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
1713年10月5日,狄德罗生于法国朗格尔一个有名的制刀师傅家庭。童年曾受过耶稣会学校教育。1729年到巴黎求学,19岁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开始学法律。父亲只准他学医学或法律,但他更热衷于数学、语言学、哲学和文学,并且显示了非凡的才能。可是这不合父亲的心意,因此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从1734至1744年,狄德罗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他靠为传教士撰写训诫、翻译书籍以及当家庭教师等种种手段来谋生,所获报酬寥寥无几。雇主想到给点什么就给点什么:几件衬衣,一张椅子或桌子,几本书籍,或给一点钱,甚至什么都不给。狄德罗常常流落街头,有时身无分文,不得不饿着肚子上咖啡馆去求宿。但他从不戚戚于粗粝薄衫的贫贱生活,相反却磨炼了他的坚强斗志。狄德罗通过对社会的广泛接触和深刻了解,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产生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成为震古铄今的旷世逸才。
1743年,狄德罗在咖啡馆中结识了卢梭,两人的友谊持续了15年。通过卢梭,他又结识了孔狄亚克。有一段时期,三位哲学家每星期总要聚餐一次。狄德罗还爱好参加霍尔巴赫家中有名的讨论会。他健谈善辩,吐落珠玑,深受朋友们的钦佩。
同年,狄德罗同一位布商的女儿结婚。但终因两人没有共同语言而感情不融。所生四个孩子,仅有一个女儿幸存,后来成为他的精神倚托。
1745年,出版商布雷东聘请他编纂《百科全书》。为了谋生,处于贫困中的狄德罗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项工作。
在主持编辑《百科全书》的同时,狄德罗写了许多杰出的哲学著作。1746年,他匿名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哲学思想录》。他在书中以随感的形式向天主教关于上帝的传统迷信宣战。他指出: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上帝只是一个想象的东西。他辛辣地嘲讽:“一个人若为一种他认为虚伪的宗教信仰而死,他将是一个疯狂的人。一个人为一个虚伪的,但他信以为真的宗教信仰而死,或为一种真的,而他并没有证明的宗教信仰而死,是一个狂热的盲从者。”他公开宣布,“我的信仰决不是听凭第一个碰到的江湖卖艺人的摆布的。”他旗帜鲜明地宣扬无神论,因此立即被反动的统治阶级视为极端危险的人。巴黎警察局建立了狄德罗的专门档案,巴黎法院也判决把此书销毁。但是狄德罗并没有被吓倒。一年后,他写成《怀疑论者的散步》,继续宣传无神论思想。1749年又发表了著名的《论盲人书简》,强调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他对唯心主义者进行无情的抨击,给他们勾出一幅画象:“我们称为唯心主义者的,是这些哲学家:他们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那些在他们自己的内部相继出现的感觉,而不承认别的东西;这种狂妄的体系,在我看来,只有在瞎子那里才能产生出来;这种体系,说来真是人心和哲学的耻辱,虽然荒谬绝伦,可是最难驳斥。”这篇著作的发表,表明狄德罗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狄德罗的大胆的无神论思想触怒了反动的统治阶级。1799年7月的一天早晨,一群警察来到他家中,翻箱倒柜,搜查了他的文章,接着拿出了逮捕证。这位哲学家只对妻子说了声晚饭不用等他,二话没说便跨上了警车,被押到万森监狱。由于他坚决拒绝说出印刷商的名字,因此遭到加倍严厉的惩罚。他被关进狱中的地牢,一个月不准外人来探监。他被捕时口袋中仅装有一本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成了他狱中的唯一伴侣。他从窗边石板上刮下粉末,碾细后在一只破玻璃杯里同酒调成墨水。口袋中碰巧找到了一根牙签,就成了他的笔。他在书的扉页和每页的空白边缘写下了他的许多思想。为了给后人作借鉴,他还在墙上写下了他制作笔墨的诀窍。本来狄德罗很可能在这里被关上几年,但由于朋友们的多方营救,3个月后他被释放了。
狄德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他出狱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出版商的原意只是要把英国伊弗雷姆·钱伯斯的《百科全书》译成法文。但狄德罗改变了整个工作的性质,扩大了《百科全书》的内容范围。他不仅计划编出一部空前的综合性参考著作,而且决心通过《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大家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他利用这项工作来动员激进的和革命的力量,集合了一大批工作人员,其中有文学家、科学家,甚至牧师;有的已有名望,有的才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他们都热情地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达朗贝尔、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为代表的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并有共同的唯物主义启蒙思想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对传统和权威提出了怀疑和反对。他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常常提出一些社会革新的建议,对反动的政治和宗教体制提出强烈的挑战。因此,狄德罗和《百科全书》从一开始就为反动统治阶级所仇视,成为保守分子和反动派集中攻击的目标。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后,政府就指令3名天主教徒检查官逐条进行审查。1752年1月第二卷出版后,政府下令禁止出版,没收原稿。狄德罗及时地把底稿转移,藏在自己的家里。但编辑出版工作却中止了近一年的时间。由于这项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订购者越来越多,政府不得不同意继续出版。1758年出到第7卷时,爱尔维修的《精神》一文受到巴黎议会的谴责并被焚毁。该文据说被收入了《百科全书》,因而《百科全书》被列为危险书籍而正式被禁。1759年政府吊销了继续出版的许可证。同狄德罗合作的另一编辑达朗贝尔因受到威胁而辞职。有些朋友劝狄德罗放弃计划去逃生。一贯支持《百科全书》、在出版两卷后就宣传它会给法国带来荣耀的伏尔泰,此时也劝狄德罗到外国去完成他的工作。但他的回答是:“不,放弃工作就是逃避困难,这正是那些要迫害我们的恶棍所希望的。”他从心底喊出了他的呼声:我们应该做勇敢的人,藐视敌人,利用检查者的弱点。一个人活着就应当工作,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面对敌人的阴谋迫害和朋友们的离弃,狄德罗毫不畏惧,绝不动摇。他既没有停止工作,更没有逃之夭夭。相反,他劝出版商继续争取获得了悄悄出版的许可。从此以后,艰巨的编纂重担就落在他一人的肩上。然而,最使他失望和痛心的是,他于1764年发现,出版商布雷东从经过他校对审定的清样中,把许多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偷偷地作了修改或者干脆抽掉了。狄德罗发现后悲痛欲绝,在出版商面前,在妻子儿女面前热泪潸潸,几个星期寝食俱废。他在给布雷东的信中悲愤地说:“我心灵上至死都带着这一创伤。”
狄德罗呕心沥血,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和工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和条文,并为该书监制了三千多幅插图。《百科全书》共28卷,从1751年出版第一卷到1772年发行最后一卷,前后经历了21年的时间。狄德罗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在1765年审阅最后几页文稿时,他感慨万千地写道:“再过十来天,占用了我20年时间的一项工作就要完成了。这并没有大大增加我的财产,却使我几经风险,差点要离开祖国,失去自由……”。
从广义上来说,《百科全书》的中心寓意是: 人的本性是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为称心合意的居住之地;世上的罪恶都是有害的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现在听来,这一乐观的思想似乎是十分平常的老生常谈。但在当时的法国,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福音,意味着一种新制度的开始。这同当时的人生和道德观念中的禁欲主义、艺术中的形式主义、社会秩序中的绝对主义以及思想上的愚民政策都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百科全书》是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新的精神力量的组织者。《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是狄德罗一生中最杰出的贡献。
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以外,主要的还有《论解释自然》(1754,被誉为十八世纪的方法论,对科学采取新的实验态度的先驱)、《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和《达朗贝尔的梦》(1769写完,1830发表)、《哲学思想录增补》(1770)、《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1770)等。在所有这些著作中,他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认识是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强调实验应该一再重复,坚信人的概念只有在和外界的东西联系起来才成为坚实可靠。他把物质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具有各种特性和运动的,承认物质是本源和第一性的。他把物质“分子”看作自然界的统一基础,“分子”永恒不灭,为数无穷,并且同时间、空间和运动不可分离。他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他反对物种不变之说,认为有机物是从无机物过渡来的。这些先进的思想预示了进化论的起源,导致产生了后来的物质细胞结构理论。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与他同时代的伏尔泰和卢梭虽然也都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他们还只是自然神论者,相比之下,狄德罗却已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列宁赞扬他非常接近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当然,狄德罗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摆脱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化学刚刚处于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中,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在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①在狄德罗看来,世界虽不是一个神,但“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他不懂得事物的内在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源,因而他的哲学思想并没有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范围。
狄德罗还是十八世纪法国重要的文学家,在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三部小说:《修女》(1760写成,1796发表),通过被迫当修女的苏珊对修道院里非人生活的强烈反抗,揭露和批判了反动宗教的虚伪和残暴;《宿命论者雅克》(1773写成,1796发表),通过雅克及其贵族主人的漫游和带有哲理性的谈话,暴露了十八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拉摩的侄儿》(1762写成,1823才在法国出版),作者通过拉摩的侄儿之口,对敌人进行了出色的嘲讽,同时还对音乐、创造性、天才和伦理学展开了讨论。这部小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喜爱的作品,马克思赞誉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把它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列为形而上学盛行时的法国人写出的两部“辩证法的杰作”。此书也曾受到德国诗人歌德的大力推崇,在法国出版之前就把它译成了德文(1805)。
狄德罗的社会政治观点充分表达了憎恶封建社会、打破封建羁绊而发展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他从人性出发,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认为这是不容剥夺的权利。他认为社会的性质是由政治组织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渴望有“开明君主”来治理社会,主张“君主立宪”制。他甚至崇拜中国的皇帝,认为中国皇帝的圣谕和法令就象父亲对子女的告诫一样。他还流露了一些乌托邦的思想,曾憧憬一种没有专制的魔王、没有宗教与僧侣,人们融融乐乐过着自由的生活,象一个大家庭一样的理想的社会。
狄德罗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批评家和美学理论家,为戏剧、绘画和美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戏剧艺术方面,他最重要的论著有《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论戏剧艺术》(1758)和《演员是非谈》(1773—1778内写成,1830发表),对戏剧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反对过时的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强调舞台上需要有更多的现实主义,主张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严肃戏剧”,剧中人不用典雅的诗句,不以“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为题材,而以日常口语来描写“市民”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
在文艺批评方面,最重要的论著有《沙龙》(1761、1763、1765、1767),这是他为《文艺通讯》刊物撰写的关于两年一度艺术展览会的报导和评论,为后来的艺术批评树立了标准,因而他常常被视为现代艺术批评的奠基人。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最早表达于《百科全书》的“美学”一章,后于《论绘画》(1765)一书和《沙龙》中充分反映出来。他反对“纯艺术”,坚持“美”和“真”的联系,号召画家不以古人而以自然为师。他对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捍卫了唯物主义的美学,构成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狄德罗的收入一直很微薄。《百科全书》编纂完毕后,他更失去了固定的收入。为了给他唯一的女儿准备嫁妆和留一点财产,他决定出售自己的藏书。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以高价买下了他的藏书,后又任命他终生为她管理这些书籍,每年给予较高的薪俸,企图利用狄德罗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这一弱点。他对俄国女皇感恩戴德,1773年前往彼得堡向她谢恩,并向她进献计策,建议进行政治改革。但女皇对他的主张根本不予理采。1774年狄德罗只好离开彼得堡回国。
狄德罗在晚年病中所写的《论赛涅卡》(1778)是他一生的自辩书。他在1781年写成的剧本《他是好还是坏?》中塑造了一个事事关心他人,唯独不考虑自己的主人翁形象,被认为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1784年7月30日,狄德罗吃过晚饭后,坐在桌边,用肘撑着桌子就奄然长逝了。直至临终前不久,他还同朋友们谈论科学和哲学。他女儿听到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逝世后,他女儿把他的书籍和手稿都交给了叶卡特琳娜二世,只留下了小部分手稿,后来存入了法国国家图书馆。
狄德罗在法国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及提倡科学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是一名卓越的旗手和彻底的战士,理应属于为行将到来的革命而唤醒人们的伟大人物之列。
革命导师恩格斯对狄德罗的一生作出了最恰当的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