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永无止境的纺织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163 评论:0

永无止境的纺织情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

在西安工程大学金花校区的校园里,寒暑冬夏,阴晴雨雪,时常能见到一位清瘦的老者,这个总是穿着深灰蓝外套、脚蹬布鞋的匆匆身影,就是我国纺织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

这位学生眼中的“纺织百科全书”、业界眼中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企业眼中的“科技雷锋”,耄耋之年仍然保持着工作的热情和劲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心系纺织,报效国家。

姚穆

矢志纺织 逆境克难

自从1948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隔年又转学到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西安工程大学前身),姚穆就与纺织行业结下不解之缘,穷其心智孜孜以求,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一刻停步。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1952年,恰逢我国第一个自己生产、自主设计并建造的西北国棉一厂建厂,毕业前的姚穆进厂实习和工人们一起安装调试机器。毕业后工作之余他发奋苦读,短短几年内,自学了几十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熟练掌握了英语和俄语。

当时学校师资缺乏,姚穆一人承担了棉纺织厂设计、空气调节工程、纺织材料学、棉纺学(精梳工程部分)、纤维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等六门课,还兼任校实习工厂负责人。那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姚穆就自己编写,油印发给学生。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毛宁涛,至今还珍藏着一本油印的20世纪50年代姚穆编著的《毛纤维材料学》讲义,他说:“即便放到现在,这本讲义都是很经典的。它涉及的领域特别宽,弥补了我在英国研究时没有通用教材的缺憾。”

“文革”中,姚穆被下放到工厂接受“劳动改造”。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没有抱怨,反而学会了钳工、土木工和挡车工技术,为后来从事纺织机械领域研究打下了基础。其间,他还和一起下放的同事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带领工人们一起搞技术革新,想方设法提高纺机锭转速,研制单晶炉,研究改造梳棉机和车间静电除尘等,干得有声有色。1970年他自己设计和制造了锭子振动系统测试仪,与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一起修改锭子零件设计,使棉纺机锭子速度由6000转/分提高到9000转/分,并推广使用。当时他们研制的静电除尘样机,还被推荐到全国巡回展出。

科学春天 踏浪前行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西北纺织工学院(现为西安工程大学)也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姚穆重新走进了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他以无限的热忱和毅力,只争朝夕,踏浪前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为国家的纺织事业贡献力量。

1980年,姚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3~1987年担任西北纺织工学院院长;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科技精英”称号;198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1989年又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任博士生导师,同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虽已年近半百,但是凭着那股子深钻的劲头,几十年来,姚穆在服装舒适性、“军港呢”“非典服”、纺织原料和产品测试评价、产业用纺织品创新中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姚穆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着手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还是空白。他自学了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联合进行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细胞分布测试研究,制作人体各部位皮肤切片300余万张。为感知身体的感觉神经元的种类、功能,姚穆和学生在自己身体上反复试验,终于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著了《皮肤感觉生理学》等书,找到了与服装舒适性相关的参数规律,建立并验证了生理和心理测试系统。他还组织研制出织物透水量仪、多自由度变角织物光泽仪、织物表面接触温度升降快速响应仪与织物红外透射反射测试装置等一批测试仪器,建立了一系列测试方法。时至今天,姚穆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香港回归前夕,为展示我驻港部队的英姿和军威,1996年1月,当时的总后勤部交给姚穆一个“特殊任务”——与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要求面料挺括透气,易洗快干,不易褪色。服装缝制要求纽扣两年内不掉落、不能有任何开缝。姚穆参加并带领攻关小组反复试验研究,发明出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的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为保证军服质量,姚穆和组员们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错。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先后动员工厂40多个,从化学纤维纺丝加工、面料研发到服装完成,把所有技术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经化纤纺丝、纺、织、染、整、服装等工序,加工出了分别适合于夏季、春秋季和冬季穿着的军服面料及配套的里料、衬料、辅料等,还设计出包括成衣加工在内的整套加工工艺系统,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目前,“军港纶”和“军港呢”广泛用于部队军服和公安、税务、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制服以及民用服装。1998年,该项研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2001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大批医护人员感染。为防止病毒侵入,一线医护人员不得不穿着不透气的防毒服,6个小时下来,捂出的汗水能有3公斤。为研制出既能隔绝病毒、透气性又好的材料,姚穆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专家们突击试验,仅用了三周就研制出“非典”专用医用防护服,4月28日一天完成科研项目验收、生产国家标准的审查、通过及当日发布,当晚开始生产及时送到了“非典”防治一线。

姚穆还是我国多种纺织原料和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他研制出的许多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使用。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质量公证检验测试系统”的研究,攻克了原棉短绒率测试等技术难题;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直接测试棉花黏性的仪器,有效解决了棉纺织厂的配料和产品质量控制难题。他还多次主持起草有关纺材、纺织品等国家标准、军队标准和部颁标准。他参与研制的YGI32型信号发生器标准规,已成为我国纱线条干仪专用计量校准的基准。

2009年,姚穆上书陕西省有关部门,建议“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研发,迎接国际增长形势,转变单纯初加工结构模式,提升纺织产业水平”。他分析了全球半个世纪以来纺织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不遗余力地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摇旗呐喊。姚穆说:“今后40多年,产业用纺织品已是纺织行业唯一要大发展的行业,预测到2050年,世界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总用量要提高到10倍。”“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多方努力下,2015年,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学成立。

谦卑做人 认真做事

姚穆一生从事纺织材料研究,但他的衣着却永远是人群中最朴素的。灰蓝外套、解放布鞋,是他的穿衣“标配”。他将个人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了最低,出差自带干粮,住最便宜的旅馆,加班吃泡面。他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凡事总想着别人方便,不给人添麻烦。而只要校内外的学生或企业来找他,他都会认真答疑,尽力帮忙,认为“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是事业的一部分”。

对生活的毫不讲究和对学术的极其“讲究”,在姚穆身上形成明显反差。生活中他从不提要求、端架子,但在学术上,他认真到近乎“较真”。哪怕是记在小纸片上的笔记,他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他都会标注出来。凡是要发表的论文,他要求定稿后必定要等几个月的冷静沉淀,再检验修改后才去投稿。他说:“每一篇论文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旦发表就收不回来了,一定要再三思量,要经得起推敲。”

工作就是姚穆的乐趣,争分夺秒地学习和探索是他最大的“养生”。自从献身国家的纺织事业,姚穆一直处于饱满的工作状态,即使年近九旬,他的工作量也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在姚穆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天天都是高效工作日。

每年,姚穆都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不仅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中国工程院项目的调研与咨询,还要参与科技项目的评审和论证、纺织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课程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等,整天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他抓住一点一滴的碎片时间读书、看资料。飞机上、船舱里,都是他学习、构思的场所。他常常一到目的地就直奔工作场所或课堂。百忙之中,他依然没有忘记身为一名教师的本分,不误一节课,坚持指导学生做科研,逐字逐句为学生修改论文。有时遇上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赶回家,一大早他也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这样的工作状态,姚穆持续了近70年。

姚穆严谨执着、忘我奉献的精神影响、激励着身边的人,姚穆的弟子遍布天下,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清晰地看到姚穆的影子——谦卑、严谨,有韧性、有情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如意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邱亚夫经常向人提起他的恩师姚穆。他说,如意从一个快要倒闭的纺织小厂,成长为现在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的国际领先企业,在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姚穆的智慧和辛劳。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卫林用“仁、忍、韧”三个字形容自己的恩师:“仁者莫大于爱人,忍者能经受住干扰,韧者则执着于事业。”他说:“我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风格和韧性,都源于姚老师的启发。”

提起姚穆,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毛宁涛感慨地说:“初见姚老师的时候,他40多岁,现在他90岁了,但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和40年前一模一样。他和我们谈论的,永远是具体的科学问题,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学者。”

看着姚穆忙碌的身影,听着他循循善诱的话语,不论是政府领导层,还是上市公司的老总,不论是技术骨干,还是普通工人,不论是科技领军人物,还是普通大学生,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坚定着大家推动中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的信心,坚定着大家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创出一番事业的激情。在他清瘦的身躯里,饱含着一位耄耋老者对纺织的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祖国的情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gaigerenwu/2022102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