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民
从江南移民到达云南高原大山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开始,他们就成了山民。
作者(中)与昭通大山包山民
窝棚栖身
窝棚是用几根木头交叉支撑或者靠崖壁搭建再覆以树枝、松毛枝而成的极简易的临时栖身之所,它与山洞、树洞不同的特点是可根据需要在任何一个地方以极短的时间搭建起来,是逃避战乱、躲避水火灾难后的临时居所,同时也可较长时间地居住。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见到窝棚民居,相信这是较长时期的古代民居。
没有现成的房屋给新到的山民们居住,砍倒几根树干,搭个架子,削些树枝搭在架子上,再铺上松毛枝,简易的窝棚完成了,住进去吧,这就是新的家了。
没有现成的熟地让新来的山民们耕种。
挥舞着锄头开荒吧,开春撒些旱稻,立秋种点苦荞,秋分播种小麦、大麦、燕麦(那时还没有洋芋、包谷)。
新开的荒地瘦薄得很,一般亩产只有几十到二百来斤(坝区水稻三百斤左右),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成,所打粮食也是吃不饱肚皮的。
好在大山里有野菜、野果、野兽、野鸟可以用来充饥。
遇到干旱、洪水、早霜、冰雪、瘟疫、战争等灾害,不仅坝区的军屯户遭殃,山民们也免不了受到这些灾害的折磨。
不过,那时坝区排水不畅,雨季到来往往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吞没人畜。而山区则不然,既是出现灾害也是小范围的,淹没低处还有高处。所以灾荒年月,坝区人就到山区寻觅一点杂粮、野菜、野果以度荒年。
由于山区种的是不同季节的五谷杂粮,各个季节都在播种又都在收获,山民们有句俗语叫作“一发巴一发”,意思是吃完这发粮食,下一发的庄稼又可收割了。以此,山民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饿不死。
经过三五年的开垦,七八年的辛勤劳作,荒地变成了熟地,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多了,牛、羊、猪、鸡也养起来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得以解决。
作者(右)与香格里拉山民
茅屋
可是最初搭建的窝棚却不适应了,漏雨、透风、狭窄,于是,山民们就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建盖茅草房。
茅草房取材容易,建盖简单。不过汉民却不会铺茅草,那就得拜少数民族为师甚至请他们出马来铺盖茅草、夯筑土墙。
别小看茅草房,它比窝棚强多了,它可是冬暖夏凉的一种简易民居啊。比窝棚先进的茅屋,它有柱、有梁、有椽、有墙甚至有楼,算是一种正式建筑,这是人类较长时期的居住样式。因为茅屋取材容易、搭建简单、冬暖夏凉,直到现今还有人居住。
相传诸葛孔明南征时,诸葛亮把中原民居的样式教给了南中百姓。
瓦房
江南来的新山民们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辛劳作,温饱得以解决甚至有了点余资,于是又逐步把茅屋变成土木结构的瓦房。
江南民居木雕样式
烧瓦的技术来自江南,砌墙的土基(收割水稻后晒田拍平后,按尺寸打上线条,用直平铲切割而成)来自江南,房屋的样式来自江南(茅草房、夯土墙、石墙则为土著民居样式)。
原来,云南高原风大,往往把板瓦吹落,把茅草吹翻。事情报到朝廷,朱元璋“特敕许用”。对此,《沾益州志》有记载:“房舍,无论荐绅、士庶,房舍多用筒瓦,相传滇中风高,明初特敕许用。”因为在中原,筒瓦是皇宫和寺庙的专用材料,民不得用。所以对云南来说,这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山民们也知道起房盖屋应该立卯酉(东西)向,既能躲避北风、西南风,又好采光。
到老不入城市
清乾隆《沾益州志》有记载:“沾土瘠民贫,路冲役苦,不好出乡井贸易,为知刀耕火种,衣租办赋而已。住居山隅者,虽殷实不衣帛,或到老不入城市。”
“到老不入城市”的现象,那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情。一些偏僻山区的山民,至今八九十岁的老人没有到过县城的大有人在。这是交通条件、经济状况、文化落后所导致的。《昆明县志》称此现象为“井田桑麻,终老田间为乐”。
苦难的山民乐在何处?
乡街
山民们除了以农耕为乐以外,最开心的就是赶街。
乡下的街子,以十二属相中的牛、羊、马、鸡、猪、虎日循环进行,一般是几十里范围才有街子,有的甚至百里范围内才有市集。
到街天,山民们须头天就准备好需要拿到街上出售的物品,如鸡、鸡蛋、土产等,第二天早早起来匆匆赶路,到得街上,已然中午时分,满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卖掉货物,买点针头线脑,扯上几尺布料,打点灯油,称些盐巴,男人们则灌得一壶烧酒,喜洋洋、美滋滋也。
还有那些年轻男女,由媒人牵线,则在街头僻静处羞涩地会面,其乐融融,相亲之美事也。
更有一类既不买卖也无他事的人也要到街上逛逛,谓之“赶闲街”,见到几个熟人故交,唠几句家长里短,凑凑热闹,捡得几句“新闻”,然后心满意足地走着几十里的山路往家赶。这也是一种乐趣。
太阳西下,一家人特别是孩子们眼巴巴地翘盼大人赶街回来,得到一个糖块、几个果子,那个滋味真是美极了。
山民们除此快乐时光外,还有粮食丰收、办喜事、杀过年猪、过大年,艰辛中的欢愉也。
不过几十年的时光,江南水乡民众成了真正的山民。
夷汉杂处
当年江南移民的安置,除了“填补屯伍空虚”和开垦空闲荒地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靠近和掺杂在少数民族村寨中安家并开荒种地,这就形成了云南“夷汉杂处”的现象。
“夷汉杂处”的做法,显而易见的是民族交融,具体体现在不可避免的通婚以及语言的相互影响、服饰的相互影响、民俗的相互影响、生产方式的影响这些方面上,这实际上是民族、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促进方式。云南汉民至今流传着始祖为“夷母汉老公”的说法,那是真有其事的。当然,多民族杂居,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甚至是十分尖锐的矛盾。
从时过六百多年后的当今来看,民族杂居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民族同化,以致许多民族失去了本民族的固有特点,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它会导致一些民族的自然消亡。
有西方人臆测,再过二百年,全世界将只有四个民族,其他的就是因为民族交融同化而消失了。
喜耶?悲耶?信耶?否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anzu/202212166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