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1.27—1967.8.31
АρеHбург илья Григорьевич
苏联作家。出生于基辅一犹太工程师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度过。中学时代曾参加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同年12月获释,流亡巴黎。1910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在莫斯科出版的《俄国晨报》和彼得堡出版的《市场报》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对这场震撼世界的革命不甚理解,在诗集《为俄罗斯祈祷》(1918年)中流露出对革命的怀疑和动摇,作为“同路人”作家出现在文坛。1921年后以记者身份去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国外发表长篇小说。其中表现个人和社会的对立、职责和感情的冲突,如《尼古拉·库尔波夫的一生和毁灭》(1923)、《让娜·涅依的爱情》(1924年)等长篇小说。在《胡里奥·胡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1922)等长篇小说中,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30年代初返苏联。祖国的建设成就使他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写作了长篇小说《第二天》(1933)和《人需要什么》(1937)等作品。苏德战争期间,任《红星报》战地记者,发表许多抨击法西斯罪行的政论文章,收入三卷政论文集《战争》(1942—1944)中。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于1942年获斯大林奖金。战后,出版描写二次大战的巨着《暴风雨》(1946—1947),获1948年斯大林奖金。描写战后生活的长篇小说《九级浪》(1951—1952),1952年获列宁国际奖。50年代中期发表中篇小说《解冻》(1954),反映了苏共二十大前的社会思潮。其50年代发表的各种形式的文艺论文和60年代发表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1—6卷,1961—1965)从一个侧面表述苏联50—60年代的文艺思潮。1950—1967年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0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guojizuzhi/2023014372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