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高宗赵构皇后吴氏(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11 评论:0

吴氏是宋高宗的继后,祖籍开封。吴后的父亲吴近在女儿降生之前,曾经梦到一亭,亭上的匾额上有“侍康”二字,亭子两旁遍种芍药,万绿丛中,一朵红花,迎风怒放,妍丽可爱。吴近从梦中醒来,心中惊奇,但是却不明是何预兆。吴皇后14岁那年,便长得秀外慧中,遐迩闻名。康王赵构慕她美名,选入宫中。吴近因女升官,方才明白 “侍康” 的梦兆。

康王赵构即位后,南宋形势依然严峻,金邦铁骑,来去飘忽,康王东躲西藏,吴氏身披铠甲,跟随左右,寸步不离。她少时就极聪慧,又熟读史书,因此颇能随机应变。后来,侍从康王驻骅四明,宫中卫士发动兵变,若不是吴氏虚与委蛇,骗走叛军,高宗赵构险些遭遇大难。嗣后,金兵大举南来,连陷州郡,高宗奔波江浙,万不得已,只好乘楼船入海。先到定海(今镇海),转赴昌国(今普陀)途中,白鱼跃入船中,吴氏熟谙典故,忙向高宗称贺道: “这是周人白鱼之祥呢!” 高宗四方流窜,心灰意懒,吴氏好言相慰,很中高宗心意,即乘兴面封为和义郡夫人。

吴氏渐渐得幸,金军北撤,又封为才人。她本来不以貌而进,之后更加用心博览书史,勤习翰墨,从此更受宠爱。邢皇后远在朔方,高宗虚置中宫16年,吴氏悉心侍奉,劳苦功高。高宗心中,有意立她为后,只因生母韦太后远在沙漠,不敢擅自行事。高宗曾对吴氏说: “极知你劳苦,却迟迟不能正名分,朕甚有愧。一俟娘娘(韦太后)归国,你理当正位。” 吴氏连忙行礼说: “大娘娘远在北方,臣妾不能及时问侯。每当天晴日美,宫中开宴,念起娘娘便要落泪。至于正位与否,臣妾做梦也不敢想。” 高宗听了,非常感动,更认为吴氏贤惠。韦太后南归,吴氏亲自侍奉太后起居,察颜伺色,往往能先意承旨。太后是个极为严肃的人,但吴氏屈己逢迎,因此她心满意足,对吴氏赞不绝口。有了太后的认可,又有 “侍康” 的瑞兆,高宗便在绍兴十三年(1143)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

吴氏一生不曾生育,孝宗也不是由她抚养成人。但在孝宗的继承问题上,却深明大义。高宗只有一子,便是早夭的元懿太子。后来因后宫再无生育,高宗便接受大臣的建议,在“伯” 字行内的太祖子孙中挑选了伯琮作为养子,迎进宫中,由张贤妃抚养。那时吴后还是才人,她也想抚养一个孩子。绍兴四年夏,高宗便将伯璩交给她抚养。绍兴十二年,张贤妃病逝,吴氏便将伯琮也一同抚养起来,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伯琮性情恭俭,天资聪慧,又喜欢书史,很中高宗心意。不过前时高宗犹在希望自己万一得生贵子,所以接受秦桧之策,待生亲子后再建皇储。但光阴流逝,事情毫无结果。伯琮、伯璩分别受封普安郡王、恩平郡王,当时号东西两府。都为养子,一样的官属礼制,朝中物议纷纷,人情不安。高宗虽然早就有意立储,但因普安郡王明察秦桧奸恶,为秦桧不容,高宗受秦桧掣肘,立储之议,迁延未决。高宗明知伯璩不如伯琮,但他担心伯琮不是吴后一手抚养,立为皇子,皇后会有意见。吴后也喜欢伯琮,于是她对高宗说: “普安,其天日之表也” ,称赞伯琮可当大任。高宗于是决心册立伯琮,伯璩出居绍兴。吴皇后深明大义,伯琮也就是宋孝宗,顺利地入承皇统。

几年以后,高宗禅位孝宗,自居太上皇,吴后也称太上皇后,与太上皇一起退居德寿宫。高宗禅位后,在德寿宫颐养,优游自适; 封后25年中,吴后悉心侍奉,不曾失礼。高宗死后,孝宗见她孑身一人,有意将她迎还大内,可是吴后与高宗是患难夫妻,留连故地,不忍心舍弃,孝宗才不再勉强。吴后又善于居间调娱高宗父子之欢,所以两宫一无隔阂。曾有一次孝宗陪上皇在宫中开宴,酒醉许下供奉20万缗钱。孝宗醒后,已把这句醉话抛到脑后。上皇在宫中等候多日,不见送钱来,愠怒地问及吴后,吴后忙打圆场说: “在此很久了。偶尔酒醉上奏,不知要银要钱,不敢冒然进献。” 上皇说: “要钱用。” 吴后即代进20万缗,孝宗很感动,后来加倍献给太后40万。宋高宗诸事如意,不再过问朝政,宋孝宗得以有所作为,肃清朝政,北伐中原,颇有一番振作的气象。孝宗常教导儿媳李风娘多学大妈妈(指吴太后)恭俭有礼,无奈李风娘悍妒成性,不肯悔改。

光宗即位的时候,吴后就已近80了,这时她身居太皇太后之位,但是因为孝宗的原因,她又被尊为寿圣皇太后,阴差阳错,这位老人竟又走上政治舞台。光宗少有令名,即位之初,朝政粲然可观。可是皇后李风娘既悍又妒,竟然挑唆光宗对抗寿皇,致使父子隔膜,形同路人。又因李后残酷处罚和杀死光宗宠爱的妃子,光宗精神有些失常,从此不大上朝,政事多由李后决策。绍熙五年(1194),寿皇患病期间,思念光宗渴望一见,李后百般阻拦。六月九日,孝宗在重华宫含恨去世。

太上皇已经归天,光宗仍不肯上朝,也不肯到重华宫主持丧仪。宰臣留正、赵汝愚等人,决定请求寿圣太后出面,主持丧事。吴太后不许,留正等人申奏说: “臣等连日奔波南内请对不获,屡次上疏又不见答复。今日当率百官现次恭请,倘使皇上仍然不肯出宫,百官便会在宫门前恸哭,恐怕会使人心骚动,为社稷考虑,但望太后下诏,宣布皇帝有病,暂在宫内服丧,只是丧事不能无人主使,况且悼文自称孝子嗣皇帝,宰臣怎敢代行?太后系寿皇之母,不妨摄行祭礼。” 国丧临头,太后这才答应,丧礼总算如期举行。

治丧期间,光宗仍称病不出,只颁下诏书,尊寿圣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一班大臣无计可施,留正等人于是联名上疏光宗,请皇子嘉王早正储君之位,安定人心。上疏之后不见消息,第二天再请,方从宫中传出御批,上写 “甚好” 两字。群臣便按照皇上的旨意拟出草诏,送交皇帝批复。当晚传出御批,较前回批语多了几个字是 “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八个字。留正见了八字御批,十分担心,认为唐突了光宗,越想越怕,急忙与赵汝愚密商。赵汝愚以为不如请示太皇太后,直接命令光宗内禅嘉王。留正认为不妥,只可请太子监国。争到最后也没有搞出个结果。次日上朝之时,留正佯装跌倒,随后写了辞表告老,偷偷地潜出国门避风。京师人心更加不安。

一天,光宗上朝时忽然仆倒在地,赵汝愚仓惶无计。工部尚书赵彦逾对赵汝愚说: “事情如此危急,知院(知枢密院事简称)乃同姓之卿,岂能坐视?”赵汝愚沉默好久,说: “无可奈何,事急只好自杀。” 赵彦逾说: “听说皇帝已有御笔,既如此,何不便立嘉王?” 赵汝愚吃惊道: “前立太子,尚且怕皇帝发怒,此事且看两宫(吴太后和孝宗皇后)之意如何?” 赵汝愚先去取得了军队的支持,但是如果贸然另立新帝,即是发动政变。必须取得吴太后的支持,才能名正言顺。知临安府徐谊说: “此大事,非太皇太后命不可。” 并建议由韩侂胄向吴太后请命。

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父亲韩诫娶了吴太后的妹妹,他自己娶了吴太后的侄女,与吴太后的关系不可谓不亲。赵汝愚将用意说明,韩侂胄慨然应允。

吴太后深居慈福宫内,不但赵汝愚见不到,韩侂胄虽然宜属至亲,要见也相当不易。韩侂胄只得先找和他颇有交情的太后宫提举内侍张宗尹。

张宗尹同意奏知吴太后,但两天后还不见消息。韩侂胄只好亲自求见,不巧吴太后又身患感冒不出,无法觐见。韩侂胄站在廊庑之下,泪流满面。孝宗重华宫的提举内侍关礼来见吴太后,见状询问,韩侂胄不答。关礼指天发誓,决不泄密。韩侂胄才将本末告知,关礼立即去见吴太后。

吴太后谨遵祖训,不肯越礼。内侍张宗尹不知转圜,被吴太后一口回绝。关礼是一个忧国之士,他一见吴太后,便两眼落泪。吴太后问他原因,关礼说: “小臣无事,天下可忧啊!” 吴太后一听,不禁皱眉。关礼又说: “圣人(指太后)读万卷书,曾经见过形势如此而能保不乱的吗?” 吴太后说道:“此非你所宜知。”关礼便说: “此事人人皆知,留丞相已经离京,可以依靠的只有赵知院一人了。现在要定大计,却无太皇太后之命,也要离去了。”关礼边说边流泪。吴太后大惊:“知院是皇室同姓,与他人不同,也要置之不理吗?” 关礼说: “知院不敢率尔离去,是寄望太后作主。现在托人代奏两次都不获准,只好一走了之。只是知院离去,天下赖何而安?” 吴太后沉思良久,形势严峻已无退避的余地,便答应明日在孝宗灵前垂帘,与执政面议国事。

第二天,是禫祭(除丧服)日,群臣入宫。吴太后在孝宗灵前听政,同意光宗内禅,并主持了内禅大典。南宋朝廷在吴太后的主持下,完成了政权交接,度过了一场危机。

吴后最后一次出现在南宋历史舞台上是在庆元二年(1196)。

宁宗即位后,韩侂胄自居定策首功,觊觎节度使一职。宰相赵汝愚认为他是外戚,不肯履行诺言授他为节度使,激起韩侂胄的不满,一直耿耿于怀。后来,韩侂胄借着传达诏命之机,取得宁宗宠幸,渐渐窃据大权。韩侂胄在南宋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窃据大权,但又主张北伐,收复失地,可是却因为用人不当而失败,致使有 “立功名自固” 之讥。韩侂胄打击政敌不择手段,他先是排挤赵汝愚,赵汝愚则纠集道学之士制造舆论孤立韩侂胃。道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对巩固封建统治有一定作用。但物极必反,常常流入空谈,造就了一批伪君子式的人物,就连朱熹这样的代表人物也有时言不顾行,授人以柄,给韩侂胄以可乘之机。凭心而论,韩侂胄并不在乎道学有多虚伪,他只是借以打击反对派。韩侂胄想把反对派一网打尽,于是伙同同伙订立伪学名目,不论是否道家学派,只要反对韩侂胃,统统打入伪学,并在庆元二年,开始编列伪籍,准备大打出手。一时朝中汹汹,群臣不安。太皇太后吴氏得知消息,力劝宁宗不要搞什么党禁,宁宗只得下诏 “不必更及往事,务在乎正” 。党禁暂停,只是暂停而已,庆元三年(1193)冬,太皇太后吴氏一死,党禁重兴,吴后的心血白费了。

庆元三年(1193)十月,已届耄耋之年的太皇太后一病不起,宫中的御医们束手无策,因为太皇太后拒服他们的汤药。问她原因,太后坦然地说: “我寿已八十,死而无憾,难道还要因病连累他人吗?”原来是怕皇帝怪罪御医才这样做的。十一月,身经四朝的吴太后病逝,终年83岁。

人言宋朝多贤后,吴后即是其一。她少有令名,能文能武,更为重要的是她操行过人。母仪天下,对她来说当之无愧。早年在宫中,她曾经绘制《古列女图》 ,作为座右铭,以为鉴诫。又取 《诗序》之义,称其居所为 “贤志堂” 。难怪《宋史·后妃列传》 以赞赏的口吻写她了。

吴后熟知经史,是一个有政治见地的人。光宗时,一起谈及用人,她曾提醒光宗应崇尚旧臣。她还教育储君读书要以辨邪正、立纲常为先。她有政治才干,虽从不想揽权干政,但历史却常常把她推到前台,从而使她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hou/202212275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