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战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98 评论:0

转向新经济政策并取得农业的初步恢复后,如何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工业就成为苏维埃政权更为关注的问题。恢复农业只需要对政策进行调整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恢复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苏联外贸人民委员克拉辛认为,鉴于恢复工业所需的资金数量巨大,只能通过引进外资才能恢复被破坏的工业。“如果没有来自外国的信贷和借款,经济恢复将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同时,俄国将面临变为一个纯粹农业国的危险。”[1]为了加快工业恢复,苏共决定引进外资。

为了实现引进外资以加快工业恢复的目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热那亚会议,并派出代表团前往主要的西欧大国商讨如何安排这些国家到苏联投资的问题。由于主要的西欧大国将苏联政府偿还沙俄政府所欠国家债务和补偿被国有化的外国私人投资作为先决条件,苏联政府认为,没有必要为实现引入外资的目的作出如此重大的让步,即使作出了重大让步,也不一定能够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真正的互利关系,因而无法保证西方国家会提供信贷并消除贸易歧视。经济独立被置于优先位置,“实现经济独立的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免受外国资本的干涉”[2]。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仅限于与欧美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基本上与沙俄时期相同,即苏联出口原材料和粮食,从欧美国家进口机械等工业制成品。因为与西方大国的经济交往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苏联却很快实现了工业重建的目标并在1924年生产出俄国历史上第一辆拖拉机和第一辆汽车,经济孤立主义就在苏共领导人中逐渐占据上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这种经济孤立主义中演变出关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战略。

1925年6月21—28日的《真理报》连载了斯大林与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学员的谈话,在这个谈话与后来的文章中,斯大林集中论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斯大林认为,历史上强大工业国的形成与发展有过三条道路,即侵占与掠夺殖民地的英国道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实行军事破坏和索取赔款的德国道路;资本主义落后国家在奴役性的条件下将经营权租让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在奴役性条件下向这些国家借款的沙皇俄国道路。斯大林还认为,这三条道路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错的,美国的发展历史就是几条道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例子。尽管三条道路不同,却都导向资本主义,同时,都是以采取某种方法从外面流入“追加资本”为前提。与三条发展道路相联系的是资本积累的三种方法:英国的工业化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资本”投入本国工业;德国由于19世纪70年代对法战争的胜利获得50亿法郎赔款而加速了工业化;俄国通过借款来积累资本,结果是成为半殖民地。在对世界工业化强国的不同发展道路进行分析后,斯大林明确提出,既然苏维埃国家不能走旧的国家工业化道路,而要在不受奴役的条件下流入新的资本又不可能,那么苏维埃国家究竟有什么道路可走呢?“剩下来的只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别的国家完全没有经历过的道路,不靠外来的贷款而发展大工业的道路,不一定要流入外国的资本来使国家工业化的道路”,这就是“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依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的积累道路”。[3]斯大林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分析,将苏共需要实现的两个目标——国家工业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即通过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国家工业化,通过国家工业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其他目标。

斯大林对主要大国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不管是否具有学理依据,但他能够看到各国现代化走过的不同道路,看到了沙俄现代化道路的致命弱点,就把握住了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关键。在许多人看来,不能获得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贷款,构成苏联工业化的巨大困难,但在斯大林看来,如果这些贷款是奴役性的,那么无法获得这些贷款反而是苏联工业化的优势,因为这将迫使苏联寻求新的工业化道路,而且也摆脱了沙俄在经济上所处的被外国资本奴役给国家现代化带来的限制,即边缘国家的发展实际上在为中心国家的资本积累服务。“被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排除出去,俄国从一个边缘国家转变为仅仅是一个落后国家。”[4]对苏联而言,摆脱了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需要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个——落后。

既然苏联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如何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国家成为一个先进的国家,就成为斯大林制定苏联工业化战略的核心问题。

斯大林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先进得多的现代化工业技术,苏联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为了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就必须高速度发展工业。“延缓速度就要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5]将发展速度放在第一位是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特点。

对先进技术的强调是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斯大林所认识的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特点,“当我们使苏联坐上汽车,使农夫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评定’为先进国家。”[6]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就是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其目的在于保障苏联不至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保持苏联经济的独立性。[7]

无论是高速度的发展,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都无法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国家制定发展计划,由国家决定投资方向,由国家进行动员,将一切可以节约的资金和资源都集中于国家手中,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为此,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实行高积累,并且将资金主要投入到生产资料部门。

斯大林的苏联工业化战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高速度发展实现赶超目标,以国家控制资源决定投资方向,以计划经济作为完成上述两项任务的具体方式。这种现代化模式后来被概括为“赶超型发展”与“国家主导型发展”,实际上这两种发展是无法分开的,即要想实现赶超,必须国家主导。二战以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基本上都是模仿斯大林的苏联工业化或者说现代化模式,其差别仅在于国家主导的范围和程度。

1927年9月召开的苏共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加快工业化速度,1928年召开的苏共第十次代表会议,批准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这说明,苏共已经接受了斯大林选择的苏联工业化道路与工业化战略,但对于何时全面落实这一战略,斯大林也没有具体时间表。最后决定实施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是国际形势的突然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引发的粮食危机。

[1] 12-й съезд РКП(б) (17-22 апреля 1923 года):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М.: Госполитиздат, 1968,c194.
[2] Касьяненко В.И., Завоевани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СССР,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72.c3.
[3] 《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83、464页。
[4]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Ю.,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 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Алгоритм, Эксмо, 2009.c448.
[5]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273—274页。
[6]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209页。
[7] 《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6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gongyehua/202212184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