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1798—1855),波兰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流亡在外,居留异国,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奋斗终身。
1798年12月24日,密茨凯维支诞生在立陶宛的诺伏格罗特克镇附近扎阿西村的一个破落小贵族家庭里。立陶宛当时属于波兰。密茨凯维支诞生时,正是波兰被俄、普、奥三次瓜分之后,处于异族占领下。他是属于自己所说的“一出世就遇到奴役,在襁褓之中就被钉上了锁链”的那一代波兰人。他的家庭是一个具有爱国传统的家庭。父亲尼古拉·密茨凯维支是知识分子,也是个乡绅,过去曾在著名的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领导的反沙皇起义军里当过兵,是诺伏格罗特克镇地方法院的律师。母亲巴尔巴拉是一个管家的女儿。他的父亲思想倾向进步。密茨凯维支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政治问题的辩论,受到“祖国没有自由,何谈家庭幸福”的感召。
1815年密茨凯维支中学毕业,就离开家乡,考入著名的维尔诺大学。维尔诺是波兰的文化中心之一,以拥有一批著名教授而闻名。作为立陶宛知识界中心的这所大学向全国传播着文艺复兴的思想。维尔诺大学和华沙大学曾共同领导了当时波兰知识界的进步活动。入学一年以后,密茨凯维支荣获哲学副博士的学位。第二年,他转入文学艺术学院,学习古典文学、修辞学和世界历史。密茨凯维支同一些爱国的大学生和教授十分接近,深受他们的影响。1817年,他与一些亲近的青年朋友发起组织了一个称为“爱学社”的团体。这个团体的宗旨,是“为祖国、学问和正义”、“求得波兰的新生”。1819年,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密茨凯维支及其朋友们建立了另一个组织“爱光社”。这是公开的组织,成立不久就被迫解散。以后,他们又组织另一个名为“爱德社”的秘密团体。这些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培养了一批具有“为祖国献身”、“为友人牺牲”精神的爱国青年。通过这些活动,他自己也逐渐锻炼成一个年轻有为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诗人。
1819年,密茨凯维支大学毕业。以后4年,他在科甫诺一所中学任教。教学之余,他阅读席勒、歌德、拜伦和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并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1820年,他写了著名的短诗《青春颂》。这首诗和他在大学里的秘密团体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首对于热情无私和甘愿牺牲的青春的歌颂,也是鼓舞青年们起来斗争的号角。诗中写道:
联合起来,朋友们!联合起来!
不管道路的崎岖和泥泞;
不怕暴力和软弱阻碍前进;
我们要以暴力抵抗暴力……因受到检查,直到1827年,他的这首诗才准予发表。《青春颂》很快就在群众中流传开来,成为最受欢迎的诗篇,一些诗句经常为人们所引用。1830年11月,华沙爆发反沙皇起义的时候,在华沙市政府的墙上,就写着《青春颂》的最后两句:
自由的曙光,我向你致敬!
救世的太阳跟着你升起来了。这首诗标志着密茨凯维支作为一个革命诗人成长起来了。
1822年出版了密茨凯维支的《歌谣和传奇》第一卷,1823年出版了这部书的第二卷。这部诗集,包括他的诗剧《先人祭》第二、四部和长诗《格拉席娜》。密茨凯维支在《先人祭》第二部中,通过对一个恶霸地主亡灵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矛盾和贵族地主对于贫苦农奴的欺压,并隐晦地揭露了沙皇的民族压迫。剧中写道:“到处是沉默,到处是黑暗,怎么办,怎么办?”后来发表的《先人祭》第三部更是一篇直接揭露沙皇政府、控诉沙皇罪恶的檄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密茨凯维支敢于捍卫波兰民族的利益,发出争独立、求解放的呼声,确属难能可贵。
1815年以后,作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国际宪兵的沙皇政府,对波兰人民实行了全面的血腥迫害。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波兰国王,他的兄弟康士坦丁担任了波兰军队的总司令。沙皇政府的高压政策引起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密茨凯维支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1823年10月23日,密茨凯维支及其朋友们由于“爱德社”案件的牵连被沙皇政府逮捕,监禁在巴西尔修道院的监狱里。监禁生活使密茨凯维支变得更加坚强。他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824年10月24日,密茨凯维支被押送到彼得堡。从此,他就同自己的故乡永别了。他辗转于彼得堡、敖得萨、克里米亚和莫斯科等地,过着流放者的生活。在流放中,加深了他对沙皇专制的仇恨。这个沙皇政府的“罪人”,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些是俄国十二月党人。在莫斯科的时候,他认识了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受到普希金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沙皇政府的政治犯,他被秘密警察监视着,他不知道明天或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久,十二月党人遭沙皇政府迫害,密茨凯维支也险些再陷囹圄。在这期间,他时刻怀念着自己苦难中的祖国。在《克里米亚十四行诗》等作品中,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波兰的深切怀念。
1827年12月密茨凯维支回到彼得堡。1828年2月,他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瞒过检查官的眼睛出版了。在这首诗中,他号召人们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位为了祖国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和荣誉的英雄。这首长诗虽然逃过了彼得堡的检查,却没有逃脱沙皇政府在华沙的鹰犬的耳目。他们说,华伦洛德是一位反叛者,希望“鼓动现实的英雄”。听到这一消息,他担心会因此再度受到迫害,遂于1829年5月27日离开彼得堡流亡西欧。他经过汉堡、柏林到了布拉格,在那里认识了捷克诗人瓦克拉夫·汉克。从布拉格又转回德国,他在魏玛拜访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又途经瑞士流亡到意大利、法国,后来又到达罗马。
1830年11月29日晚,在华沙爆发了反沙皇起义。经过一夜激战,次日晨,起义军解放了华沙,成立了新政府。1830年12月,密茨凯维支在罗马听到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第二年春天,他就动身打算到华沙去。但是,由于种种困难,只到达了波兹南,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参加起义的愿望没有实现,使他深感遗憾。他写信给他在维尔诺大学时的老师、当时也是流亡者的列列韦尔说:“上帝不让我参加这样伟大的、这样重要的事业。我现在只有一个希望:将来千万不要无所事事……。”
1832年8月,密茨凯维支离开波兹南,随着大批的波兰流亡者到达巴黎。这里是他以后长期居住的地方。从这一年开始,他集中精力创作,以笔为武器,呼唤人们起来战斗,争取祖国的独立。多年的流亡生活,使他深切地怀念祖国和故乡,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自1832年11月至1834年2月,他就以1812年拿破仑东征为背景,写出了他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后的长诗《塔杜施先生》。这是一部民族史诗。它描绘了立陶宛人民在沙皇统治下的痛苦生活和革命斗争,充分流露出作者激荡的革命热情。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侨居异国的波兰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除了创作之外,密茨凯维支还应聘先后担任洛桑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斯拉夫文学教授,从事教学工作。
在写出《塔杜施先生》之后,密茨凯维支的诗歌创作活动几乎停止了。他改而写作政论性文章和从事社会活动。他为波兰流亡者的刊物《波兰巡礼者》写政论,并担任该刊3个月的编辑。他在自己所著的《波兰民族巡礼记》的政论性小册子中,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波兰流亡者的地位及其任务。他认为世界是进化的,社会进步是和革命运动连在一起的;能挽救历史倒退的只有革命。他还提出了“人民自由”和“欧洲统一”的思想。密茨凯维支的这些作品和他的诗歌一样,是对暴君的控诉,是为自由而斗争的篇章。他不仅猛烈抨击沙皇俄国的暴政,而且揭露欧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正因为如此,《波兰民族巡礼记》不仅受到各国反动分子的尖锐批评,还受到罗马教皇的无理责难。
1848年遍布欧洲的革命暴风雨前夕,密茨凯维支离开巴黎前往罗马,在那里组织了一支“为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波兰军团。波兰军团和意大利革命军并肩战斗,共同抗击奥地利侵略军,为意大利和波兰的自由而战。他给波兰军团制订了十几条规则,诸为信仰自由,使用文字自由,人人皆公民,在法律和政治面前人人平等,给犹太人和所有居住在波兰的斯拉夫人以友爱和平等权利,给妇女以平等权利,给每户一块土地以及保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等。这些信条中包含着一些进步的波兰复兴的纲领。
为了实现这些纲领,1848年4月11日,密茨凯维支率领波兰军团由罗马向米兰进发。沿途受到意大利人民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地,他就向当地群众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由于意大利政府不予支持和流亡者内部的反对,他的愿望未能实现。
1849年3月,密茨凯维支回到巴黎,与激进派合作创办法文版的报纸《人民论坛》为欧洲各国人民自由的神圣战争而大声疾呼。他在《人民论坛》上发表过不少战斗性文章,抨击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专制,鼓励各国人民起来反抗自己的统治者;还与罗马教皇进行激烈的论战。他告诫人们不要妥协,不要让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他指出:“暴君统治倒台的那一天,就是各国民族间和谐与和平的第一天。”到11月,《人民论坛》被法国政府封闭。为免遭迫害,密茨凯维支在一位友人家里躲藏起来。
密茨凯维支的晚年生活特别困苦。他和多病的妻子及孩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1852年,他在一家工厂图书馆里找到一个薪水微薄的职位。但他对波兰赢得独立仍然充满信心。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波兰流亡者以为这又是一个组织军团争取独立的好机会。1855年9月8日,密茨凯维支动身去君士坦丁堡。到达那里以后,他立即着手组织波兰军团,同时组织了一个犹太人军团。他力图把遭受俄国压迫下的所有民族联合起来,反对沙皇统治。然而他的愿望未能立即实现。1855年11月26日,他突然染上霍乱病而与世长辞,终年57岁。
同年12月31日,密茨凯维支的灵柩在波兰军团的荣誉军人和许多国家的公民护送下,运往法国,葬于巴黎蒙特莫棱斯墓地。
1890年,波兰人民把密茨凯维支的遗骸运回祖国,隆重地安葬在古都克拉科夫的瓦维尔王宫的教堂内,波兰独立时历代国王和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都安葬在那里。
密茨凯维支的一生是被监禁、放逐、流亡和战斗的一生。他从不屈服。他是波兰民族的骄傲,也是民族苦难的象征。他为波兰争取自由解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波兰人民。1973年,波兰人民不畏苏联的压力,在克拉科夫上演了他的反沙皇诗剧《先人祭》,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全世界人民十分敬仰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战士。1955年,在他逝世100周年的时候,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他列入当年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各国人民纪念他。
在中国,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就把他的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并高度评价他的诗“虽至今日,影响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