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海外人物

阿登纳人物资料_阿登纳生平简介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2日 阅读:149 评论:0

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联邦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曾连任四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


阿登纳1876年1月5日生于科隆。父为法院书记官,全家六口人。因家庭经济拮据,阿登纳中学毕业后当过银行练习生;旋得助学金,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1899年在波恩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在科隆当过律师。
他志在个人的功名,但出身寒微,学业平平,入世之初,谋事并不顺利;后来由于投靠科隆名律师、市议会天主教中央党党团主席考森,又与望族之女艾玛·魏耶结婚,从而跻身于上层社会,境遇骤变。
1906年他通过竞选,成为科隆市议会议员。不久,他又毛遂自荐,由考森提名,经市议会通过,任科隆市助理市长。他为资产阶级克尽职守,颇受当地经济界垄断巨头赏识,三年后任副市长;1917年当选市长,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一名地方政治代表。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威廉二世被推翻。科隆成立了工人和士兵委员会。作为市长的阿登纳立即要求军队进行镇压,遭到科隆要塞司令的拒绝。工人和士兵委员会接管了科隆市的政权。当革命力量在科隆取得暂时的优势后,阿登纳通过在工人和士兵委员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熟人的关系,摇身一变,成为该委员会的安全委员,负责维持科隆市的治安。后来,英军进驻该市,恢复了革命前的旧秩序,阿登纳继续担任市长。
1919年1月初,柏林爆发新的革命运动,几十万工人总罢工,反对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艾伯特政府。莱茵区的垄断资产阶级为免遭波及,暗中勾结法国,由阿登纳出面策动科隆所在的莱茵区独立。2月1日,他在莱茵区市长和国会议员会议上称:“我们要么直接或者作为缓冲国倒向法国,要么建立西德意志共和国,第三种办法是没有的。”后因柏林的革命运动遭到挫折,资产阶级得以稳住政局,加以英国在维持法、德均势,反对莱茵区独立,半年之后,这次分裂运动便不了了之。
1920年以后,阿登纳为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致力于科隆的建设。他在城市绿化、港口设施、桥梁建筑、大学教育、住房扩建、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成绩。科隆以西16英里的郊区绿化林带以及这里的巨大游乐场和体育场,至今仍是人们集聚的娱乐和休息场所。德国最大的财团德意志银行和一些垄断企业,纷纷以重金聘他为董事和监事。他的市长年俸及兼职收入,超过总理和总统的个人收入。
阿登纳从1920年起兼任普鲁士邦议会议员。1926年,他作为天主教中央党领导成员曾应邀组阁。然而,当时德意志人民党领导人施特莱斯曼主张利用东西方矛盾,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他则要求联法反苏,反对在东西方之间搞“秋千政策”。政策上的分歧,使这次组阁未获成功。1928年,阿登纳当选为普鲁士邦议会议长,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扶持纳粹上台。阿登纳坚决反共,但仍然留恋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反对纳粹独裁。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法西斯专政,对他也未放过。
1933年,希特勒访问科隆。当时任科隆市长的阿登纳拒绝在市内的大桥上悬挂纳粹党旗以示欢迎。于是,他被纳粹以“政治上不可靠”为由撤销了一切职务,并没收财产、逐出科隆。他曾为此事到柏林求见当时的内务部长戈林,向他诉说苦衷,但未获结果。1936年,纳粹在全国大逮捕,他被拘留两天,获释后领回部分财产,在科隆附近定居,养花自娱。1944年7月,他受谋刺希特勒案株连,再度被捕,被关进科隆的集中营。在押期间他称病潜逃,不久重遭逮捕,投入布劳魏勒的盖世太保监狱。11月底才出狱。
1945年3月,美军攻占科隆,重新起用阿登纳为市长,负责科隆市政、经济生活的恢复工作。不久英军接管该市,指责他“工作无能”,又被解除市长职务,并一度禁止他在英占区从事政治活动。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经济全面崩溃,政权机构也被破坏无遗。阿登纳以“复兴德国”,重建和掌握政权作为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集中力量筹建新的政党。战后初期,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崩溃了,各种政治团体和政党纷纷开始活动。在四个占领区中,垄断资产阶级建立了许多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政治小组,它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松弛的联系。1945年12月,各基督教组织成员在巴特格德斯贝格举行全国大会,宣告建立基督教民主联盟,但未选出统一的领导机构,只是建立了一个各占领区的联络委员会。1946年1月,在基督教民主联盟英占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阿登纳当选为主席。1949年10月,在戈斯拉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统一)上,阿登纳当选为该党的第一任主席。该党反对纳粹主义对个人尊严的蹂躏,主张把基督教对个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理解看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的原则和准绳,把重建主权国家、保护家庭、恢复政治和宗教自由、恢复经济生活中的私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化(即国有化)作为主要任务,主张国家与教会真诚合作,该党代表德国垄断资本的利益,既不同意纳粹主义,同时也反对共产主义。
1946年3月,阿登纳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的身份,应邀参加了英占区咨询委员会。他竭力为复兴和重建德国而奔走。他大肆宣扬苏联的扩张威胁,力图依靠美国的扶植来谋求西方三国同意西德自行立国。
1948年4月,西方三国决定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9月1日,西德各州选代表组成议会委员会,并推阿登纳为主席,负责制定基本法(临时宪法)。该法典以魏玛宪法为基本蓝本,但接受了魏玛共和国的教训,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而增强了总理的地位。该法律特别规定,只有在新的联邦总理已被提名,并在议会获得必要的多数票,因而能够组阁时,才能在议会中对现任总理提出不信任案。这就有可能避免魏玛共和国末期由于内阁频繁更迭而带来的政局不稳的状况。一年后,西方三国批准基本法。
1949年8月,西德选举首届联邦议院。结果,基督教民主联盟(包括基督教社会联盟)获胜,它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9月20日阿登纳当选为首任总理。
他就职伊始,便同西方就取消拆除德国工业设备问题进行谈判。波茨坦会议决议规定,盟国对德国的经济实行管制,分散德国的垄断组织,拆除其战争工业设备。根据这些规定,各占领国计划拆除1,500多家德国工厂,仅英占区提出的拆除清单中,就有700多个大中型企业。这个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德国经济将遭到严重打击。阿登纳在谈判中告诉西方国家,照此拆除,盟国也无法得到应得的战争赔偿。于是,西方国家作了重大让步,在拆除清单中删去许多重要的工厂。
1949年12月,阿登纳政府接受“马歇尔计划”,以加速经济发展。在发展联邦德国的经济方面,阿登纳政府作了许多努力。但阿登纳本人不懂经济,对此很少建树,他放手让经济部长艾哈德,财政部长舍费尔等专家去制定和实施这方面的政策,他本人却把精力放在联邦的政治和外交事务上。
长期以来,阿登纳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力主西欧联盟,以抵抗“共产主义化”。在德国1918年11月革命中,他就提出与法国结盟的想法。二次大战后,在东西方的“冷战”不断激化,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他于1950年3月,再度提出建立西欧政治联盟的设想。作为第一步,他建议德、法首先结成联盟。这一设想得到了戴高乐的赞同。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把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领导下的具体计划,即舒曼计划,阿登纳当即表示同意。6月,阿登纳经过努力,使得联邦德国加入了欧洲委员会。1951年4月,联邦德国和法、意、荷、比、卢六国签订煤钢联营条约。这些措施,为在欧洲恢复对德国的信任,建立西欧联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联邦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72亿马克,1953年增加到1,455亿马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加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实力,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阿登纳表示,联邦德国愿为加强西方防务作出贡献,但要求以废除占领法规、权利平等为其前提。1951年3月6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放宽占领法规,允许联邦德国设外交部。阿登纳兼任外长。他同西方国家进行长达九个月的谈判,1952年5月26日,签订赋予联邦德国内部独立权的德国条约。 5月27日,西欧六国的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在巴黎签字。该条约同意把联邦德国纳入大西洋防御计划,并允许联邦德国作为防务集团的成员国而重新武装。
1953年9月,联邦德国举行大选,阿登纳再次获胜,连任总理。
1954年,联邦德国与西方国家签订包括12个文件在内的巴黎协定。协定规定结束在联邦德国的占领制度;归还其主权;接纳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予萨尔以政治上的自由权利,西欧联盟对此承担保证义务。1955年5月,德国条约和巴黎协定生效,占领法规废除,联邦德国正式享有主权,同时加入北约。6月6日,阿登纳辞去外长职务,由海因里希·冯·勃伦塔诺继任。
重新统一德国是阿登纳长远的政策目标之一。他希望借助美国“实力政策”的影响,振兴西德,削弱东德,最终实行全德自由选举,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德国。他声称联邦政府是德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顽固地拒绝承认民主德国。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要实现重新统一德国的这一目标,没有战胜国苏联的谅解与合作是不可能的。1955年秋,他接受了邀请,出访苏联。
访苏期间,他得到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承担重新统一德国义务的保证,并达成了使一万名德国战俘获释回国的协议。这次访问使联邦德国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访问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三次请求阿登纳帮助他对付中国,阿登纳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拒绝了这一要求。但是,他希望中、苏“紧张对峙”,使苏联“集中力量去和中国人争吵,让欧洲太平无事”。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以武力进行干涉。美国乘机挖英、法墙脚,要求两国从埃及撤军。阿登纳从这个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不能绝对地信任美国”。西欧国家要想“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它应有的地位”,“无论如何必须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他认为“德国的统一也只能在通盘解决欧洲问题的道路上才能实现”。此时,法国等国也认为西欧联合已刻不容缓。10月27日,法、德签订协定,法国同意将萨尔归还德国。1957年1月1日,萨尔重归德国,成为联邦德国的第十个州。1957年3月,西欧六国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原子能联营条约。
1957年9月,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阿登纳第三次出任总理。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美国的“实力政策”开始动摇,阿登纳为加强联邦德国的地位, 要求从美国获得战术核武器,还要求北约建立“多边核力量”,容许联邦德国对美国战略核武器的使用拥有发言权。此外,他表示愿意改善对苏关系,扩大贸易,并给予民主德国以奥地利式的中立地位,以换取苏联同意德国统一。但这一切都未达到预期目的。美国既不同意把核武器交给单个无核国,也不准备真正交给北约组织。苏联则强调德国重新统一问题必须由两个德国之间谈判解决,以迫使联邦德国承认民主德国。阿登纳依然拒绝承认民主德国,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即所谓“国际监督下的自由选举”来统一德国。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发出最后通牒式的照会,要求西方在六个月内使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它将与民主德国单独缔结协定,把它在柏林的权利移交民主德国。阿登纳坚持西方不得放弃在柏林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认民主德国。在西方三国的坚决反对下,苏联的要求未能实现。
1960年5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原定在巴黎举行会议,商讨东西方关系,特别是柏林问题。5月1日,美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被击落,导致了美、苏关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的恶化,巴黎首脑会议告吹,柏林局势再度紧张起来。1961年8月,民主德国为制止居民大量西流,在苏联支持下筑起“柏林墙”,断绝东西柏林交通,阻止双方居民来往。德国统一前景更加渺茫。
1961年初,肯尼迪就任总统,美国对苏策略趋于灵活,因此,对“柏林墙”问题息事宁人,接受了既成事实。这使阿登纳借助美国“实力政策”的影响,对民主德国进行颠覆和瓦解的政策严重受挫。面对联邦德国居民希望访问民主德国的强烈要求,阿登纳束手无策,日益失去人心。
9月,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241席,丧失多数地位,自由民主党取得很大进展,得66席。11月,阿登纳组成两党联合政府,并第四次出任总理。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为避免迎头相撞,在继续争夺的同时,又在两国利益并行不悖的领域谋求缓和。在柏林和德国问题上,两国都希望稳定现状。阿登纳在德国问题上不承认现状的政策,同美国发生明显分歧,他转而谋求法国的支持。1963年1月,他同戴高乐签订法、德恢复邦交条约,但这并未改变他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日益孤立的地位。1963年10月,阿登纳辞去总理职务,继任人是经济部长艾哈德。
阿登纳辞去总理职务后,仍任基督教民主联盟党的主席,直至1966年3月。他除了出席一些社交活动和出国进行私人访问外,以主要的精力撰写回忆录。
1967年4月19日,阿登纳在波恩市郊的勒恩多夫去世,终年91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aiwairenwu/202212417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