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海外人物

瓦伦斯坦人物资料_瓦伦斯坦生平简介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59 评论:0

阿尔伯莱希特·瓦伦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捷克贵族,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全欧战争,它是在哈布斯堡联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两个集团国家之间进行的。哈布斯堡联盟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天主教诸侯组成,它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反哈布斯堡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组成,它得到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参加了这个同盟。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及宗教的,主要的是两个集团国家争夺对“基督教世界”的统治。

瓦伦斯坦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三十年战争中,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总指挥,曾对战争进程发生过较大影响。

阿尔伯莱希特·瓦伦斯坦于1583年9月24日出生在波希米亚(即今捷克)东北部的赫美尼斯村,其家族是捷克最古老的贵族家族之一。祖父乔治·瓦尔德斯坦积极从事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因参加1547年布拉格起义而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处死。父亲威廉·瓦尔德斯坦是个精明的土地经营者,并且信奉新教。母亲出生于一个“在上一世纪取得惊人发展的家庭”。瓦伦斯坦自幼受新教家庭的教育。13岁时,瓦伦斯坦的父母去世,他被送到母亲的亲戚亨利·斯拉瓦塔家去生活,斯拉瓦塔以捷克的新教派的教义教育他。1597年,14岁的瓦伦斯坦进了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著名的古登堡路德学校。两年后,又转学到纽伦堡附近的阿道夫新教大学,这是“一座吸引了整个中欧的学生和学者的著名路德学校”。1600年,年轻的瓦伦斯坦因与学校当局意见不合而中途辍学。停学后,瓦伦斯坦游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他这时对意大利的军事理论、绘画、建筑、剑术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他以后的军事生涯有深远的影响。

十七世纪初,遭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捷克、匈牙利等国家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在这一斗争中瓦伦斯坦站到了反动的哈布斯堡王朝一方。1604年,瓦伦斯坦随着神圣罗马帝国辖下的波希米亚分遣队参与了哈布斯堡王朝镇压匈牙利波斯坎起义,初次得到哈布斯堡王朝和耶稣会的赏识。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为摩拉维亚军队上校,秋天,瓦伦斯坦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玛提亚的侍从。瓦伦斯坦这时的政治立场已很明确,他把自己的事业与神圣罗马帝国连在了一起,这就促使他抛弃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新教教育,从一个新教徒变成了旧教徒。

1609年,瓦伦斯坦在耶稣会神父的安排下,与兰德克的富孀卢克丽霞太太结婚(他一生曾三次婚娶)。1614年春天这位夫人去世,瓦伦斯坦继承了她的全部财产,从而为他以后的军事冒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三十年战争前,瓦伦斯坦一直是玛提亚的忠实侍从。1611年2月,他陪同玛提亚去布拉格为继承捷克王位而举行加冕礼。同年鲁道夫二世皇帝逝世,玛提亚于6月13日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坦随之进入玛提亚皇帝的宫廷。由于对皇帝极尽忠心,瓦伦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公爵侍从的头衔。这种荣誉使他更卖力地为皇帝服务,1617年,他带领自己的200名骑兵去增援帝国对独立的威尼斯的进攻,在那里,他与西班牙雇佣兵并肩战斗。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瓦伦斯坦这时还仅仅是帝国宫廷中的一个臣僚,他的事业也才刚刚开始。

1618年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压迫,在布拉格举行起义,三十年战争从此开始。摩拉维亚议会最初尚保持中立。1619年5月,摩拉维亚议会决定参加起义。这时,瓦伦斯坦正担任摩拉维亚一支3,000人的步兵联队的团长,得知此消息后,他准备带领部队逃跑,但因部队反对,只得携带财宝只身逃到维也纳。摩拉维亚议会随之宣布他为“卖国贼”,并没收其财产。

瓦伦斯坦逃到维也纳后,立即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对捷克起义的镇压。他最初在南波希米亚战斗,并在战斗中多次为帝国赢得胜利。1620年梯里将军率天主教同盟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击败捷克议会的反抗,这时瓦伦斯坦正在波希米亚西北部牵制新教阵营的军队,白山战役后的几个月里,他成功地镇压了大半个波希米亚的起义。1621年下半年,斐迪南二世财源枯竭,急需援助以便支持军费开支,瓦伦斯坦在荷兰银行家杰·德·维特和犹太商人巴色维的帮助下,向皇帝提供了20万金币的援助,因此,在1621年底,瓦伦斯坦被任命为布拉格及整个捷克的军事统帅。

瓦伦斯坦在镇压捷克起义的过程中,用各种手段强占了大片土地。其中一部分是皇帝拨给他的部队用的土地,一部分是他强力购买的土地。当时他几乎拥有1/4的波希米亚。在强占土地的过程中,他“毫不留情地向土地的主人及其家属动手”,以致于他的同僚在1622年12月共同给他写信,劝他“不妨行为更人道一些”。瓦伦斯坦在担任捷克军事统帅后的同时,获得在捷克、摩拉维亚、奥地利制造新币的权利,他与耶稣会勾结,和维也纳宫廷的人共同组成大财团,发行新币。由于新币成色低劣,价值只抵旧币的一半,财团和瓦伦斯坦大发横财,而捷克在1623年12月28日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1623年,瓦伦斯坦与斐迪南二世一个亲信顾问的女儿爱萨伯拉结婚,并被皇帝授与公爵的头衔。随后的两年,瓦伦斯坦专心经营他广阔的领地,一再慷慨地向皇帝提供援助,1623年达到50万金币,这些金钱几乎足以支持帝国的整个开销。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提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领丹麦军队攻入德国,三十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这时,帝国军队由梯里将军指挥,梯里抵挡不住丹麦人的进攻,又因气候、饥饿和疾病,军队迅速降至10,000人,只好告急求援。斐迪南二世决定把瓦伦斯坦从捷克召回,瓦伦斯坦立即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0,000人的军队,这支军队迅速扩大到了100,000人,“蹂躏四野以自养”,马克思曾称之为“瓦伦斯坦的蝗虫”。瓦伦斯坦依靠这支军队,成为帝国军队总指挥,并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扭转了战局。1625年夏,瓦伦斯坦驻军马德堡;1626年,转战上匈牙利; 1627年春,攻入西里西亚,迫使丹麦军队败退;同年7月,瓦伦斯坦又进驻下萨克森,在梯里的支援下把丹麦军队逐出了帝国,并一直追入日德兰半岛。这时,军事和政治优势都转到了帝国方面,整个北德都处在帝国的控制之下,瓦伦斯坦一时被誉为“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这时,瓦伦斯坦对军队事务有绝对权威,他不仅在1627年9月获得了西里西亚公国,以补偿他对军队的支出,而且在1629年获得梅克伦堡作为他世袭的封地,瓦伦斯坦晋为公爵,已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但是从这时起,他逐渐与皇帝产生了分歧。

1627年后,瓦伦斯坦的政治思想倾向已很明确,他主张宗教自由、缓和国内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加强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建立统一的君主国。瓦伦斯坦在以后的数年间,一直为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备斗,例如,他曾说服皇帝以宽大的条件与丹麦在律贝克签订了和约,迫使丹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并受德国的控制。但是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却与瓦伦斯坦截然相反,1629年3月6日,皇帝颁布了归还教产赦令,规定新教诸侯应将1552年后所侵占的教产全部归还原主,从而在北德挑起了新的教派纠纷。当时,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国,面对哈布斯堡阵营的胜利,正在策划更大的入侵计划,瓦伦斯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强力推行归还教产赦令。在瓦伦斯坦军队的镇压下,成千的新教徒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就被流放,但奥格斯堡一地就有8,000人被放逐。归还教产赦令引起大多数德国诸侯的不满,旧教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权力无限制地扩大,他们一致把矛头指向了帮助皇帝扩大权威的瓦伦斯坦。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于诸侯的压力,经过几周的争论,在帝国会议上解除了瓦伦斯坦的职务。瓦伦斯坦回到捷克他的领地上。

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率领精锐部队长驱直入德国。1631年9月,帝国军队在勃莱腾菲尔德战役中失败,德国北部陷入瑞典国王之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随即进攻南德,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近了奥地利边境。面对这种严重形势,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瓦伦斯坦。

1631年底,瓦伦斯坦又被从捷克召回。他迅速集中起70,000大军,投入德意志战场。由于与皇帝的矛盾尚未解决,他在出征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提供军费、任意没收需要的土地、对军队事务有绝对权力、自由处理和平谈判等内容,皇帝被迫答应了这些条件。于是, 瓦伦斯坦率军攻入上巴拉丁。1632年夏,他与瑞典军在纽伦堡外对峙。9月,瓦伦斯坦向图林根和萨克森进军。11月16日,在萨克森的吕岑战役中,瓦伦斯坦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正面交锋,这一场鏖战,瑞典人虽然取得胜利,迫使瓦伦斯坦退却,但他们的国王却阵亡了。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死后,瓦伦斯坦认为和平谈判的机会到了,于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谈判建议,但这一计划又遭到天主教诸侯们的反对。这时,他对于扶植皇帝权力感到失望,转而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和平。1633年1月,瓦伦斯坦重新开始了与捷克和萨克森的秘密会谈,同时派心腹特使去与瑞典人、法国人会谈。1633年9月,反哈布斯堡同盟已准备好与瓦伦斯坦谈判。不久他又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代理人在西里西亚进行和谈。他的这些活动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 因而被认为有通敌嫌疑。 10月,瓦伦斯坦在斯坦欧俘获了一部分瑞典军。他们大多数是捷克起义时被流放的捷克新教徒,其中有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土伦,瓦伦斯坦把他们全都释放了,这一行动引起了维也纳宫廷的很大震动。

1633年11月,瑞典军队迫近奥地利边境,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急呼增援,在皇帝的调遣下瓦伦斯坦进军上巴拉丁,从那里进入波希米亚安全区,并在比尔森建立了他的冬天指挥部。在这里,尽管皇帝一再要求,他一直按兵不动,或许他想表现他的不可缺少,或许他想利用他在比尔森的战略位置继续与瑞典、萨克森和法国会谈, 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不管真实的原因究竟怎样,他在皇帝的眼里已成了帝国的叛徒。

瓦伦斯坦与瑞典和法国进行和谈,不仅招致维也纳宫廷对他的愤怒,而且使仍忠于皇帝的军官们纷纷离去。他的敌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瓦伦斯坦想要剥夺帝国选侯们的封邑,还想从意大利逐出西班牙人。面对这种形势,瓦伦斯坦在1634年1月11日在比尔森召开了一个老军官会议,会上,他要求他们宣誓誓死忠于他。这次会议的内容很快传到维也纳,皇帝据此认为瓦伦斯坦已公开叛变,于是, 1月24日,帝国颁布命令,解除瓦伦斯坦的职务,大赦全体军官, 唯有瓦伦斯坦的几个亲信军官除外。这时,皇帝还没有决定处死瓦伦斯坦,只有西班牙大使坚决要求这样做。2月初,瓦伦斯坦军中亲奥军官建议,“如果可能”就使阴谋者活着,不然就“作为证明有罪的罪犯处决他们”。2月18日, 皇帝公布了一个“公开的人权剥夺令”。2月20日,瓦伦斯坦带领1500人从比尔森逃到爱格城堡附近,2月25日,瓦伦斯坦在卧室被几个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士兵刺死。

瓦伦斯坦的一生曲折复杂, 300多年来不仅引起史学家的兴趣,而且成了文学家的题材,伟大的德国戏剧家席勒曾以他的事迹创作了不朽名剧《瓦伦斯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aiwairenwu/20221246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