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伦敦一个新贵族的家庭。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安妮,颇有才学,是加尔文教派的教徒。
培根少年时期即已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据说当时他对于被经院哲学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已深为不满,认为它只富于空洞的争论、辩驳,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79年因奔父丧而回国。其后当过律师和出任国会议员。1589年他被许诺为民事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一直到20年之后培根才得继任此职。1596年,他被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
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青云直上,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为掌玺大臣,1617年为大法官。历史上,作为哲学家,有这样高官职的,为数极少。培根还连续多次接受贵族封号。1602年授封为爵士,1618年授封为维露乐男爵,1620年授封为圣阿尔班子爵。培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官场中度过。他晚年回顾往事时,对此颇有感叹地说:他是“把才能误用在自己最不适宜的事物之上”了。
1621年培根被控贪污受贿,最后,由高级法庭判决罚金4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并终生逐出朝廷,不得任官,不得进入国会。罚金以及监禁都被詹姆士一世豁免了。对于此案,培根承认接受过不正当的馈赠,但却未因此枉法。他说他是50年来英国最公平的法官。同时他又承认,对他的判决是近200年来在国会中最公平的谴责。可见当时英国宫廷上下贿赂风行。培根下野后,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著述。1626年,培根在一次冷冻防腐的科学实验中因受风寒而去世,终年65岁。
培根的主要理论著述活动是在十七世纪的头20年。但在这以前,在1597年,培根即已印行《培根论说文集》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本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的论文集。它以思想精密、语句简洁、文笔优美,以及知人论事的明智而大受欢迎。1607、1612年还先后再版过两次,都有增删修改。据说不少人的性格受到这本书的薰陶指导。从书中可以看出,培根受到马基雅弗利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他既赞赏蛇的智慧,也颂扬鸽子的纯洁。
1605年培根用英语写作了两卷集的《学问的促进》。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个部分。书中,培根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功用,揭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以及补救的办法。正是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了一部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这对后来十八世纪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培根很重视这部著作,认为这是开辟“伟大复兴”之门的钥匙。为扩大它的影响,培根后来在剑桥一些学者的帮助下译成了拉丁文①,并扩大为9卷,于1623年出版。
1606年,培根的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出版。在这本著作里,培根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的最古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已被埋没在遗忘与沉寂之中。此后,有了诗人的寓言故事,再往后才有文字记载的信史。培根认为,寓言故事乃是远古和有信史时代的一层帷幕,通过寓言故事的研究可以拉开这层帷幕,从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此书不仅包含有培根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反映了培根对于政治、科学、哲学问题的一定看法。
1620年《伟大的复兴》出版。这是培根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整个加以重新改造的一部未完成的巨著。已出版的部分,主要是一个计划大纲和经常作为单行本发行的《新工具》。
《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所侧重研究的,是科学方法。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主要都是在这里提出来的。培根把这部著作命名为《新工具》,以别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工具论》,并具有对亚里士多德挑战的性质。这部著作在近代哲学史、逻辑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以及广泛的影响。
约于1623年,培根还写作了《新大西岛》。这部未完成的作品,由他的秘书劳莱博士于1627年首次发表。书中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图景,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以文艺的形式对他毕生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述。这部著作在资本主义早期乌托帮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生产,从而强烈要求发展科学的需要。他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作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
培根坚定地相信人类理智的能力。他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且愿意试一试这种力量,实施这种力量,那么人类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比古代更多的东西。他认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并非无所作为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自然。培根认为人类的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人对于自然的规律性的知识。“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这是培根一句名言。也就是说,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的规律,人类就具有命令自然的力量。在培根看来,知识不是别的,也就是“存在的映像”,“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培根强调知识也就是对规律性的认识。在《新工具》第2卷里,他写道:“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虽然除掉个别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纯粹个体的活动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但是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而只要发现了规律(培根称之为“形式”),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在培根看来,人的知识与人的力量是同一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培根提出来的著名口号。这一口号既是对中世纪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批判,也是对长久以来统治人们的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的巨大冲击。正如一位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它在人心中激发了一种新的天良,涌起了一种新的希望。它所带来的革命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西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一直到四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口号仍然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地探求知识,勇敢地开拓新的未知领域。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培根坚持与经院哲学进行不懈的斗争,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个较全面和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他反对经院哲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号召人们冲破牢笼,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他大声疾呼:“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对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给予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讥讽。他严厉地斥责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了认识自然的道路。
培根著名的“四幻像学说”,矛头直接指向经院哲学。培根认为由于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了一些假象偏见,这是阻挠人们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的障碍。
第一是“种族幻像”。这是指人们常把人类的本性混杂到事物本性中,以人的感觉作为万物的尺度,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第二是“洞穴幻像”。这是指人们从自己性格、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真相。
第三是“市场幻像”。这是指人们在来往交际中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在这里,培根严厉批判了经院哲学咬文嚼字、玩弄概念的游戏。
第四是“剧场幻像”。这是指盲目地信服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
培根的四幻象学说对经院哲学的权威主义、烦琐主义、教条习气、伪科学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是对于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进行探讨的尝试。在这里,培根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矛盾的问题,在理论上是很有意义的。
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培根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是以倡导知识的经验起源而著称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这是培根知识论的基本原则。“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底知识都应当求助于感官”。他强调人们的知识必须以经验和观察为依据,认为最好的论证就是经验。他指出,获得知识除了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之外,别无他法。同时他又反复申述,要发现新知识,要考察研究事物的属性,样样事情都必须亲自到事实中去探索,这是任何天才、任何智慧聚集在一起也不可替代的。他在《新工具》第1卷第1条箴言里,就开宗明义地宣布:“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把经验从一向受鄙视受贬抑的卑贱地位上升为一种科学原则,一种考察方法,成为科学上、哲学上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这对哲学史和科学史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根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他提出了感性与理性认识关系的一个著名的比喻,既不要作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作只从自身拉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而成的。不过,培根终因对理性思维缺乏真正的理解,在本质上又不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开创了经验认识原则,而且还开创了经验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大进步的重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方法作为自己知识论的重要任务。
培根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所以,他认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是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培根被公认为是归纳法的创始人。他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大量收集各种事实例证,既要有正面的,又要有反面的,此外,还要搜集程度差异的例证。在搜集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再以他称之为“三表法”的三表(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对上述这些例证加以整理,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把非本质的加以淘汰,从而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揭示出来。这就是培根所制定的归纳法的认识方法。这种把归纳同分析、实验紧密结合的方法,就使归纳法不再停留在简单枚举的水平上,而成为科学的归纳法了。
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他的思想创造,结束了一个以神学为依归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他是新时代哲学的开拓者,是近代全部经验哲学的首领。在这个意义上,连黑格尔也不能不承认培根是“万古留名”的。马克思对培根在科学史、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①。
然而,培根不是无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诚然,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目的是为科学向神学争地盘,在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终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是资产阶级还不敢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公开抗衡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