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第四次中东战争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4日 阅读:95 评论:0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支持下为收复失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主动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亦称十月战争。10月6日爆发战争这一天正值犹太教赎罪日,又逢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1970年10月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后,对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甚感不满。1973年,在开罗召开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会议,成立埃叙联合司令部,准备反击以色列侵略。战争从10月6日爆发,到22日停火(实际24日以后才停火),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6日到10日:6日下午,埃及出动重兵,出奇制胜,强行越过运河,一举突破被以色列吹嘘为“坚不可摧”的全长17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全歼以色列第190旅,收复运河东岸7—9公里的西奈地区,最深处达15公里。在埃军发动进攻同时,叙军集中优势兵力多处突破以军戈兰高地防线,包围军事重镇库奈特拉,同以军展开激战。巴勒斯坦突击队发动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埃叙军队作战。埃叙军队初战告捷,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军损失惨重,朝野陷于一片慌乱。以不断向美国告急,要求美国紧急援助。

第二阶段,从10日到15日:以军从所受的最初打击中逐渐恢复过来,它先集中力量对付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反扑。以反攻得手。12日,越过1967年停火线约30公里,前锋离大马士革仅32公里。以军认为叙以战线已经稳住阵脚,迅即向西奈战线调集兵力。自13日开始大批美国武器装备源源不断运往以色列。此时,埃以在西奈战线处于短暂相持状态。14日,双方出动坦克1800多辆在运河东岸进行大规模坦克战。

第三阶段从16日到22日:以军通过美国侦察卫星,在15日发现埃及第二、三两个军团的接合部防御薄弱,有隙可乘,于当晚由沙龙率领一支突击队,伪装埃及士兵,驾驶缴获的25辆苏制坦克,从大苦湖地段偷渡成功,抵达运河西岸。随后长驱直入挺进到埃及腹心地带,迅速摧毁埃及防空导弹基地和炮兵阵地,使已渡河的埃及军队暴露在以空军力量的猛烈打击之下。战场形势发生逆转。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阿以双方在12小时内立即停火,并终止一切军事行动。至此,这场战争宣告结束。

实际上,以军仍在运河西岸继续进攻。它切断埃军通向苏伊士城的最后一条供应线,使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团腹背受敌。23日,安理会通过339号决议,重申立即停火,敦促双方军队回到停火生效时的战线。决议要求秘书长采取措施,立即派遣联合国观察员监督双方部队遵守停火。当日叙利亚宣布正式接受停火。埃、以双方表示要在24日上午7时停火。但以色列阳奉阴违,继续向埃、叙进攻,包围在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团。24日,萨达特急电美苏首脑,要求两国派军队到中东执行339号决议,以监督停火。当晚,勃列日涅夫向尼克松提出两国派兵到埃及,并说,如美国不同意,苏联考虑单方面采取行动。由此导致两国在24日夜间发生那场举世皆知的紧张对峙。尼克松认为“这是古巴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下令全体武装部队处于紧急状态。25日,安理会通过340号决议,决定由常任理事国以外的会员国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派出人员组成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派往中东监督停火。11月6日至8日,基辛格首访埃及。经他调停、斡旋,埃以在开罗—苏伊士公路101公里处正式签署6点协议,解决双方认真遵守停火和向第三军团运送非军用物资等急迫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二次大战后中东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以色列遭到沉重打击。埃及、叙利亚等国也付出巨大代价。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它在阿拉伯历史上写下团结战斗的光辉一页,恢复了埃及和阿拉伯人民的荣誉和自尊。阿拉伯国家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使用石油武器,发挥了极大威力。十月战争粉碎了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战争后期出现反复,但从战略意义上看,战争的结局是阿拉伯国家的重大胜利。以色列被打得精疲力尽,并在国际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guojizuzhi/202301440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第二次中东战争
下一篇:第四点计划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