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印度国内教派冲突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102 评论:0

主要指印度国内印度教徒同穆斯林两个教派间的冲突。英国在统治印度时期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以及把印度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所引起的教派大迁移和教派暴乱,种下印、穆两个教派对立的根子。独立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穆斯林仍处于贫困落后境地,也造就一小部分穆斯林工商业者。由此产生穆斯林同印度教徒争夺有限的就业机会、狭小的地方市场、稀罕的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矛盾,成为发生教派冲突的经济根源。一些教派领袖和政党领袖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夺取选票,有意识地煽动教派情绪,散布教派主义毒素,是发生教派冲突的政治上的原因。亵渎宗教书籍和宗教场所,向宗教行进仪式挑衅和煽动性的教派讲话往往是爆发教派冲突的导火线。

印度独立以来,教派冲突从来未停止过。根据印度内政部的材料,5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5起,60年代平均每年293起,70年代平均每年257起,80年代前3年平均每年407起。主要发生在北方邦、比哈尔、古吉拉特等邦的一些城市地区。两个教派都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受害者是穆斯林。60年代中期,教派冲突开始发展到教派暴乱。此时印度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接踵而来,印度教教派组织有较大发展。1969年古吉拉特邦阿默达巴德市发生的教派暴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有1000人死亡,6000户家庭流离失所。政府的调查表明,暴乱完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穆斯林的。罪魁祸首是当地的人民同盟和印度教大会党。70年代末,教派冲突又呈上升趋势。重大事件有1979年比哈尔邦贾姆斯德普尔教派暴乱和1980年北方邦莫拉达巴德的教派暴乱。1981年泰米尔纳杜邦一个村的印度教民脱离印度教改信伊斯兰教,引起印度教教派组织的恐慌,由此掀起一场印度教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不仅得到印度教教派党的支持,而且得到执政党印度国大党的支持。从1981年到1983年,几乎印度各地发生的教派冲突和暴乱都是这个运动的直接结果,如1981年安得拉邦海德拉巴的教派暴乱,1982年北方邦密拉特的教派暴乱。由此反过来又促进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致使80年代的教派冲突达到空前规模。

1986年后,印、穆两个教派关系又增添关于北方邦阿瑜陀圣城一座寺庙产权的争执。印度教派组织发誓要在该地的巴布里清真寺原址重建四百多年前毁掉的罗摩庙。围绕这一争执在北印地区不断发生教派冲突。仅1987年即在阿默达巴德爆发3次教派冲突,密拉特2次,首都德里1次。1989年11月印度教派组织发起献砖运动,并为修建罗摩庙举行奠基典礼,煽起空前的教派冲突浪潮。1990年10月30日,数万印度教徒冲进阿瑜陀,企图捣毁清真寺,遭到镇压。由此在印度各地爆发广泛的教派暴乱,尤以寺院所在地北方邦为甚。

印度教同锡克教教派的关系历来是和睦的,两者在宗教背景和经济关系上没有根本矛盾。70年代以来,锡克教派党阿卡利党把宗教的要求同地方自治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向印度政府提出众多宗教和政治要求。1982年8月阿卡利党为此发起“圣战”。以宾德拉瓦勒为首的极端派在锡克人中提倡锡克教原教旨主义,煽动锡克教徒用暴力夺权。他们以金庙为据点,大搞恐怖活动,杀害许多印度教徒。英·甘地政府实行军事镇压,一举歼灭据守在金庙的锡克武装分子,同时伤害了锡克人的宗教情感,致使英·甘地本人被她的两名锡克警卫杀害,又激起一场印度教徒对锡克人的仇杀。仅德里一地就有2733名锡克人被杀。从此锡克人对中央政府更加离心离德,锡克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一直持续不断,至今仍成为印度国内动乱的一个根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guojizuzhi/202301458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印度共和国成立
下一篇:印度混合经济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