,报告了阿里不哥的图谋,并建议火速班师。
忽必烈在接到了察必的确切消息后,终于立下了北返争夺汗位的决心,迅速班师,展开了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可以说察必的活动和密报对忽必烈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之后,忽必烈迅速回师秦、蜀、陇地区和燕京一带,果断地控制了这些地区,利用这一带充足的物力人力资源展开了同阿里不哥的决战。1260年9月,取得了对阿里不哥首次大战的胜利; 1261年11月,再胜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儿; 到1264年7月,阿里不哥被迫率众归降,忽必烈取得了汗位争夺战的最后胜利。
与阿里不哥相比,忽必烈是一个相对开明和进步的蒙古新贵族,面对历史的激烈变化能够较快地适应形势,采取一些符合历史潮流的措施。因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之争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权利之争,忽必烈的胜利就具有相对的积极意义。与此相适应,在这场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弘吉剌察必,同样也是值得肯定的。正基于此,中统初年,察必被立为皇后,至元十年(1273)三月,真金被立为太子的同时,察必被尊为“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史称这段时间的察必是“曩事龙潜之邸,及乘虎变之秋。鄂渚班师,洞识事机之会”。

匡佐君王经营中原


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把仿效汉法的方针施行到了全国,对典章制度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的习惯和一些旧势力的影响,忽必烈有时难免南辕北辙,动摇反复。而此时,作为皇后的弘吉刺察必在匡佐君王经营中原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质。
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区后,首先面临的便是如何处理不同的生产方式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处置之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当时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基于蒙古族长期养成的习惯和客观需要,蒙古族初入中原之后便大肆掠夺土地,用于畜牧业,严重地破坏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时,为其自身政治的需要,曾下令保护农业生产,禁止随便圈占农田,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是,在统一全国之后,为加强对汉族人民反抗斗争的镇压和为其进一步扩张准备足够的马匹,忽必烈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圈占了大批农田作为牧地,“东越耽罗,北逾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朵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南方汉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民的抗争。这种现象当时便引起了皇后察必的高度重视和不安。
一次,四怯薛奏请忽必烈,要求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场,忽必烈竟然未作过多考虑就批准了这一计划。察必听到后,认为这件事极为不妥,燕京(今北京)是元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牵一而动百,如果大规模地圈占农田,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从而直接威胁元朝的统治。于是,察必急忙赶到殿前,极为严肃地批评官至太保的汉人刘秉忠: “你是汉族人中识大体的佼佼者,皇帝把你当作心腹,委以重任,言听计从,你为我们蒙古族立下了盖世功劳,这些群臣上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四怯薛无知,竟奏请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地,这是有损国计民生,不利于巩固统治的办法,你是汉人,难道不明白其间的利害吗?你为什么不劝谏皇帝呢?当然,我们蒙古族刚进入中原时,由于客观需要也圈占了一些民田,况且那又是战乱时期,土地废置荒芜; 但现在是国家需要稳定的时期,人心思定,而我们所需要的牧场已基本齐全了,农民也在他们的土地上辛耕勤作,以图养家糊口,再像从前那样强夺民田,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又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样做难道可行吗?” 察必虽然是在指责刘秉忠,实则是在变相地劝谏忽必烈。她的这一番话,对忽必烈来说无异于迎头棒喝,遂下令停止割占农田,从而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动乱和麻烦。
创业和守成问题历来是封建君王所重视的大问题,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后,也面临着如何长期稳定统治的问题。
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灭亡南宋,整个蒙古族上下喜形于色,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就在这时,具有卓识远见的皇后察必却面露愁容。忽必烈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道: “我现在灭亡了南宋,平定江南,从此君临天下,可以不必再东征西讨,过安逸奢华的生活,大家都很高兴,你却为什么一个人郁郁寡欢呢?” 察必马上跪奏道: “妾听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可以延续千年而不易主的朝代。宋朝初建之时是何等威武,国富民安,其乐融融。但是,后来其子孙不肖,纲纪厥废,明暗不分,民怨沸腾,国力空虚,以致被我大蒙所灭,这是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现在,我们灭亡了宋朝,群臣上下便忘乎所以,这是一种极坏的征兆,应让他们明白 ‘创业难,守成更难’ 的道理。倘若能够及早地提醒我们的子孙以亡宋为鉴,避免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那便是我们最大的幸事了。”
察必作为一个蒙古族出身的女子,能够在元朝建立之初即提出这样一个历代封建帝王为之寝食不安的问题,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其后,忽必烈又让人把平灭南宋所劫取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陈列殿廷之上,借以显示自己赫赫的战绩。然而,察必看后却一言未发悄悄离去,忽必烈感到奇怪,让宦官追问察必何故一物未取,难道这些东西不合皇后的心意吗?察必正色回答说: “宋人积蓄的这些东西,是作为家业留给他们子孙的。可叹其子孙不肖而不能守,反为我大蒙所得。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可悲的事,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哪里还有心思考虑它们的好坏呢?” 忽必烈听后也不免喟然长叹,颇有感触。
忽必烈灭亡南宋后,为防止赵宋戚贵聚众图谋,便把宋太后全氏劫持到了燕京。但是,由于全氏一直生长在江南,不服北方水土,经常生病,察必便多次请求忽必烈让全氏回江南居住。对于察必的建议,忽必烈一直未予同意,他对察必说:“你们妇道人家考虑问题缺乏远见,如果让全氏回江南居住,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或关于她的一些传言,她可能就性命不保,这样做只能是害了她。如果你真的怜悯她,就经常照顾一下,使她能够平安舒适地度过余生便是了。” 忽必烈的这番话当然是有其深刻含意的,当时蒙古贵族既已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拉拢并借助于汉族地主阶级,对宋太后的优礼照顾必然有助于蒙汉统治阶级的联合。因而,宋太后全氏在燕京期间一直得到了察必的精心照顾。
综上所述,元朝建立之后,察必的一些活动着实起到了巩固蒙古贵族统治的作用,一些建议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察必的孙子成宗即位后,对她作了高度评价: “上都践祚,居多辅佐之谋” ,“左右我圣祖,建王之极功”。

俭朴仁爱为天下表


察必一生共有子女12人,次子真金被立为太子,嫡孙铁穆耳又在忽必烈死后继承了皇位,成宗赞之曰:“抚育我前人,嗣社稷之重托” 。然而,察必虽身居如此显赫的地位,却与当时大多数蒙古贵族铺张奢侈相反,一直保持着俭朴勤作的习惯。
一次,察必派人从太府监支取了缯帛表里各一匹,忽必烈知道后责备她说: “这些东西是军国必需品,不是咱们私家的东西,你怎么可以随便支取呢?” 此后,察必便经常率领宫中嫔妃宫女亲执女工,搜集一些用旧的和作废的弓弦,煮炼之后编辑成绸,用来制作衣服,其坚韧稠密程度可以同任何绫绮相媲美。又一次,察必看到宣徽院的一些羊前腿皮闲置不用,觉得十分可惜,便率领宫女们把它们搜集起来,缝合后制成地毯。在生活中,察必正是这样处处注意节俭,反对浪费,借以劝导天下。
由于长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察必不但了解下情,且心灵手巧。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放牧和作战均离不开骑马射箭,而原来的蒙古人的帽子没有前檐。一次忽必烈射猎归来后,对察必抱怨说: “今日打猎时,因阳光耀眼,竟让一只大雁从眼皮底下飞跑了。” 察必听后,灵机一动,给帽子加上了一个前檐。忽必烈戴后甚觉方便,便下令以此为式,广为流传。其后,察必还对蒙古族的骑服作了改进,制作了一种叫比甲的骑服,这种服装没有袖子和领子,前及腹部,后及膝弯下,用两条衣襻连缀起来,特别适应于骑马射箭,为当时人所喜爱并竞相仿效。察必性情敏达,明于事理,在其他事情上大多也是这样。
至元十八年(1281)二月,察必病逝。忽必烈死后,二人合葬于起辇谷中。基于察必生前的一系列有益的活动,成宗即位后追谥她为 “昭睿顺圣皇后”。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hou/202212276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