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统治的早期,欧洲人曾用各种劣质商品和廉价小商品来换取非洲的原料,包括黄金、矿产品、木材、象牙等物产,然后带回本国出卖以获取高额利润。1856年,英国的棕榈油主要进口商约翰·托宾在议会的一个委员会上作证说:“从前,白人习惯于想象无论什么东西对黑人来说都有是好的,所以就企图欺骗他们。现在,他们也像我们国家任何人一样,能够区分真假优劣。”尼日利亚的著名历史学家戴克根据托宾的证词,提出如下看法:
回顾西非在同欧洲进行的长达400年的贸易中,没有得到多少含有永久价值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他们为欧洲的工业化提供了优秀的劳动力、棕榈油、象牙、木材、黄金以及其他许多供应和支持正在兴起的工业主义的商品,得到的只是一些最低劣的杜松子酒和华而不实的东西。当旧卡拉巴尔的酋长们要求提供基本设备创办制糖厂和种植棉花时,据欧文说,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成功地抵制了这一“合法的要求”。[1]
无疑,这种从非洲输出到欧洲的“供应和支持正在兴起的工业主义的商品”为欧洲的现代化提供了原料和资本。相反,加拉巴的老酋长意识到进行本土“现代化”的重要性,他提出的提供创办制糖厂和种植棉花的相应设备时,却被拒绝。
由于欧洲列强需要保持制造业的优势,殖民政府对殖民地的需求主要是原料和市场,它对殖民地的工业化采取一种忽略的态度甚至扼杀的举措。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欧洲列强通过压制殖民地的加工和制造业的发展,竭力限制殖民地内部的生产联系。在19世纪,法国禁止塞内加尔提炼石油。同样,英属东非也为了限制坦桑尼亚的剑麻生产而设置障碍,以防止非洲的生产商对英国的麻线工厂构成竞争。[2]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市场对剑麻的需求,英国资本向英属东非殖民地坦噶尼喀投资剑麻生产,建立了三座工厂以生产麻线出口。根据英帝国内的优惠制度,他们可以将剑麻制品自由出口到英国或英帝国内的其他市场。1934年,当500吨麻线运到英国市场出售后,立刻引起英国本土麻线生产商协会成员的警觉。他们向英国殖民部提出抗议,并威胁要采取行动。殖民部考虑到帝国内部的利益,要求坦噶尼喀的剑麻生产商与英国麻线生产商协会协商解决。最后商谈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致,坦噶尼喀可以任意出口麻线到英国,但价格需由英国生产商制定。可想而知,由于失去了价格优势,坦噶尼喀的这一新的工业很快失去了竞争力,1938年就倒闭了。由于那些英国投资者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加之投资者康纳德·沃尔希很有背景,英国政府内部不得不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最后,决定在肯尼亚新设立一家麻线厂,但主要是为殖民地内部服务。[3]
在英属西非,英国的非洲榨油公司和利物浦商会反对鼓励当地建立棕榈榨油工业,原因是英国已经有了这类工厂。[4]布莱特在他对东非殖民主义和欠发达状态的研究中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他在题为“殖民主义与非工业化”一章中指出,殖民政府属下的殖民地发展咨询委员会(Colonial Development Advisory Committee)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殖民地为宗主国服务,尽管并未特别制定限制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但实际上忽略了殖民地的工业化问题。“到1939年3月,它只花费了800万英镑,其中15.1万英镑用于工业项目。”[5]在尼日利亚,本土工业化的问题也被长期忽略。有的殖民官员不得不承认尼日利亚的某些制造业(如纺织品)不论在质量上还是价格上都优于英国的产品。[6]尽管如此,殖民政府对当地的制造业和工业化仍采取一种不鼓励政策。尼日利亚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工业化”被尼日利亚学者称为“表面文章”。[7]为了保证殖民地对经济作物的稳定生产,殖民政府甚至限制英国企业在西非的投资举动,阻止它们在殖民地购买土地以建立种植园。虽然这种政策的制定部分是由于大公司的买地计划受到当地可可农或棕榈种植农的抵制,因此被批为“为了政策稳定牺牲经济利益”,但保持稳定的经济作物生产应是主要因素之一。[8]
殖民主义统治确实为非洲的现代化提供了某些先决条件。然而,不同的殖民宗主国有不同的工业政策。虽然殖民宗主国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但由于欧洲国家的自由资本远比殖民地的本土资本强大得多,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主要是对欧洲资本有利,西方的企业资本在非洲殖民地占着支配地位。在英属殖民地,除了极个别地区(如南罗得西亚)外,几乎所有的殖民地都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的基础。英国政府在1929年殖民地开发法案的基础上,又于1940年通过了殖民地开发和福利法案。法令规定了开发的范围,扩大了开发的规模。然而,这一开发计划却由于缺乏人员而不得不推迟实施。
[1] K. Onwuka Dike, Trade and Politics in the Niger Delta 1830-188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114.W.F.W.欧文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曾对马尔代夫和加拿大湖区进行过勘测调查。1822—1826年,他受英国海军部派遣对大西洋的非洲海岸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2] 史蒂文·兰登、林恩·默特尔卡:《非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西亚非洲》,1981年第3期,第8—9页。
[3] E.A.Brett,Coloni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East Africa,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1919-1939,pp.270-273.
[4] Anne Phillips, The Enigma of Colonilaism,British Policy in West Africa,London: James Currey,1989,p.93.
[5] E.A.Brett,Coloni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East Africa,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1919-1939,p.268.
[6] F.J.D. Lugard,The Dual Mandate in British Tropical Africa,London: Frank Cass (Reprinted),1965,p.445,footnote.
[7] A.A.Lawal,“Industrilisation as Tokenism”, in Toyin Falola,ed.,Britain and Nigeria: Expoitation or Development? pp.114-123.
[8] Anne Phillips,The Enigma of Colonilaism,British Policy in West Africa,pp.85-110.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eizhou/2022121812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