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航海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阅读:154 评论:0

你知道徐福吗?

徐福即徐市,是秦朝著名的方士,他的字为君房,是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徐福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并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所以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正是秦始皇登基前后。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中曾记载:“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一些方士为了投其所好,就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秦始皇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成仙,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徐福就被派遣航行入海,寻求这种仙药。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方士们为了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这种本来是海市蜃楼的景象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也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3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在此流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当然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时隔九年,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后来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再没有返回。

谁被誉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我国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鉴真晚年曾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于抵达奈良。对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做出巨大的历史功绩,被誉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学的一时名德,同时又是南山宗开创人道宣律师的再传弟子。他的律学,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并不持一家之见。唐代律学,除了独占优势的南山宗外,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怀素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其后,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的律学典籍则兼及后者两宗。在传授中又以法砺的《四分律疏》、定宾(属相部宗)的《饰宗义记》与道宣的《行事钞》三书为主,尤以法砺、定宾所著两书为重点。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有建树。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非常高。

天宝元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聘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答应,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先后5次率众东渡,但是因天时、人事不利,均告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坐像在日本,鉴真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还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比如唐招提寺建筑群,都是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还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最新技艺——干漆夹,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在日本被奉为国宝。1980年2月,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谊,日中友好团体曾将该坐像送回北京、扬州两地供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瞻礼。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很大,至今许多日本人民还热爱中国的书法艺术。当时日本的佛典,大多是从朝鲜传入,由于是口授、手抄,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根据《续日本纪》记载,日本天皇曾为了此事专门委托鉴真来校正经疏错误。在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上,鉴真对医药学知识的传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鉴真曾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此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鉴真东渡的经过是什么?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并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由此,鉴真一共进行了6次东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4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这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鉴真一位弟子道航还曾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变信以为真,便诬告鉴真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为吃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尽管之后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744年1月,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合计共100余人在作了周密筹备后再次出发。但是还没有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以后刚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以后才被人救助,随后转送至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受各地寺院邀请,鉴真又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讲法,第二次东渡也宣告结束。

在结束了各地的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越州僧人得知此事以后,极力挽留鉴真,他们还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于是,第三次东渡又就此作罢。

由于江浙一代不方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但是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也不了了之。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阴历6月28日,鉴真当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了等候顺风,出长江以后,鉴真等人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出海。在东海上,船舶又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此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还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在龙兴寺荣睿病死。在广州,鉴真动身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最终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鉴真的游历遍布半个中国,他也由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想要派道士去日本,被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鉴真为什么被称为日本宗师?

到达日本后,鉴真曾受到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礼遇,754年2月1日,重臣藤原仲麻吕还亲自在河内府迎接鉴真,2 月4日,鉴真抵达奈良之后,便同另一位本土高僧统领日本佛教事务,封号“传灯大法师”。

根据圣武和孝谦的意愿,作为律宗高僧,鉴真就应当负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当时日本社会中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托庇佛门,以逃避劳役赋税的现象。因此,孝谦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这引起了日本本国“自誓受戒”派的反对,尤其是兴化寺的贤璟等人,更是激烈反对。于是,鉴真决定与其在兴福寺公开辩论,在辩论中,鉴真做出让步,承认“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为正式认可的具足戒必须要有三师七证,结果贤璟等人都被折服,决定舍弃旧戒。于是鉴真便在东大寺中起坛,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授戒。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还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

758年,曾经最支持鉴真孝谦天皇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被迫将位置传给淳仁天皇。之后,鉴真也遭受到排挤。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为名,解除了鉴真“大僧都”一职,并将在宫廷斗争中败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赐给鉴真。次年,鉴真弟子在该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赐名“唐招提寺”,鉴真从东大寺迁居至此。淳仁还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学习,使得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763年5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入灭之前,其弟子为鉴真膜影,立夹漆像,传世至今。

764年,孝谦天皇镇压了惠美押胜之乱,重新登基。鉴真的弟子思托、法进等人相继成为“大僧都”,唐招提寺也得以扩建,成为日本建筑史上的国宝。在开创日本天台宗之前,鉴真所开创的四戒坛曾是日本佛教僧侣正式受戒的唯一场所。因此,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

鉴真对日本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在佛教、医药等方面对日本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方面:鉴真在日本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日本佛教由此才得于步入正轨,严格的戒律制度也便利了政府对佛教的控制,不仅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更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此外,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医药反面:鉴真其人十分熟悉药方,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只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根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还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并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因此,他又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按照日本汉方野崎药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说法,鉴真带往日本并推动使用的药草有以下36种:

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紫苏、丹参、黄芩、桔梗、旋覆花、苍术、知母、半夏、芜花、栀子、五味子、黄柏、杏仁、厚朴、和厚朴、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枣、蜀椒、花椒、吴茱萸。

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鉴真去世的消息传回扬州的时候,为了悼念鉴真,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日,还在龙兴寺行大法会。在日本,佛教界也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日本佛教界还将鉴真去世的这一年定为“鉴真大师显彰年”。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努力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也因此得以重修,并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

“东方的马可·波罗”指的是谁?

元代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渊(1311~1350年),字焕章,南昌人。曾被西方文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汪大渊曾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及元统五年(1337年)两度由泉州出发,航海到西洋各国。

至顺元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谁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东晋僧人法显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在中国航海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法显,俗姓龚,约公元337年出生于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还是一名翻译家,也是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行者。

晋安帝隆安三年,法显等5人从长安(西安)出发,西行寻求佛教戒律。他们长途跋涉,过流沙(泛指今新疆中部大沙漠),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之总称),到达北天竺、中天竺地区。在印度留学期间,法显认真学习了梵书、梵语,并抄写经率。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居住二年,搜寻经籍。

公元411年,从狮子国返归中国的法显,乘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绕行东南亚半岛,然后再通过北上的海上之路。他登上一艘返航的中国商船,在海上漂泊90日,抵达广州西南方的耶婆提国,停留5个月等候季风,后来搭乘另一商人大船,启程返国。在海上颠簸了近3个月到达了今山东半岛的青州长广郡界。回国以后,法显将所得梵文佛家经典译为汉文,多达百万余字,又将游历当时30余国的见闻编辑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一书。《佛国记》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名著,更是研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法显的航海经历及其著作为了解东南亚各国及航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也为郑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郑和信仰伊斯兰教,幼年时便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的父亲与祖父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在燕王府期间,郑和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深得燕王信任,还被燕王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也在此时逐渐显露,在长达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身为宦官的郑和就是其中之一,朱棣赐“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当然也离不开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不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增长了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够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于是在朱棣想要寻找下西洋的人时,郑和当然成为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的卓越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一直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更显示了明朝国家的无比强大。郑和船队超过200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1000多吨,船队总人数达2万多人。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因此可以说,郑和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如何?

说到世界地理的大发现,大家都会称颂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贡献,但却不知道郑和。在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理论主张。但近年来,西方出现了两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试图打破此种“成说”。一本是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写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书中估计,16世纪之后200年中,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为12万吨,约一半流入中国。这就表明此时的明清王朝已经不自觉地被纳入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并成为全球的经济重心。另一本就是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写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提出郑和第五次出洋时,派遣属下洪保、周满各率分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此后的西方航海探险家们可能持郑和航海图发现新大陆。尽管这些“新发现”证据尚需充实,但其“中国发现了世界”的论点极大地提高郑和的知名度。

在航海期间,郑和在南洋各国传播华夏文明,受到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抵国问禁,入境问俗,尊重其国风俗,给该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以及使用钱币等,留下许多赞美传说。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和平先驱,当地人民为郑和修庙,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他们还用郑和的名字命名其遗迹和物品。比如印尼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垄、三宝井,修筑雄伟的三宝庙,内立郑和塑像,香火极盛。马来西亚马六甲有郑和庙、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修建了“郑和历史纪念廊”,立起4米高的郑和石像。泰国亦有三宝港、三宝塔寺、三宝城等建筑物。曼谷的三宝公庙有副对联,上联曰:“七度下邻邦,有名胜迹传异域。”下联曰:“三宝驾度航,万国衣冠返故都。”作为世界历史上的伟人,郑和受到东南亚国家的尊敬,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保留了很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斯里兰卡还保存郑和立的石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在非洲的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中国村,叫郑和村,就是因为郑和船队曾经到过那里。可见,在海外郑和受到普遍崇敬,历时500余年,至今不衰。在国内,他带回的占城水稻良种遍植在闽、浙、粤地区,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开在南京静海寺与北京长陵。

1874年,继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第一个发表了研究郑和的文章之后,荷、美、法等国学者也发表了很多文章,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露易斯雷瓦西写了一本纪念郑和的著作《当中国称雄海上》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也由此引发了研究郑和新的热潮。郑和下西洋时,阿拉伯人曾把郑和宝船画了下来。后来美国人把郑和宝船图和哥伦布乘坐的船进行了对比,证明了两者大小相差悬殊。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的郑和、范宽、朱熹、忽必烈、曹雪芹、毛泽东分别入选,在这6人之中,郑和被列在首位。英国人退役潜水艇长加文·孟席斯用十几年时间,研究郑和并发表了《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他认为郑和是环球航行的第一人,这也引起了世界史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都说明世界对郑和的重视,也说明了郑和在世界史中的历史地位。

你知道航海家马欢吗?

马欢是明代通事(翻译官)、航海家,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回族人,信奉回教,马欢曾经随郑和三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到访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到访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腊、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等国。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太监洪保派遣马欢等7位使者到天方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20国的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纪录下来在景泰二年成书的《瀛涯胜览》。南沙群岛中有一“马欢岛”,就是因纪念航海家马欢而得名。

你知道航海家费信吗?

费信字公晓,明代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生于洪武十七年。费信年少好学,因家贫常常借书阅读,又自学通阿拉伯文。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郑和四次下西洋:

第一次永乐七年(1409年)

第二次永乐十年(1412年)

第三次永乐十三年(1415年)

第四次明宣德五年(1430年)

费信在正统元年(1436年)著《星槎胜览》纪录下西洋时所见所闻各国风土人情凡四十国,其中占城国、交栏山、暹逻国、爪哇国、旧港、满刺加国等20国是亲身经历,其余多从《岛夷志略》摘录。

费信著《星槎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和巩珍著《西洋番国志》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都先后随郑和访问西洋各国。除了《星槎胜览》费信还著有《天心纪行录》一卷,但已失传。南沙群岛中有一岛名为费信岛,也是为纪念航海家费信而得名。

海盗“祖师”指的是谁?

被称为海盗“祖师”的是中国东晋时期的孙恩。

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对外垄断“贡市”,禁止商民出海活动。明清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出洋贸易,下海出洋者被视为奸徒、海盗。纵观中国历史,其实许多所谓海盗,并不是残忍好杀之海盗匪类,而是海上英雄豪杰之士。

东晋末年,孙恩和卢循领导的海上大起义,从公元398~411年,前后历时长达13年,有近百万人的海盗大军,转战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纵横东海、南海两大海洋。如此波澜壮阔的海上武装起义,是中国海盗史上所罕见的。

孙恩,字灵秀。世奉五斗米道。东晋孝武帝时,孙恩的叔父孙泰为道教主,在民众中很有威信,众人纷纷敬之如神,教徒分布于南方各地。至孙泰遇害,孙恩逃于海,在海上聚合亡命,想要复仇。公元399年,自海岛帅其党,杀上虞令,乘胜攻取会稽,队伍迅速扩大,壮大至数10万人。孙恩转战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南京、杨州等地。

公元402年,孙恩作战失败投海自杀。余部由卢循为主。卢循,字于先,“神彩清秀,雅有才艺”,善于草隶、弈棋,是个文雅之士。后转战至广州、长沙、南昌、南京和广东各地,于公元411年失败。孙恩、卢循海上反乱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为后世海盗活动提供了经验。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孙恩成了海盗的代名词,这也就是海盗祖师孙恩的由来。

浙东“海精”指的是谁?

方国珍是浙东台州黄岩县洋山澳人,自幼出身贫苦。史书说他“身长七尺,貌魁梧,面黑体白,坚毅沉勇,力逐奔马”,有歌谣“杨屿青,出海精”,为方国珍起义作了舆论准备。元朝未年,公元1348年方国珍海上起兵,转战浙苏,20年间分居浙东三郡,威行海上阻抢粮运,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装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国珍后归顺朱元璋,被朱称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杰,也被称为浙东“海精”。

方国珍世以浮海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十分恶劣。当时不管哪家人结婚,新婚之夜新娘子必须由元人占有,名曰初夜权;又怕汉人反抗,每十户人家才准许用一把菜刀,而且还用铁链锁在屋柱或井岸上进行反抗。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一次,方国珍的冤家乘机诬告方国珍通寇,官府追捕。方国珍就与家里人商量,想要揭竿起义。一家人也都赞同。公元1348年,,长浦巡检到方家追索欠款,国珍刚在吃饭,就以桌为盾,以杠为矛,格杀巡检,遂与二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不到1个月,就收集到被逼迫的老百姓数千,开始劫夺元朝海运皇粮。方国珍首次起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了4年。

中国远洋货轮“和平”号船长是谁?

1961年贝汉廷作为中国远洋货轮“和平”号船长,先后与兄弟船队驶入非洲、亚洲各港。开辟了新中国最早的远洋运输航线。

贝汉廷是镇海贵驷憩桥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也是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1951年毕业于上海航务学院(原上海吴凇商船专科学校)航海系。后历任“和平号”、“友谊号”等轮船大副、船长,培养了很多航海人才。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982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抱病远航联邦德国、英国,返航途中病逝西班牙克罗那城。

贝汉廷是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他热爱祖国的航海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并以非凡的毅力自学了英语和法语,很快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远洋船长。他先后驾驶了15艘远洋轮船,到过40多个国家,80多个港口。30多年来,为发展祖国的远洋运输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凤凰图库”号船长是谁?

1959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国著名航海家翁以煊是“凤凰图库”号的船长。

1998年12月14日,翁以煊驾“信天翁”离开美国加州的旧金山;1999年12月31日,到新西兰的奥克兰庆祝2000年千禧;2000年2月17日,离惠灵顿再征合恩角;2000年4月1日,过合恩角后进智利的威廉港;2002年3月19日,经90节飓风袭击后,过第五大角,进新西兰的斯悌沃尔特岛;2002年4月9日,回到首都惠灵顿,用2年1月23天环绕地球。此时离旧金山3年4月26天;2004年5月,抵达香港。

翁以煊曾说,觉得自己航行在海上,就好像久违自然的心回到故乡。他还曾说:“扬帆远航能给人难以比拟的快乐。当你置身变幻无常的大海波涛中,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工伟力,当你战胜一次次风险时,能体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当你被浩无边际的蓝天和海洋拥抱时,才会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天人合一;当你身边盘旋着成群的信天翁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宠辱皆忘。”

你知道航海家刘宁生吗?

台湾著名航海家刘宁生先生曾经将他环航世界的经历写成一本《我的环球航海之梦》,配着他所拍的照片,这本书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驾帆船环航世界,是刘宁生从小的人生梦想。然而,实现这个梦想,却是在他43岁以后。有一天,刘宁生走到父母跟前,对他们说:“我想去航海,唤醒世界!”奇怪的是,这个中年人的近似于疯狂的计划,一点也沒有引起父母的惊慌,相反,两位长辈好像就等着他说出这个想法。年已八旬的父亲尽管并不完全同意,却说:“要做就要做成功,否则就不要做。”母亲对父亲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担心什么!”这时候的刘宁生,除了父母,没有其他什么牵挂。他觉得实现少年时环球航行世界之梦“时不我待”,于是刘宁生的航海故事就从此开始了。

刘宁生的驾帆船环球航海之梦,几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噩梦。1992年,他在创下中国人以中型帆船橫渡太平洋记录的航程中,曾遭遇了历时36个小时的台风,1998年开始的长达两年半的跨世纪全球航行,创造了华人首次成功驾驶无动力帆船环航世界的记录,在新几内亚的一个海港小城,遭遇海盜的抢劫……至于航行中的其他大大小小惊险故事,就更是数不胜数。

刘宁生说,43岁再去航海,心态与少年时代已不一样。少年时代的自己仅仅是“想去”,仅仅是不愿意让自己太平庸。而在经历了无数次惊涛骇浪的噩梦后,他终于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航海梦。他还曾说,环航世界,身、心都得到极大磨练之后,就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首先是更加尊重大自然。航海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大自然,面对大自然,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人亲近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宽待了我们的生命,这就是航海。

中国人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家是谁?

1968年出生于山东的著名航海家、艺术家翟墨是中国人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家。

翟墨曾旅居法国、新西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从事西方美术史和太平洋、非洲土著文化。他是一个生活在天空之下海水之上,陆地与陆地,岛屿与岛屿之间,享受着阳光、海水与狂风洗礼的人。

翟墨靠着一艘帆船去环游世界。那里,既没有国家,也没有城市,有的只是绝对的自由、严厉的大自然和绝对的孤独。翟墨是个航海非专业的人士,尽管是从一个泰安山民,突然变成渔民。但是他却有着比专业还专业的经验,已经超越了航海学院能理解的知识。他曾说过:“远航必须考虑生命的价值,所以你会把能掌握的尽快掌握。”他还曾说:“浅海的水是蓝色的,但是到了深海,都是灰黑色的,越深越黑。海的美是两极的,有风平浪静的,也有狂风巨浪的。作为航海人,没遇到恶劣的天气,就感觉不到航海的魅力。”

2007年1月6日~2009年8月16日,翟墨从中国日照启航,经过8个季节的轮替,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过雅加达、经塞舌尔、南非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航行2830海里,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

单人环球航海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惊险、艰辛的旅程,极大的挑战着人对自身生存能力的极限。翟墨在印度洋中经历了五天五夜的狂风暴雨;连续120个小时手不离舵达到虚脱的边缘;在航行中非法闯入了军事禁区被守岛的英国皇家海军突击队员押向小岛;被海盗在海上跟踪了三四个小时……翟墨用力量、意志、和智慧与风浪搏击,战胜了死神和孤独。

翟墨环球航海,不仅是翟墨个人的荣耀,也是民族乃至世界友人的骄傲。翟墨驾驶着悬挂中国国旗的无动力帆船,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证明炎黄子孙面对海洋的勇气、豪情、信念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谁发现了好望角?

15世纪著名的航海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在其航海过程中发现了好望角

1487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被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选派去非洲最南端探险。迪亚斯和他的船员在1487年8月出发,沿非洲西南海岸南行。但他们遇到了风暴,风暴将他们向西推入大西洋。因为看不到陆地,船员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害怕自己会从地球的边缘滚下去。因此风暴过去后,迪亚斯便调头向东驶。他们行驶了许多天,希望能到达非洲海岸,但没有成功。迪亚斯认为他们必定已越过了非洲的南端,于是改向北驶,终于在莫塞尔贝登陆。该地就位于我们现在所知的好望角以东320千米处。

由于他的手下人拒绝继续前行,所以迪亚斯未能如愿以偿地到达印度。但是,他帮助瓦斯科·达·迦马筹划了1497年的一次很成功的航行。他对船舶的设计提出了建议,甚至陪达·迦马航行了一段路程。1499年,迪亚斯又陪伴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航行到达巴西。但后来在同样的一次航行中,他的船在好望角外遇风暴沉没,他也在这次海难中罹难。

你知道航海家哥伦布吗?

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纺织工匠家庭。他从小就在家中的纺织作坊中帮工。哥伦布细致、耐心的性格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从多年的劳作及动手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这也为他以后出海及绘制海图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作为地中海北部重要和著名的港口,热那亚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船只在这里停泊。港内肤色不同、着装各异的人们,异国的香料、热带木料的信箱、千奇百怪的海上见闻,以及海产品的腥臭,都给幼小的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优越的外部条件为哥伦布成为航海家埋下了伏笔。之后,由于父亲经商失败,悲惨离世,使哥伦布对从商失去信心,这促使他将目光全部投到大海之上。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青年哥伦布在热那亚商船上当水手,曾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及冰岛一代。这期间,哥伦布积累了相当宝贵的航海经验。在没有经过正规的航海教育之前,是这些兴趣与经验支撑着未来的航海家。

1476年,哥伦布在航海途中的激战中落入水中,靠着一块破碎的船板泅渡到葡萄牙,在葡萄牙期间,哥伦布学习了许多航海知识。在这里,他学会了葡文及拉丁文,并利用这些语言深入研究了航海所必不可少的宇宙学和数学,并且学会了绘制地图和使用各种航海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哥伦布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的富饶遐想无限,使他产生了到东方区的想法;他还接触了学者托斯勘内里,接受了“地圆学说”,坚定了从海上到达东方得信念。这都在思想上为其远航做好了准备。

在航海物资上,当哥伦布向葡国王室提出资助要求被拒绝后,他来到了西班牙。出于对黄金的共同追求,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达成了一致(签订《圣塔菲协定》),在拥有了自己的船队、船员后,他就带着主的庇佑和任务起航了。

哥伦布在1492~1502年4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著给印度君主和中国大汗的国书,率3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3次重复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这块大陆用了证实人的名字命名:亚美利加洲。

后来,尽管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在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而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你知道航海家亚美利哥吗?

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于1454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1512 年2月22日卒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亚美利哥的父亲是一个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工作的公证人,经常被派到西班牙办事。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但是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为了弄清这一总问题,1497~1504年,亚美利哥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带有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到达了亚洲;而亚美利哥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并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这块新大陆以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亚美利哥临终前曾是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德二世的御用天文学家。在哥伦布晚年时,亚美利哥也曾见过他,他们两人还有着很好的关系。

欧印航线的发现者是谁?

瓦斯科,达·伽马是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还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也由此被永远载入史册。

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因此可以说,达·伽马在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贵族子弟。

14~15世纪,快速发展的西欧,对外贸易交流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再加上《马克·波罗游记》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更使得西方人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财宝。然而原有的东西方贸易商路却被阿拉伯人控制着。于是欧洲的一些封建主、商人和航海家为了满足自己对黄金的贪欲,便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远航大西洋去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由4艘船、约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由里斯本出发探索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11月22日绕过好望角后,达·伽马船队就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此后他便向北沿非洲东海岸航行。1498年3月2日,进入莫桑比克。4月在马林迪,达·伽马在当地著名的阿拉伯领航员马德杰德的帮助下,航行23天,穿过阿拉伯海,于l498年5月20日,离开葡萄牙近10个月后,达·伽马到达印度南部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卡利卡特。但达·伽马却因为带来的粗劣的礼品和货物而受到嘲笑。最终依靠武力抢到了宝石和香料。达·伽马率领的船队在返航时,许多水手在途中死于疾病,其中包括达·伽马的弟弟。最后只剩下2条船,1499年7月10日,“贝里奥”号回到葡萄牙,达·伽马的旗舰则在1499年9月9日才抵达里斯本。生还的水手不到开航时水手总数的1/3,但运回的香料等货物在欧洲的获利为这次远征费用的60倍。

谁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由麦哲伦率领的探险队完成的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不仅在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也对现代自然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480年,麦哲伦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并在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比较熟悉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

鉴于当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还有从印度返航并带回了巨大的东方财富的达·伽马。麦哲伦便怀着对东方财富和远洋探险的向往,于1505年参加了海外远征队,从此开始了远洋探航的生涯。在这次远征印度、马六甲、马来群岛的过程中,为了与阿拉伯人争夺贸易地盘、取得亚洲南部海洋的霸权,远征队与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过几仗,麦哲伦也因此三度负伤。

伤好以后,麦哲伦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只触礁。麦哲伦带领幸存的海员克服重重的困难,直到得到援救。也正是由于这次事件,麦哲伦被提升为船长,被留在了印度。此后,麦哲伦在印度和东南亚一带参加了殖民战争,并在这一带进行了探索和游历。

麦哲伦从实地了解到在东南亚群岛的东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于是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并猜测在这片大海的东面,肯定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次环球探航。1513年麦哲伦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请求国王允许他组织船队进行环球探险,然而国王却不理睬他,1517年,麦哲伦绝望之余只好离开祖国,投奔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魄力,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向西班牙国王举荐了他。西班牙国王支持并批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计划,还与他签署了远洋探航协定。按照协定,麦哲伦被任命为探险队的首领,所率船队的船只由国家提供,航海费用由国家负担。探险过程发现的任何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新发现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1/20归麦哲伦所有。为了监督麦哲伦,国王又派了皇室成员作为船队的副手。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他的环球远洋探航。

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人类的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尽管麦哲伦在途中死去,但是他对后世航海和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却始终留在人心。

“海上魔王”指的是谁?

英国著名探险家、著名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被人们称为“海上魔王”或“海盗王”。他是第二位在麦哲伦之后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1540年,弗朗西斯·德雷克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由于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的赞助,德雷克从学徒干到水手,一直到最后成为商船船长。当时的英国由于原始积累不够,所以尽管已经开始过渡到生产力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但并不是航海大国。

1567年德雷克第一次探险航行,从英国出发,横越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

1568年,德雷克以及其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5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受到风暴袭击,船只受到严重损坏,起先,西班牙总督同意他们进港修理,但在几天后突然下令攻击,将英国船员全部处死,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离虎口,捡回性命,德雷克不明白为什么西班牙要屠杀无辜的商人,更想不通的是新大陆的财富凭什么只有西班牙才能享受。从此以后他就有了一颗仇恨西班牙的心,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复仇,就此也确定了弗朗西斯·德雷克一生的轨迹。

1569年第二次探险航行,从加勒比海再往前,到达了中美洲。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横渡大西洋,躲进了巴拿马地峡,横穿了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在南美丛林里他们蹲守了近一个月后,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又抢下了几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的返回了英国成为了英雄,这次行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得黄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证明了班牙人并不是不可侵犯的,他受到女王的召见,并很快成为了女王的亲信。

1588年,发生了史上著名的英西大海战,自此以后,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国逐渐取代其成为海上的霸主,而德雷克则被封为英格兰勋爵,登上海盗史上的最高峰。

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是谁?

詹姆斯·库克是英国著名的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不仅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詹姆斯·库克一共进行了3次探险航行。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英法战争爆发时,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他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就被提升为大副。4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新西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詹姆斯·库克于1768年8月26日率领“奋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还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善长博物学的画家。他们先向南航行,后向西转弯,绕过好望角,于1769年4月13日到达塔希提岛。在调查了维纳斯的航道之后,于6月3日他的调查船驶向新西兰。在那里他逗留了6个月的时间并把两个岛屿标绘在海图上。后来他沿着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航行。把澳大利亚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称所有权属于英格兰。

航行到爪哇之后,他穿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英国,于1771年6月12日到达英格兰。在1772年7月13日,为了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这个报道的真实性,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 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1775年7月29日,返航到英国。

1776年7月12日,为了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库克从英格兰启航,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在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节岛”。在进一步向北航行时,他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1779年2月14日,他被夏威夷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anghai/20221123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