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附-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妃布木布泰(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05 评论:0


皇太极和哲哲福晋结婚十多年,仍然无子,这使科尔沁蒙古王公极为不安。哲哲为了科尔沁蒙古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利益,也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不感到寂寞,在征得科尔沁蒙古王公同意后,便向皇太极提议,让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进宫侍奉他。皇太极虽有不少漂亮的嫔妃,但后宫没有一个绝色,一听哲哲此言,立刻同意。原来,在此之前他曾见过这位侄女。那是天命十年(1625)二月,皇太极在都纳治军,准备大举进犯明边,练军闲暇时,在他的大舅子莽古思之子宰桑家饮宴,见宰桑之女布木布泰艳丽绝伦,不禁为之动心,当即大为赞赏,有意聘纳。就这样,布木布泰成了皇太极的又一个福晋。当时她只有13岁,楚楚可人,一双机灵的眼睛无所畏惧。当时,皇太极34岁。举行婚礼的那天,宰桑遣子吴克善送女。皇太极出迎,遇于沈阳城北岗,筵宴如礼。将要到辽阳京城,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及后妃等出迎10里,大宴,以礼成婚。皇太极得此美女,爱宠专房。又见她谈吐不凡,智慧超群,更加器重。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后,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崇德三年正月,庄妃喜得贵子,取名福临,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生得眉清目秀,十分聪明,深受父皇宠爱。
崇德六年(1641)七月,皇太极抱病出征,亲自指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松锦大战,打垮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13万军队。洪承畴战败被俘,锦州守将祖大寿被迫投降。锦州沦陷,明朝经营了20多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这不仅使山海关变成了一座孤城,而且也大大加深了北京的危机。皇太极曾说: “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侧砍,则大树自倒。现在,明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
洪承畴对中原的形势、风土人情,甚为熟悉。皇太极久有吞并华夏的宏图,早知洪承畴之能,他遣谋士说客,千方百计劝洪承畴降清。可是被囚禁在三官庙的洪承畴却拒绝投降。他辱骂劝说归顺的使者,声称愿做断头将军,要求早死。他穿上污血斑斑的明朝服装,朝着北京的方向跪倒,向崇祯皇帝告别,并断然绝食,三天不进滴水。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内院学士商量对策,大家都劝皇太极放弃招降的打算,就连老谋深算的大学士范文程也认为招降怕是难于成事。皇太极怀着颇为失望的心情,走进永福宫,不禁感叹。庄妃关切地问道: “国主威凌华夏,无往不克,何以近来长吁短叹,有什么忧心的事吗?”
“你们女流之辈,知道什么国事。” 皇太极说。
“国主虎威,降蒙古、平朝鲜,大胜明军于松山,长城以外都已为我所有,是否以未能并吞中原而不乐?”庄妃说。
“你倒是聪慧,猜到我的心意。” 皇太极称赞说。“经略洪承畴,乃中国杰出人才,我爱其才,想要进军中原与明争天下,非有一熟知中原内情的人领路不可。我有心说降洪承畴,无奈他誓死不降。他的仆人金升说他喜欢女色,我装饰了几个美女去侍侯他,都碰壁而回。我真想不出其他好计策了。”
庄妃听皇太极说出因由,沉思许久,似有所悟。她对皇太极说: “洪承畴若肯归顺,夺取中原的大门就打开了。皇上,可不可以叫范文程来一趟?” 皇上同意了。不一会儿,范文程来到永福宫。庄妃详细地询问了洪承畴的家世、经历、爱好、脾气等情况,之后,对皇太极说: “我有一计,只是不好说。” 皇太极说: “能为我想出收降洪承畴的计策,不管怎样都可以。” 于是,庄妃低声悄语说出她的计策。皇太极不禁陷入沉思,最后决定由她去试一试。
庄妃本来就很美,如今正值二十八九、风华绝代的年龄,在盛饰之下,分外娇媚。她暗带一小壶人参汤入侍,见洪承畴闭目面壁,哭泣不止,劝之不成,就说: “将军即使绝食,难道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 说时话音委婉,情感亲昵,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轻轻放到洪承畴唇上,洪承畴不得不喝了一口。不一会儿,庄妃又照此办理,洪承畴也就连饮不辍,一壶人参汤就这样慢慢地喝下去了。洪承畴把味一辨,知道是人参汤,不禁思家心动,又看到面前有这等美妇,生的欲望逐渐产生了。庄妃又连日劝慰,百般奉迎,以柔克刚,天天进奉美味佳肴,洪承畴渐渐地意转心回,终于吃喝照常,最后投降了。庄妃是多么的善于计谋,不同等闲!
庄妃降伏洪承畴后,返回永福宫,皇太极突然发现: 庄妃那秀丽的容颜显得分外娇艳,晶莹流盼的眼睛格外温柔,丰满细嫩的肌肤无比动人。而她在降伏洪承畴时却又是那样的刚毅、机敏和沉着。想到后宫有一位如此美丽而又聪明的贤内助,皇太极十分动情,一时竟忘却了庄妃的侍女就站在旁边,猛然上前,一下子抱起了自己心爱的妃子——庄妃。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病突发,他知道自己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瞬。他看着大贝勒代善,看着皇后皇子,然后把目光凝聚在庄妃的脸上,仔细地端详着。庄妃忍不住哭了。皇上要说什么吗?难道是要庄妃殉葬?努尔哈赤死时宠妃纳喇氏不是殉葬了吗?庄妃在担心地等待着。可皇太极什么也没有说,便猝然病逝。终年52岁。
决定大清今后命运的人是谁呢?
清太宗皇太极没有来得及实现入主中原、夺取明政权的夙愿就暴病而死。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按制应由八王共举 “贤者” 。宗室贵族,人人觊觎。于是,满洲贵族内部围绕帝位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肃亲王豪格是长子,当时34岁,为皇太极继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时期就曾领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其他皇子,当时年龄都还小,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他们既没有战功,也没有地位。因此,豪格继承皇位的把握比较大。但是,多尔衮和其弟多铎,因战功卓着,封为睿亲王和豫亲王,其兄阿济格封为英亲王,他们这一支极具势力。多尔衮这时也在盛年。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因为年幼,母亲被逼殉葬,皇位为皇太极所得。现在皇太极死了,他想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承大统。资历最老的大贝勒代善,因年老体弱,已没有继位之想。可他在观望着,谁继位对自己更有利,他也有相当的力量。因此,当时最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尔衮了。
清宫内部关系复杂,矛盾尖锐。皇太极曾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两旗拥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统正蓝旗,在满洲八旗中,他已拥有三旗的力量。此外,索尼、鳌拜等大臣也支持他。多尔衮拥有的力量是两白旗,他还得到了多铎、阿济格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剑拔弩张,各不相让。难道太祖、太宗创立的大清基业,就在这自相残杀中毁掉吗?庄妃悲痛之余,已经意识到人们在争夺权位了。
庄妃知道会有这场斗争,但没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猛,没想到清宁宫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后妃们的命运将任人摆布。她不能再等待了!在清宁宫的权力还没有完全丧失之前,她要运用这个权力,为自己的命运去搏斗。她想到了福临,儿子是自己的命根子,自己的命运要靠儿子来改变。她冷静了许多,开始分析形势,筹划计策。怎样保住清宁宫的特权?怎样避免同室操戈?怎样完成皇太极入主中原的遗愿?豪格与多尔衮二王相争,势均力敌,和不可得,拼则两伤。庄妃终于想好了一个折中方案,她要把福临推上皇位。这有可能成功,因为福临的背后,有忠于皇太极、忠于后妃的两黄旗,还有科尔沁的支持。庄妃的性格、才智、勇敢促使她去进行一次冒险的尝试。时势给了她一个神奇的机会,她决定豁出一切,去驾驭历史给她的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她不再犹豫,她要全力实现这个计划。
庄妃立即找皇后商量。她毕竟是个妃子,现在,在后宫中的地位要靠皇后这颗大树庇护,遇事也要靠皇后说话。她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势。皇后是个无能的人,听完庄妃的话以后,她深感害怕: 不管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都要发生一场血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于是,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住清宁宫的特权,避免相互残杀。于是,皇后和庄妃一起劝说豪格支持这个方案。豪格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总觉得委屈。他回到家中后,大喝一场,大醉入睡,醒后便心灰意冷,对侍候在身边的爱妻说: “我德小福薄,不堪继位。让皇九子继位还可以,如果让多尔衮继位,我决不允许。”
说通豪格后,庄妃和皇后又召大贝勒代善入宫,说以利害。代善德高望重,又有实力,争取他的支持很重要。代善害怕豪格与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可当皇后提出要立福临时,他沉默了。他想,如果立福临,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说什么也不能掌握在一个女流手中!他正在犹豫之时,庄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对代善说: “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决不参政。” 代善终于默认了。
几乎在这同时,急不可耐的多尔衮在三宫庙召大臣索尼询问册立之事。索尼说: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 “必立其一” ?除豪格外,还会是哪个皇子呢?多尔衮在沉思。就在这一天,庄妃决定面见多尔衮。
多尔衮之妻是庄妃的妹妹。庄妃利用其妹,约见多尔衮,和多尔衮当面谈判。当庄妃来到睿亲王府时,多尔衮吃了一惊。庄妃微微一笑,说:“我来睿王府,是和你商议嗣君事宜的。论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甘心。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以及代善一支,都会反对你。到那时,国中岂不就大乱了吗?”
“老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说法。我等了17年,一直等到今天。” 多尔衮说。
“王爷要以国家为重。大清初建,不能自己乱了阵脚。清宁宫决意不再拥立肃亲王豪格。他虽然是太宗皇帝的长子,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叩关而入,问鼎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 庄妃说。多尔衮听到后宫不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我有一个主意,特来和王爷商量。” 庄妃接着说。
多尔衮看庄妃既美艳,又有智慧,以前虽然也见过,但没有现在看得清楚,比她妹妹美丽多了。所以他对她有相当的好感,说道: “皇嫂说出来听听。”
“我儿福临,年方6岁,我可传先帝遗命,立他继承,以王爷为摄政王。王爷虽不居帝位,但国政全可由你做主,我从中支持。你岂不如同实际的皇帝一样。这样,众亲王无法反对,不会发生内乱。”
多尔衮想不到庄妃出的是这样一个主意。此刻他才明白,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的活动,已经在暗地里准备好了。他爱大清江山,他怕大清江山分裂,他要发展父兄的事业,要 “入主中原” ,可如果因自己夺位而发生内乱,对自己对国家都不利。再说,后宫、豪格、科尔沁联合起来和他作对,他的力量怕是抵挡不过的。多尔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登位的意图,说道: “皇嫂所说颇有道理,我听从皇嫂的意见。只是皇嫂不能食言,我尽心国事,皇嫂可是要支持我。”
“王爷能这样舍己为国,我真敬佩你。请放心,我一定支持你。” 庄妃运用灵活巧妙的手段,终于平衡了各派力量。
经过五天五夜紧张激烈的明争暗斗,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召开,讨论嗣君问题。这一天清晨,归皇帝直接掌管的两黄旗坚决主张立皇子。两黄旗大臣布置的精锐士卒张弓搭箭,环立在宫殿两侧,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对会议施加压力,使会场有可能爆发一场公开的流血冲突。会议由大贝勒代善主持,他年长德高,理所当然。大臣索尼首先讲话,强调必须立皇子。代善则进一步说明,应当立豪格。而豪格的讲话中则有些谦让,他说自己 “德小福薄,非所堪当” ,中间退出会场。这时,阿济格、多铎先后发言,认为应当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开始犹豫未允。对此,两黄旗大臣坚决反对,两黄旗的将领甚至佩剑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宁愿跟从皇太极死于地下。而两白旗大臣又坚决反对立豪格。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共同辅政,等福临长大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为决议。这五天明争暗斗的结果,也是会前在主要决策者间已经达成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协议。这个协议是他们双方都能接受的,而且已经表示同意的。豪格对代善徒劳的荐己,无礼地退出会场,反映了直爽、粗鲁的武将性格。多尔衮犹豫未允,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而首倡福临,则表明了他的精明和主动。拥立幼帝福临,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这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折衷方案,既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于发挥多尔衮等人的才能,维护了满洲贵族的团结,以求入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其次,也是满蒙联合的需要。蒙古是满族的坚定盟友,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必须依靠的力量,福临是庄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的外甥。福临即位本身就是满蒙联合的象征。福临继位,避免了皇室内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尊哲哲皇后和生母庄妃为皇太后。时势把一个6岁的孩子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也把庄妃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王大臣会议决定,济尔哈朗留守沈阳,辅佐福临处理朝政,多尔衮出师往取北京,打开通向中原的道路。
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关内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 “大顺”政权,随后,他统率农民军,斩将夺关,势如破竹,向明朝的都城北京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即景山),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
当时,明驻守宁远总兵吴三桂和驻守山海关总兵高第,对李自成农民军采取观望态度。他们原是奉命防御关外清兵的,李自成进占北京后,两人便合住一处,屯驻山海关下。李自成曾派遣明朝降将唐通携带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高第也表示愿意归降,他们甚至移交了山海关镇城的防务,由唐通率领8000人接管。吴三桂还奉李自成之命,率所部进京朝见新主。谁知,当吴三桂走到半路时,遇到从北京跑出来的一个家人,报告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去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所掳。吴三桂顿时怒火万丈,立即率所部4万人马返回山海关,打败唐通,占领了关城,誓兴师灭李。他自揣兵力不足,竟致书多尔衮请发兵助攻。多尔衮乃乘机倾其全力,兴兵入关,与李自成大军会战于山海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而后,多尔衮率军长驱西进,李自成逃往山西。
多尔衮打败李自成后,命令清军每天奔行120多里,一路上几乎没遇什么阻挡,五月二日便到了北京城。这天,多尔衮乘辇由朝阳门入城,明朝的文武官员迎出5里地以外。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坐,接受了众官的拜贺,宣布定北京为都城。随后,他派兵先后夺取了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大大稳定了北京地区的社会秩序。多尔衮采纳降臣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下安民告示,为明帝后发丧,给予隆重葬礼,免除明一切苛捐杂税以及扰民不便民诸事,重用降臣,不加派田赋。这一些措施,很快稳定了局势。这一年九月,皇太后和福临在济尔哈朗护送下,从沈阳出发,前来北京。
顺治元年九月九日,济尔哈朗统率一支骑兵部队,簇拥着一辆黄盖车,像一股滚滚洪流,驶进山海关,向北京方向涌去。黄盖车中坐着神采奕奕的布木布泰太后,她的身旁,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们不时透过帘布的缝隙,眺望车外的壮丽山河,惊叹不已。九月十六日,福临车驾到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前往行殿朝拜。十九日,福临从正阳门进入皇宫。二十五日,多尔衮诸王及满汉官员上表,劝福临即皇帝位。十月初一日,福临前往南郊,祭告天地,并派遣官员祭告了太庙和社稷,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
7岁的福临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国家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早在崇德八年十二月,多尔衮就宣布自己 “身任国政” 。他要求各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听命于他,否则决不宽恕。他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是向皇帝上奏或要记入档案的,一律先启知于他。这样,多尔衮便独掌了朝政,称 “摄政王” 。辅政大臣之一的济尔哈朗也只好退居第二。为了尊崇多尔衮的地位,顺治元年一月,初步议定了摄政王的各种礼仪,规定其他各王不得平起平坐。多尔衮实际上享有了皇帝的尊荣和权力。他掌理国政,权高望重,天下只知有摄政王,不知有顺治帝。他如果要废顺治自立,易如反掌。他没有这样做,其中也许是受了布木布泰太后的影响。
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出入内宫,和太后接触频繁。时太后年方31岁,正值盛年,一种成熟的美丽更惹人爱慕。多尔衮比太后大两岁,常常为太后之美所吸引,而太后也颇欣赏这位年轻的小叔子。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儿子顺治帝的地位,她对多尔衮也特别礼敬、殷勤,日久情生,难舍难分。太后为了笼络和控制多尔衮,巩固自己和福临的地位,便按照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但在太后下嫁之前,必须先去掉摄政王妃——太后的亲妹妹。摄政王妃在这种情形下,一夕暴崩,成了这件事的牺牲品。
顺治三年(1646),经过多尔衮与范文程密计,范文程在上朝时说: “摄政王功高望重,谦抑自持。我皇上虽想报答,用什么来报答呢。虽然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之事,犹如父传其子。王既然以子视皇上,则皇上也应当以父视王。怎么样?” 众人议说可以。范文程接着说道: “今听说王失去王妃,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然视王像父亲一样,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 众人又说可以。于是,群臣上贺表。当时,以顺治帝的名义颁发了一篇皇帝的文告,宣示天下: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时人张煌言曾写过一首宫词: “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婚事。到乾隆朝,史家纪昀在修史时看到这件事,认为这是件丑事,便请示高宗毁掉了这段记载。其实,太后下嫁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既然允许姑侄同侍一人,当然也会出现叔嫂结合了。清军入关后,汉族的封建文化对满族的影响日益深入,其中也包括传统的封建礼教。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结婚,当时曾受到维护封建礼教的汉大臣的指责和反对。但皇太后断然下嫁,藐视封建礼教,是很有勇气的。顺治六年(1649)一月,多尔衮改称 “皇父摄政王”,并通行于全国。
正当多尔衮志满意得的时候,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日,他突然咯血,病死在塞外的喀喇城,时年39岁。
13岁的顺治帝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但不过几个月,却又有人告发多尔衮,说他私藏龙袍朝珠,有废帝自立的阴谋。顺治帝于是追废多尔衮的一切荣衔,削除多尔衮一支势力。这恐怕是多尔衮生前万想不到的。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14岁的福临在太和殿宣布亲政。一个少年皇帝,临朝理事,日理万机,无疑是困难的。但在顺治亲政的8年间,能够有所作为,使清朝政权得到基本巩固,这与布木布泰太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顺治八年二月,布木布泰太后诰谕皇帝说: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机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这份诰谕,既反映了我国历代治国的经验,也是针对少年皇帝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既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谆谆告诫。这份诰谕,顺治帝称为 “作君之则”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福临遵照母后的教导,亲政后立即开始大讲经筵,宣传儒家经典。他经常到内三院与汉人文臣讨论历朝治国的得失,总结治国的经验,选贤任能,严惩贪官,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负母后所望。同时,太后在后宫大力支持朝政。她对汉人将领孔有德、尚可喜等,抚孤结亲,使其为清朝更好地效力。顺治九年(1652),入关前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死,遗有一女孔四贞,皇太后把她收为养女,赐号四贞格格,“育之宫中,赐金万两,岁俸视君王” 。顺治十三年(1656),礼部奉圣母皇太后谕,立孔氏为东宫皇妃。孔四贞“自陈有夫” ,早年已许配孙延龄。皇太后尊重孔四贞本人的意愿,放弃了立为皇妃的打算,召孙延龄入宫,令其结为夫妇,赐第东华门外。顺治十年(1653),皇太后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嫁给吴三桂子吴应熊为妻。顺治十七年(1660),她又将抚育宫中的原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入关前降清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通过这些联姻,一方面联络感情,以结其心,另一方面也加强控制,留居京师的额附,实际上成为人质。太后在后宫提倡节俭,常将节余银两赈济灾民。顺治十一年(1654),皇太后发宫中银4万两救灾。顺治十三年(1656),她又发宫中银3万两,赈济直隶灾民。福临年少,血气方刚,性格急躁,遇事常不冷静。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从厦门率舟师北伐,攻克长江的门户镇江,围困南京,震惊清廷。顺治帝举止失措,想要退守关外。皇太后斥责他说: “你怎么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来的江山这样轻易地放弃呢?”福临由羞愧转为狂怒,说: “我要亲自出征,或胜或死。”他甚至拔剑击案,以示决心。皇太后竭力劝阻,又遣福临的奶母与在京的传教士反复劝说,终于使狂怒的皇帝冷静下来,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镇指挥。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福临因宠爱的董鄂妃病故,陷入极度悲痛之中,甚至要削发为僧,也为皇太后等人所劝止。制止少年皇帝的轻举妄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这也是只有皇太后才能办到的。
顺治在太后的辅佐下,先后掌权11年,为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夜里,顺治因天花病死在皇宫中的养心殿,年仅24岁。
顺治一死,大清又发生了皇帝继承问题。顺治临死前,曾想选立一位兄弟,可布木布泰太后坚持立皇子,并作主立顺治帝8岁幼子玄烨为帝。其主要理由是玄烨在幼年时已出过天花,不会再受这种病症的伤害。当时天花对人们的生命还威胁很大。玄烨即康熙帝,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清朝历史步入康熙时期,太皇太后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征程。
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这四位大臣都不是出自皇族,在顺治亲政时,他们经常侍从皇帝左右,而且接近庄皇太后。皇太后有事,常通过索尼、鳌拜等传谕“启知皇帝”。有一次,皇太后患病,鳌拜等近侍卫护,昼夜勤劳,食息不暇,受到嘉奖。可见,四大臣与皇太后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受任辅政,显然是出自皇太后的意旨。
康熙即位后,安徽桐城秀才周南,不远千里来北京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太后的威望和能力,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太皇太后断然拒绝了。她谕示诸王、贝勒和大臣们说: “你们恩报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辅佐幼主,则名垂万世。你们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四大臣辅政时期,仍以 “效法太祖、太宗” 作为施政纲领,并恢复了一部分满族入关前的旧制,思想倾向保守。不久,四大臣内部开始分化。康熙四年(1665)初,议立索尼的长子噶布喇之女为康熙皇后,鳌拜坚决反对,声称: “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并会同遏必隆、苏克萨哈启奏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回答说: “满洲下人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七月,索尼的孙女册立为皇后。索尼成为皇亲,地位提高。而同时,鳌拜权势日涨,遏必隆依附鳌拜。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镶黄旗与正白旗更换土地的主张,理由是清初入关后,多尔衮在圈地时偏袒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硬把镶黄旗圈占的好地拨给了正白旗,这不符合祖宗规定 “八旗自有定序” 的原则。四辅臣中的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是镶黄旗,他们明哲保身,对这一主张采取默认的态度,而属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坚决反对。因换地事件,苏克萨哈与鳌拜发生冲突,积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卷入他们的矛盾,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提议并会同鳌拜等共同奏请康熙亲政,他们说: “世祖皇帝是14岁掌政,今主上年德相符,特奏请亲政。” 太皇太后没有同意,谕示: “帝尚年幼,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揽?缓一二年再议。” 当年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后考虑到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决定同意康熙亲政。就在这一年,康熙帝亲政。
但是,鳌拜集团仍把持朝政,不肯归政,想把年轻的小皇帝变成任凭他们摆布的傀儡。当时,辅政大臣只剩三人,遏必隆依附鳌拜。鳌拜专权,并排斥异己,结党谋私。苏克萨哈自知势孤,要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疏请: “请派我到先帝陵寝处,使如献余生得以生全。”这一举动将了鳌拜的军,刺中了鳌拜的要害。因为苏克萨哈既然辞职,鳌拜势必也要仿效辞职,交出他手中的权力。于是,鳌拜称旨责问,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逮捕,定24大罪,要凌迟处死。康熙坚决不允,鳌拜便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进行要挟。康熙无奈,只得答应。苏克萨哈被绞死。不久,康熙要往南苑海子打猎,命鳌拜报告太皇太后。鳌拜不但不报,还毫不在意地说: “皇上自己去吧。” 康熙八年(1669),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俨如皇帝,仅其帽与康熙不同。一次,鳌拜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鳌拜卧床,席下置刀,根本不把已经亲政的年轻皇帝放在眼里。
鳌拜专权跋扈的行径威胁了康熙的地位,同时也驱使各种反对势力迅速地集结到康熙一边寻求保护。作为他的抚养人和保护者,太皇太后感到孙子的皇权受到威胁,必须清除鳌拜。为了清除鳌拜,她组织和导演了一场别有情趣的戏剧。她命令康熙帝挑选一批少年侍卫,经常在宫中练布裤(摔跤)游戏。鳌拜每次上朝,他们也不回避。鳌拜误认为是皇帝年轻好玩,心里很坦然,并不戒备。一天,鳌拜上朝,看到一群少年在摔跤,便走过来看,突然,这群小孩和他扭打起来。开始,鳌拜还以为是和他开玩笑,等他被捆绑住,才明白自己是被捉了。鳌拜被革职拘禁,其党羽被处死。太皇太后定巧计擒捉鳌拜,巩固了她孙子的地位。康熙夺回政权后,立即宣布停止圈地,平反苏克萨哈案件,甄别官吏,奖励百官上书言事,开始了清代政治史上新的一页。
康熙实际亲政后,太皇太后更全力辅佐。她虽不干预朝政,但朝廷大事,康熙帝基本上是先告诉她,然后再办。朝中重大决策,甚至日常事务的处理,都与她的旨意是分不开的。康熙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后,都要到后宫问安请示,有时一天多达三次,聆听祖母面授机宜。康熙赞颂祖母说: “祖母虽然处在深宫,但为国家谋划弘纲大政,勉以怀侍,惕以励精。” 康熙十一年(1672)末,太皇太后谕示康熙: “如今天下太平,四方宁谧,然安不忘危,闲暇时仍宜武备训练。人君之道,诚莫如虚公裁断。” 又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雄,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丰,历数于无疆,惟休。要宽厚慈仁,温良恭敬,慎言谨行,以继承祖宗大业,也无愧于我心。” 次年二月,翰林院进呈刊刻满译本注释儒家经典的 《大学衍义》 一书。太皇太后传谕康熙说: “你要特别加意编篡,命儒臣翻译刊刻,颁赐诸臣。这样,我心欢悦。”并特发内宫白金千两,奖赏译刻有功人员。祖孙间关系十分融洽,配合默契。祖母对孙子格外慈爱,孙子对祖母极尽孝道,言听计从,躬行不怠。
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三藩叛乱。“三藩” 是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降清的明将,为清军竭力效劳,充当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抗清力量的急先锋,从而使他们得到了保存和扩大实力的机会。他们分别封王,镇守一地,各自拥有重兵,树立党羽,割据一方。“三藩” 割据势力的不断发展,严重威胁着清朝的国家统一。康熙亲政后,十分重视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集中。他说: “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 康熙决定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发动叛乱,自称周王、天下招讨都元帅,其他王纷纷响应叛乱,使清朝统治者大受震动。这事也日夜牵动着太皇太后的心弦。她时刻关注政局的发展,经常发宫中帑银犒赏前方将士。康熙二十年(1681)末,三藩叛乱平定。群臣要给康熙上尊号,康熙帝断然拒绝群臣上尊号的奏议,提出应给太皇太后上尊号。太皇太后再三辞谢说:“我一个妇人,无功于臣民,如受徽号,实感不安。” 康熙说: “国家凡有大庆,必归美于尊亲,臣下也有光荣。” 硬是说服祖母接受尊号,并大赦天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十一日,太皇太后病重,卧床不起。康熙帝在慈宁宫侍奉,连续30余天。他每天只在辰时到乾清门听政,事毕即返,遍检方书,亲自调药,昼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侍奉在祖母身旁。无奈太皇太后的病愈来愈重,再也不能起床了。临终前,她平静地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嘱康熙帝 “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 。并面谕: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恋你皇父及你,不忍远去,务必于孝陵近地为我选择一个地方。这样,我的心就没什么遗憾了。” 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逝世,年75岁。遵照她的遗愿,安葬于河北遵化昭陵西,日昭西陵。谥号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辞别了人世,康熙陷入极度悲痛之中。文武群臣合疏劝皇上节哀,称颂太皇太后 “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启世祖章皇帝,式廓大业。” 康熙在祭文中,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祖母作了令人诚服的评说: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承奉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臣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康熙是清代最杰出的皇帝,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他是在祖母的抚养、教导和辅佐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没有孝庄文皇后,也就没有康熙皇帝。
综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历经三朝,辅立两帝,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而不固执旧制,默默无闻地促进了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她是清朝的兴国女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hou/202212275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