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流官效应(废“宝贝弃钱”之习俗)
尽管每个官员的任期只有三年,但官员、幕僚、家小,一任接一任,形成了明、清两朝近六百年的流官效应。这些流官把内地的中原文化,包括一些生产技术带到云南,他们建学校、筑城池、疏道路、振农业、兴贸易。流官来了以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搞活经济,产生了非常好的效应。
既然搞商贸,这就涉及一个货币的问题。
在明朝以前,云南人对货币有一句话叫“宝贝而弃钱”。这个“贝”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产于大海的贝子。贝子很小,不大,就是手指头这么大的一小块。贝子作为货币,云南人非常喜欢。因为与贝子相比,钱的上面有文字,如一块钱、两块钱、十块钱,而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人就很难使钱,因为他可能把十块钱当作一块钱,也可能把云南人叫作一毫钱的当作几块钱。卖东西的人不识字,买东西的人也不识字,要使钱是非常难的。所以当地人把贝子叫作宝贝也是因为喜欢使贝不喜欢使钱。整个明代以前都在使用的是贝子。
云南人宝贝而弃钱
历史上,在汉武帝那个时候,汉朝的五铢钱曾经传到了云南。在云南出土的一些东西可以作为证据。东汉时的钱叫作“大黄布刀”,也是铜铸的,明代时这个大黄布刀在玉案山,即在昆明西郊有个玉案山,老百姓在这里挖土挖出来一枚钱币,经过学者鉴定,那是东汉时期的大黄布刀。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中原一带的钱就传到了云南,但是一直流通不起来。
明代的嘉靖年间,在会泽,也就是当时的东川,曾经有“鼓铸”,就是建立铸钱的炉子以铸钱。现在会泽作为钱王的嘉靖通宝,很大的,几十公斤重(约四十五公斤),实际上流行使用的钱没有那么大,这个约四十五公斤的嘉靖通宝,实际上是开始铸钱的时候出现的纪念币。嘉靖年间铸的钱,到了民间也没有流行起来。但这些钱很快地就生锈成废物了。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在云南全省大量地铸钱,在东川、路南、泸西、沾益等地建立炉子铸钱,最高的时候建了八十多座铸钱的炉子。
但就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些钱铸出来以后也流行不了,老百姓照样不使钱,而使贝。结果这些钱又全部生锈,非常可惜。当时的户部质疑道:你们云南怎么回事,铸了那么多钱,结果不使放了生锈。
但是老百姓不喜欢的东西,没办法流行啊。所以这些生锈的钱后来被运到贵州去充当军饷,或运到其他省去做军饷。雍正以后,特别是乾隆时期,云南民间的文化水平慢慢地有了提高,也就是说识字的人慢慢地多起来,加上官方的推行才开始使钱,慢慢地就淘汰了云南使用了几千年的贝。也就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这个贝才彻底不用了,贝才变成当时妇女的装饰品,货币也是在明、清两代,在流官强行的推动下,才慢慢地取代了贝子作为钱币的位置。
铜冶发达时期的会泽江西会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anzu/2022121661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