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非洲

非洲现代化的虚拟起步·畸形的“现代化”因素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26 评论:0

在殖民主义时期,在诸多国家或多或少已经开始了铁路的建设。有的是为了对付竞争对手,有的则是为了掠夺当地自然资源。例如在法属几内亚,殖民政府于1900—1914年修建了科纳克里-尼日尔铁路,即是为了阻止英国人从塞拉利昂到达尼日尔河上游地区。[1]对殖民地经济作物的掠夺可参考加纳。1900年,可可种植在黄金海岸东部省已经铺开,新朱阿本、阿基姆-阿布阿夸、克罗波和阿夸平等地都种植了可可。可可很快又传到阿散蒂地区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的中部省和西部省。随着这一经济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与之相配套的基础建议也随之开始建设。1906年,阿克拉到阿夸平的铁路建设开工。[2]到1927年,塞康第-库马西和阿克拉-库马西的铁路线开通。此外,还有中部省的铁路连接上述两条铁路线,为阿基姆这一重要的可可生产区服务。[3]

表1-4 1905年、1920年和1945年部分非洲国家的铁路长度

单位:公里

  

a1921—1922年数据

资料来源:B. R. Mitchell,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Africa and Asia (London: Macmillan),pp.498-503. 引自John Sender and Sheila Sm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Africa,(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6),p.14.

然而,这种基础建设的畸形发展却十分明显。一切为经济作物开路,一切为经济作物输出到宗主国服务。这种畸形的经济造成了非洲国家对少数几种经济作物的依附、对国际市场的依附、对宗主国金融制度的依附、对宗主国财政的依附。[4]这种运输系统的建立完全是为了殖民剥削。在刚果河一带进行过探险的欧洲探险家斯坦利曾公开表白:“没有铁路,刚果就一文不值。”[5]对非洲殖民地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建立交通运输网相联系的,这种运输网络除铁路之外,还包括港口、水路和公路。[6]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非洲不同的殖民地,学校的建立、通讯设备和电话网络的铺设也是从殖民统治的角度来考虑的。诚如罗德尼所言: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殖民地的管理培养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为了增强非洲青年人作为非洲人一员的自信和骄傲,而是树立他们对欧洲人和资本主义的崇敬和顺从。即使是将从非洲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的极少一部分用来教育,这种教育在分配上也是极不公平的。以1959年的乌干达为例,当地政府为每个非洲学生花费11英镑,为每个印度学生花费38英镑,为每个欧洲学生花费186英镑。在肯尼亚,这种歧视更为突出。[7]

殖民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对殖民地的工业化有所尝试,但主要是根据当地条件来进行的。例如,英国因国土遭到严重破坏,曾充分利用殖民地的工业原料,通过私人资本的运作,但这种资本运作主要发生在南罗得西亚,因为那里的白人移民一直在实业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法国战后在殖民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但这些努力很快由于宗主国自身的重建而停止。较为突出的是比利时统治下的刚果。

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比属刚果的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发展很快,这一方面是因为海上交通在双方交战时被封锁,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比利时被希特勒占领,一些人力和财力资源转到比属刚果。1939年,刚果工业企业的数目只有2538家,1946年已达3701家,其中冶金企业从61家增到94家,造船厂和船舶修理厂从140家增到183家,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企业从357家增到642家,化工厂从10家增到15家,食品厂从422家增到628家。[8]战后,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均快速增加。1945年,比属刚果各种工业企业(未包括农业企业)约3900家(原文如此),1950年有工业企业6800家,农业企业2800家;1955年有工业企业13600家,农业企业4600家。1957年,企业总数为22600家,其中农业企业占7400家。[9]这些企业主要与采矿业和农业加工有关系。随着殖民地工业的扩展,大批的农民成为廉价劳工。[10]

殖民主义统治给非洲带来的经济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非洲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欧洲列强对贸易中心的控制。其次是对原材料的开发和单一经济作物制的形成。第三,传统的村社制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地被剥夺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迫成为经济作物的生产者或矿业公司和开采业的工人,还有的成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廉价劳工,或流落城市的无业游民。第四,货币经济的引进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银行活动使非洲的一些城市被卷入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为了殖民统治的便利和保证处于世界生产链低端的非洲殖民地的原材料供应,一些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也建立起来。尽管有布局不合理和主要为经济作物出口服务这些因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为独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必须提到的是,与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的城市化相对应的是,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导致了非洲人口的增加。

确实,正是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非洲失去了自尊,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而欧洲的工业革命的拓展和现代化条件的成熟正是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欧洲人的殖民主义统治打断了而非促进了非洲的技术进步。根据非洲学者的分析,“欧洲传给非洲书面和口头的技能充其量是传播方面的,而不是生产和发展方面的”[11]。非洲为蓬勃发展的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足够的作为工资劳动者的廉价劳动力,欧洲贸易公司的出现和对原材料的需求将广大的非洲农民变成了单一作物的生产者。随之而来的是航运业和银行业的兴盛。殖民机构也为这一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夺过程提供了各种便利,如殖民政府制定的税收制度使历史上以物易物、自给自足的广大农民不得不走上出卖劳动力以换取现金的道路。[12]

非洲的经济在殖民主义时期产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它成为殖民宗主国的工具。“非洲国家的经济(和通讯网络)的发展主要是为了配合殖民宗主国的需要。主要的产品——不管是如可可和咖啡等的经济作物,还是像铜和铝矾土等矿产品——都是未经加工就出口到了欧洲市场;而相对应地,殖民地则从国外,主要是‘母国’进口制成品。”[13]尽管非洲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以殖民宗主国的工业企业为主的外国资本开办的采矿业发达,却没有冶金工业;有大批的经济作物农场,却很少有本地加工工业。这些说明,垄断资本在这里需要的是殖民宗主国需要的原料,而不是将对自己的工业品构成竞争威胁的制成品;是可供随时调遣随时填补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能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殖民统治的后果之一,是使一部分非洲人从自给自足的状态转入到经济作物生产上,仅此而已。随后,最好的发展是量的扩展,而从未有过质的变化。用对东非殖民地经济素有研究的布雷特的话说,这是一种“殖民的非工业化”(colonial non-industrialization)[14]

[1] 威廉·汉斯:《非洲经济发展》(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27页。 
[2] Census Report,1921,Accra: Government Press,1923,p.65.
[3] 李安山:《殖民主义统治与农村社会反抗:对殖民时期加纳东部省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4] Claude Ake,A Political Economy of Africa,Longman,1981,pp.43-87.
[5] 转引自马尔蒂诺夫:《帝国主义压榨下的刚果》(何清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84页。 
[6] 威廉·汉斯:《非洲经济发展》(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0—129页。
[7] Walter Rodney,How Europe Underdeveloped Africa,Tanzania Publishing House,1972,pp.261-267.
[8] 马尔蒂诺夫:《帝国主义压榨下的刚果》(何清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92页。关于比属刚果的各种企业的情况,可参见比埃尔·约阿、萝西娜·勒纹《在刚果的托拉斯》(沙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50—106页。
[9] 《比利时与比属刚果统计年鉴》第78卷,布鲁塞尔,1958年,第508—509页,转引自马尔蒂诺夫:《帝国主义压榨下的刚果》(何清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97页。1945年数字似乎与前文1946年数据有出入。原文如此。
[10] 在比属刚果,1915年,黑人劳工人数为5289人,1945年增至36080人,1959年达112759人。参见比埃尔·约阿、萝西娜·勒纹《在刚果的托拉斯》(沙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107页。
[11] 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1935年以后的非洲》,第八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第675页。
[12] Walter Rodney,How Europe Underdeveloped Africa,Tanzania Publishing House,1972,pp.162-222. 有关中国学者对殖民主义的研究,参见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1914—193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郑家馨主编《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 威廉·托多夫:《非洲政府与政治》(肖宏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14] E.A.Brett,Coloni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East Africa,pp.266-28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eizhou/202212181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