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仁宗朱高炽皇后张氏(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24 评论:0


母贤儿圣 帝统尚存


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虽生于有赫赫战功的燕王府,却沉静好文,体虚多疾,无论性格和体貌都使燕王大失所望,而朱高炽的同母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以机警、狡黠有宠于燕王。尤其是燕王借“靖难”之名起兵,高煦、高燧异常出力,关键时刻,燕王以权位相许,及登上帝位,成祖屡欲易储,举棋不定之际,想起朱高炽的妃子张氏和他们的儿子朱瞻基。
张氏,永城人(今河南永城),为兵马副指挥张麟之女,洪武二十年(1387)选为朱高炽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由世子立为皇太子,册立张氏为皇太子妃。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的喜欢。据《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载: 有一天,成祖与仁孝皇后来到便殿,张妃恭谨地呈上御膳请皇父、皇母享用。成祖看见儿媳一言一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称赞说: “新妇有贤德,以后我皇室家事多得依赖她了。”仁孝皇后也早就暗察张氏,觉得很符合自己理想之中的模式,今天又见得到成祖的赏识,更为儿子幸娶这样的贤妇赞不绝口。



受到皇帝、皇后交口称赞,张妃不由得受宠若惊,之后她更存心修身养性,把家训 《女诫》 等宣扬妇女贤德之类,当作座右铭熟诵且付诸行动之中。也是吉人天相,洪武三十一年(1298)张妃喜得一子,名瞻基。据说,瞻基出生前夕,皇祖父成祖夜间梦见太祖朱元璋,太祖亲授之大圭一个,上面镌刻着 “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八个字。成祖醒来,听说张妃为他生了一个嫡长孙,联想夜间作的梦,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颇为高兴,等到小孙儿满月,成祖抢着先睹小孙儿的真面目。这一看不觉喜出望外: “孙儿英气溢面,正符我梦中所见。”遂视孙儿为掌上明珠,爱护倍至。及至成祖考虑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时,左思右想都有意于朱高煦。但又怕遭到大臣的反对,事先他秘密召见阁臣解缙,问他有何高见,当时解缙说: “皇长子朱高炽仁孝,一定会使天下归心的。”成祖一听没有应允。解缙灵机一动似自语: “好一个圣贤的孙子啊!” 成祖知道 “圣孙”指的是那位受他宠爱的朱瞻基,果然为之所动,马上决定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太子虽立,地位并不稳固,“靖难” 之时,成祖曾令世子朱高炽与朱高燧协守北京,朱高煦随己征战,高炽有守城之功,曾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于坚城之下,为成祖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居守不如从征功显,高煦凶悍善战几次救成祖于危急之中,成祖平日就有宠于他,曾对高煦说: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 《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此时以权位相许,高煦认为自己将被立为皇位的继承人是确定无疑的了,没想到却因一个女人和小儿就立朱高炽为太子,封他为汉王,而且封国远在云南。朱高煦因此心中怏怏,埋怨说: “我何罪之有?斥于万里之外?”赖在南京不去就藩。成祖也感到自己食言有负于高煦,故改封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又托故不肯离去,且不惜设计离间加害太子,阴谋夺嫡。


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监国期间,他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的形象。其间虽历尽艰阻,但朝无废事。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问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朱高炽严词道:“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可是,高煦图谋不轨,连结宦官、酷吏谗言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几欲废皇太子之位。他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朝臣以为: 朱高炽为世子是太祖朱元璋所立,今为皇太子又是按 “祖训”嫡长之议按序而立,如果废除就等于破坏祖宗之法,也必然引发皇权再纷争。于是,朝臣纷纷奏请皇上保留原议,勿轻信谗言。成祖勃然大怒,遂将这些竟敢违忤其本意的大臣一个个下狱治罪。原为宠臣的解缙因上谏汉王 “礼制逾嫡”而成罪囚,不久致死,受牵连的大臣多人也死于狱中; 以敢言着称的大理寺丞耿通也因屡谏成祖 “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改” ( 《明史·耿通传》 )被置于极刑; 阁臣黄淮、杨溥皆因亲近太子,设由获罪下狱。一时谁也不敢再为太子求情了,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成祖惩治了这么多亲近太子的大臣,为高煦、高燧夺嫡阴谋敞开方便之门,他们的活动更加频繁。这又引起成祖的警觉,他联想到最近围绕着太子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总觉得有些蹊跷,为万无一失,他想先命侍郎胡濙暗中调查清楚,再来决断皇位继承人的归属还为时不晚。胡濙奉命明察暗访之后,密奏成祖说: “太子诚敬孝谨。” 正好此时高煦、高燧的阴谋先后被揭穿败露,成祖方幡然醒悟,太子之地位始安。永乐九年(1411)成祖又立 “圣孙” 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就是皇位的第二位继承人。自此之后,成祖有心专门培养瞻基,每当巡幸征讨之时,也皆令瞻基相从,还特命学士在军中为皇太孙讲经论史。如果有谁一提起这位皇太孙,成祖总是情不自禁夸道:“这个孙儿,他日必定是个太平盛世天子!” 所以说,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保全,除靠他的努力及诚敬获全外,也有赖于其妃张氏和长子朱瞻基。有史为证,《明史·张皇后传》载: 成祖恨太子太胖,甚至减削太子膳食,“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这 “后” 即张氏。而 《明史·宣宗纪》 又说: “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 这太孙就是朱瞻基。

参决国政 倚重“三杨”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册封张妃为皇后主事中宫,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位居东宫。
仁宗即位之前长期监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对朝政得失有比较深切的体会。即位后他信用内阁,审时度势,转变国策,大有开创 “太平盛世” 之雄心伟志。作为皇后的张氏对中外政事也莫不知晓,但有仁宗主掌朝政大事,张皇后多以处理好宫内之事为己任。偏偏天不假年,仁宗在位仅仅十个月,忽然大病不起,竟然离世,皇储朱瞻基依次嗣位,是为宣宗,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
摆在张太后面前的是铁一般的事实: 一年之间,成祖、仁宗先后去世,宣宗毕竟年轻,皇叔们时刻不忘争夺帝位。连成祖也不会料到,当年他通过 “靖难之役” 从侄儿建文帝手里夺得帝位,今天他的儿子又重演 “靖难” 之事,想从侄儿宣宗手中夺取皇位。亲骨肉又要以兵刃相见,祖宗开创的明朝江山岂不又将毁于战火。悲痛之余,张太后深为新上皇位的儿子担忧。可她深知: 祖制家法为防患女主弄权乱政的事情发生,特立严格戒谕,用铁牌铸字,挂在每一宫门之内。其中最忌后妃干预政事,如有敢犯者废退问罪。可是太祖皇帝之马皇后,辅佐太祖不仅打下天下,治理天下,而且还赢得了一代贤后之美誉。与其坐视祖业毁于己手,不如效马贤后之样,恪守妇道,参政,而不乱政; 有权,而不弄权。所以,宣宗初年 “朝中政事” 多禀报张太后裁权。张太后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身份,深明大义,王朝统治主要依靠内阁进行,以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之机构。内阁阁臣继续重用仁宗朝的一班元老重臣,如: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在成祖时就进入内阁,杨溥自仁宗时进内阁,宣宗继位后,张太后把他们同时重用,晋授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刚直敢言,在成祖时就受命辅助太子高炽监国; 杨荣多谋善断,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成祖出征漠北; 杨溥是仁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为人恭谨,有 “雅操” 。三人德高才多资深,同时辅政,时人并称 “三杨” 。另外,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自永乐以来一直掌管重要部权,也为宣宗、张太后所倚重,他们 “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政” ,组成以宣宗为核心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他们顺应形势,继续沿用仁宗规划的昌平致盛之措施,整顿统治机构,裁减冗官,保举人才; 实行惠民之政,减轻民困。在他们同心辅佐下,宣宗先于即位之初,亲自出征,以先声夺人之势,戡平皇叔高煦之叛,解除了隐患; 其后宣宗又果断从交趾撤兵,结束了这场牵连数年,徒耗国力的战争。故宣宗时期,文治武功多有建树,吏治民生亦有起色。
作为皇帝,宣宗在位时距开国未远,太祖、成祖勤政恤民之风对他还有影响,特别是张太后,经常教导宣宗勿忘祖宗创业之艰难,体恤民情。每当四方水旱,必赈济万民,蠲免灾粮。宣宗理解母后用心之良苦,更加孝顺仰重张太后。无论是入奉起居、外出游宴,皆先请奏张太后; 四方贡奉的礼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也必先给张太后送上,一时慈孝闻名天下。
宣德三年(1428)张太后游西苑,宣宗皇帝亲自扶持着张太后所乘轿子,一块登上万岁山。大家兴高采烈,由皇帝领先,后妃们依次为张太后献酒上寿,献诗颂德。又一年,张太后率儿孙们参拜成祖和仁宗的长、献二陵,宣宗皇帝身穿戎装衣甲,骑马亲自在前为张太后导路,遇到河桥之处,又下马扶辇过之。沿途百姓夹道欢迎,献上蔬食、美酒,高呼 “万岁” 。张太后端坐辇中,甚为感动。遂下凤舆,由宣宗搀扶着亲到农家,召集村妇问寒问暖,并询问年景收成,赏给银两。百姓感恩不尽,奉献上蔬食酒浆,让皇帝及太后尝食。张太后取过奉品,分别赐予皇帝皇后食之。张太后一边吃一边赞叹道: “这才是真正的田家风味!” 又语重心长地说: “作一个受百姓拥戴的仁君,首先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希望皇上以此为重念。”接着,在行殿张太后令宣宗召见随从大臣 “三杨” 、张辅等,慰劳他们辅佐皇帝有功。并且还说: “你们都是先朝旧臣了,以后还要互相勉力,辅助嗣君。” 张太后言传身教,对宣宗的影响是有益的,在返回宫城的路途中,凡过农家,宣宗皆赐银两。以后又亲自写成 《织妇词》赐给朝臣,并叫人画成图张挂于宫中,目的是要官员和众妃嫔都知道百姓的艰辛。
当然,宣宗的开明政治只限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而 “弭患于未萌” 。尽管如此,宣宗承继父皇仁宗,继续实行合乎时宜的措施,使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 ,故旧史评述多把仁宗、宣宗两朝并提而论,比之周朝之成、康; 汉朝之文、景,誉为 “太平极盛之世” 。虽有溢美之词,但综观明朝二百余年,仁、宣两朝政治毕竟还是较清明的。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出现了明朝前期封建经济的繁荣景象。
宣德十年(1435),也就是宣宗在位统治的第十个年头,因患疾病,不幸英年早逝。朝臣们悲憾之中,一边料理他的后事,一边又期待着新君临位。五、六天过去了,仍不见太子登基,朝廷内外不由得纷纷扰扰,谣言四起。甚至有人说: 太子年幼,张太后将召立远在长沙的襄王进京为新皇帝。襄王是张太后生育的第三子朱瞻墡,诸王中除早逝的数他最年长,且为人庄重,贤德有礼,众望颇属。但是,张太后不愿看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骨肉相残之事再发生。按照传统,宣宗有子即应是法定的继承者。她立即召请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着说:“这就是当今的新天子呀!” 众朝臣慌忙叩头高呼: 万岁!人心安定下来,谣言随之平息。
新皇帝朱祁镇即英宗,嗣位一个月后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鉴于皇帝只有9岁,宣宗弥留之际,遗诏国家重务必须禀报张太后。朝臣们也因为张氏自仁宗、宣宗两朝参政以来的政治威望及高尚的美德,联合奏请太皇太后 “垂帘听政” 。张太皇太后义正词严地拒绝说: “我不能坏了祖宗的法规。” 朝臣更加敬重太皇太后的人品,尽管没有垂帘之形式,众臣仍将军国大政一一启奏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也不让众臣失望,下令将奏疏悉交内阁,由 “三杨” 议决,然后施行。
张太后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宫廷喋血事件,又继续保持与“三杨” 之间默契配合,使仁、宣之治在英宗初年还能闪其余辉。
张太后在参决国家大事时,始终不忘 “治天下者,治家为先” 的古训,她把入宫以来所遵从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一系列告诫妇女的谕条,用以治理好皇家诸事。
仁宗除立张皇后外,按照帝王生活的惯制,他还可以有成群的嫔妃。据 《明会典》记载,册封为妃的就有七位,仁宗死时有五人为之殉葬。这些后妃为仁宗生养了十子、七女。其中生有三子的皇庶母恭肃淑妃郭氏,也在殉葬之列。仁宗皇帝在位不及一年,统治地位还未巩固就匆匆而去,又留下这十几个年幼子女,对张太后说来,既有国家这个大 “家” 待她裁决政务,又有皇室小 “家” 等待她来主持。她默默地承受着,以其贤德表率两宫、治平家事。她对仁宗的子女一视同仁,教养得法。当政的宣宗皇帝就是一例,另外史书颇有称道的还有贤妃李氏所生朱瞻埈,即郑王,张太后所生另一子朱瞻塔,即襄王。仁宗死后,张太后曾命兄弟二人同时监国,以待宣宗从南京返回就位。宣德元年(1426),郑王亲征乐安,仍受命与襄王居守,兄弟二人协同努力,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从不居功自傲。郑王死后,襄王在诸王中居长,宣宗去世,曾有谣传欲立为皇帝,被母后张太后制止。尤其是侄儿英宗亲征瓦剌时,国内无主,宣宗的皇后孙氏见襄王贤德想让他人宫暂时代理,襄王仍洁身自爱,他写信让孙太后请立皇长子朱见浚,让英宗的弟弟郕王监国。郕王即位后,英宗又回京了,他又写信给皇上,提醒要尊敬英宗,早晚问安。英宗复辟成功后,有感于襄王的人品,把他比为周公,特意在宫内设宴招待,为他设襄阳护卫,预筑茔墓(一般只有皇帝才可预建墓地),特准他过年时也可以带儿孙出城猎狩,给他的待遇超过任何一个封王。襄王曾有两次做皇帝的机会都主动让贤,毫无怨言,传为一代佳话。
张太后把皇室这个特殊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只有一件事张太后深为遗憾。
宣宗为皇太孙时已完婚,由张太后亲自指婚,选锦衣卫胡荣的女儿胡氏为正妃,选孙主薄之女为嫔,及即位,册立胡妃为后,孙嫔为贵妃。胡皇后静穆端庄,但体弱多病,不受恩宠; 孙贵妃姿色俊俏,且工于心计,一向深受宠爱。可惜,两人都没能给宣宗生下龙子,这在帝王之家是最不幸的了。孙贵妃阴取宫女之子为自己的儿子,即英宗朱祁镇,之后孙贵妃更得幸眷宠,宣宗遂于宣德三年(1428)废胡皇后,册孙贵妃为后。
孙贵妃父亲孙主簿,名孙忠,为邹平人(今山东邹平),在永城县任主簿时,与张太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相识,见孙忠的女儿长相不同凡响,让张太后召之进宫,时年尚幼,则由张太后亲自抚养。宣宗完婚时,也由张太后作主选为嫔位,又封为贵妃。按情理说,张太后与孙贵妃之间的关系要亲于胡皇后,可宣宗之前,明代尚无废后之事,这等于违了祖例。张太后知道后,非常气愤,责问宣宗: “胡皇后是当年懿旨指名册立,既未失德,何以妄行废立?” 宣宗早命辅臣商议举过失废之,实在是无什么失德之处,但宣宗决心已定,故答称: “皇后身有奇疾,不能生育。” 如照此布告天下,岂不有损一代有德圣君的形象,后杨士奇不得已,建议让胡皇后辞让。胡皇后被废,退居长安宫,赐号: 静慈仙师。张太后看已成事实,只能自责教子无方,她很同情胡氏无过被废,时常召胡氏到自己住处清宁宫居留,内廷朝宴时的规格仍以皇后等级奉侍,且居孙皇后之上。胡氏无比感激太后的恩德,张太后去世,她悲怆欲绝,第二年就随太后而去。

扶助幼主 洞察秋毫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十,新天子朱祁镇就是明代第六位皇帝英宗继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
英宗是明代第一个少年天子,当务之急是培养教育问题。张太皇太后为使小皇帝不忘祖辈立业之艰辛,请出祖训来,让英宗每天五鼓时,就披衣起身,由司礼监顶着祖训来宫门前跪诵,英宗在床上跪听,完毕再离床梳洗,然后乘辇临朝。实际上这个规例在宣宗时已经废除。英宗年少嗣位,让他自幼培养勤政之良风是大有必要的。
明代初期的几任皇帝,即位后接受正式教育的形式是开“经筵” 。那时,没有固定场所和明确日期,并不十分认真对待。英宗的教育则不同,它包括最起码的启蒙教化,稍一疏忽,将误其终生。正统元年,“三杨” 上疏,请求太皇太后早开 “经筵” ,择老成重厚、识大体之人供侍讲之职,太皇太后欣然赞同,令礼部尚书胡濙议定经筵注仪。二月,在英国公张辅和 “三杨”主持下,经筵正式开始。按照注仪,每隔十天,以月之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讲期,皇帝要在早朝之后前往文华殿,听翰林讲官授四书、五经及历史,一些重要朝臣也前去参加。经筵之外,还有日讲,日讲不像经筵那样礼仪繁琐,但要求皇帝反复诵读规定的功课十数遍之多,故英宗登基后的最初几年里,他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履行皇帝必须躬行的各项礼仪。至于朝廷大事,则由太皇太后抚帝听政,三杨、胡濙等辅政。他们继承仁、宣之业,尚保海内之富庶,朝野之清明。可岁月不饶人,转眼张太皇太后与 “三杨” 步入古稀之龄,体衰力竭已无太多的精力参预朝政了,随之危机也逐步来临。
英宗当太子时,有个名叫王振的太监在东宫伴他读书,即位后,他便把王振提为司礼监太监。
本来,太祖初年曾制法度,严禁宦官预政。不许内臣读书识字。成祖时,“靖难之役” 得宦官协助,即位后授以军权。宣宗时又设内书室,选小宦官读书其中,从此宦官通文墨,司礼监成为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秉笔太监则享有 “批红” 的权力,代替皇帝批答数量繁多的奏章。不过成祖和宣宗对太监的管制还是很严厉的,若有犯法,则置之重典。英宗幼年即位,宦官恃宠,王振又掌握了这样重要的机构,便利了他逞奸窃权。
王振原为一名儒士,后净身入宫,为英宗启蒙老师,王振为人狡黠,善于观颜察色,迎合皇帝的旨意。他小心翼翼、谦恭自守,以圣贤之道教导约束太子,蒙骗了许多朝内大臣,得到宣宗与 “三杨” 的赏识,皆认为王振忠诚可倚。英宗年幼,不辨忠奸,竟视王振为 “忠臣” ,宠信有加,称他为 “先生” ,而不直呼姓名。只有张太皇太后察觉到此人掩藏着不可告人之权谋野心。
一天,太皇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在朝阳门外阅兵,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与王振私交甚密,王振竟欺上瞒下,谎报纪广为骑射第一,并越级提拔他为指挥佥事。有第一次,就有再二,再三……渐渐地,王振有些放肆了,太皇太后命他到内阁问事,有几次杨士奇尚未决断,王振便自作主张,杨士奇忍无可忍,一连三日不上朝。太皇太后知道后甚为恼怒,立即命皇帝、五大臣便殿见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便殿正面坐下,英宗立其旁,“三杨” 、张辅、胡濙五大臣稍立下,太皇太后谕言: “卿等老臣,嗣君幼,感谢你们同心协力,共安社稷。”五大臣诚惶诚恐连谢太皇太后恩典,转过来再对英宗说: “此五大臣都是先帝重用俾辅后君之人,是历经几朝的重臣,希望皇帝以后所有政策法度必须与他们商议,若非五人赞同便不可实行。”顷刻,又厉声令召宦官王振,怒责: “你侍奉皇帝饮食起居,不按规矩,应当赐死。” 话音刚落,只见几个武装的女官应声而出,遂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一惊,吓得直打哆嗦,连呼: 饶命,饶命!这时,英宗和五大臣皆跪下为他求情。太皇太后才改变颜色说: “皇帝年少,岂不知此辈自古祸乱国家,今天我看在皇帝和诸大臣的面上就饶他一命。但是,要记住以后不许再干预国事。” 此后,每隔几天,太皇太后都要派人到内阁查问,了解王振有没有不通过内阁擅自作主张的事,一旦发现即加痛责。王振畏惧太皇太后的威势,自此稍收敛了一些。有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王振位居高职,大权在握,日益坐大。正统七年,张太后病故,“三杨” 中,杨士奇也于次年病逝,杨荣更早已亡故,仅杨溥在朝,还年老多病,少闻朝事,王振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明目张胆摘去宫门上的那块 “禁止宦官干预政事” 的铁牌,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英宗对此仍执迷不悟,宠眷如初,形成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宦官专权局面,使明朝继仁宣开明盛世之后,陡然转向衰败。清代的乾隆皇帝曾感叹万分,他认为太皇太后既然当着诸大臣的面,数次责斥王振,且以刀刃加王振脖颈,不能说没有必杀之心。时五大臣倘能因势而赞成,则杀王振易如反掌。可五大臣不但不愿揭露其恶行,反而为王振长跪求情……这不能埋怨太皇太后之优柔寡断。乾隆不可避免地站在统治阶级利益上大发感慨,可如果从整个明朝历史发展的前景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她召杨士奇、杨溥入见,询问国家还有哪些大事未办?杨士奇老泪纵横回太皇太后话,说尚有三件大事,一是,建文帝已亡当修实录; 二是,成祖曾有诏: 有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当死罪。现在应弛其禁。三是……未及奏上,张太后已崩,遗诏: 勉励大臣辅佐英宗皇帝要惇行仁政。其语甚淳笃。合葬仁宗献陵,袝太庙,谥号: 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太后在后位共18载,历经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正是旧史称道的 “仁宣之治” 太平极盛之世,仁宗去世早,张太后参与国事,重用 “三杨” 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两帝,对巩固王权、保持政策连贯、发展国家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张太后及元老重臣相继离去后,英宗才被宦官奸臣所挟,使明朝从盛世顶端急速滑坡。以后的几代皇帝虽有几番繁荣景象,但宦官专政成为巨患,直至明朝走向灭亡。张太后在明朝宫闱制度严禁的情况下,仍起如此大的作用,除了其他客观因素外,足以证明她不仅有贤德,还有才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hou/2022122767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