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非洲17个法语国家和索马里与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六国签订了《雅温得协定》(La Convention de Yaoundé)[1],为期五年,以确保非洲与欧洲的自由贸易及获得欧洲六国的资助。因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75年,洛美协定(La Convention de Lomé)取代了《雅温得协定》,也是为期五年,有46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简称“非加太国家”(ACP countries)参加,形成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加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非加太国家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产品免税,但对那些与欧洲市场构成竞争的商品,如蔗糖和牛肉,实行配额制;二是欧洲国家提供30亿欧洲货币单位(ECU)的援助和投资基金[2],主要用于稳定出口产品(Stabex)和矿产价格(Stabmin)、解决粮食危机等。但因后来遭到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美国的反对,其理由是该协定实行与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的贸易差别政策,《科托努协定》(La Convent de Cotonou,2000)应运而生。《科托努协定》为期20年,每5年修订一次,由27个欧盟成员国和79个非加太地区的国家参加,明确提出了援助是有条件的,其主要目标是减少并消除非加太地区的贫困,将非加太成员国纳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尊重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从《雅温得协定》到《科托努协定》,如果法国或所有欧洲国家真是考虑非洲国家的发展的话,非洲的状况不可能进一步边缘化。[4]实际上,欧洲国家是出于保持与前殖民地国家的贸易联系,虽然提出免去关税,但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它们规定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伴随接踵而至的旱灾,导致非洲法语国家的农业产量(农作物和牲畜)的急剧下降和农产品出口停滞。接着是粮食进口(小麦和稻米)和援助迅速增加,导致这些国家对援助的依赖。[5]
洛美协定的稳定出口机制在70年代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即补贴那些因出口产品价格下跌所受的损失。随着80年代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始,为偿还债务并获取新的贷款,非洲国家在欧洲的压力下被迫放松外汇管制、贬低本国货币并加大出口,由此形成相互竞争之势,使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洛美协定的稳定出口机制很难奏效。譬如,1985—1986年,马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出口产量增加了28.6%,而出口总额却下降了26.2%。[6]
在工业发展问题上,根据法国激进社会党、20世纪30年代两任总理的阿尔贝特·萨罗(Albert-Pierre Sarraut,1933年和1936年)关于“发展殖民地”的信条,工业只是私营部门的事情,国家无需插手。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占主流,国家开始纷纷干预市场,发展经济。法属殖民地也不例外。1934年,法国与其海外领地首次强调国家在殖民地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并向殖民地介绍了“工业动力”(Industrial Impetus)的概念,其含义不是创造或发展与其宗主国竞争的殖民地工业,而仅仅是在比邻的生产地区,发展工业有可能使那些无法使用的原材料价值提高。10年后,布拉柴维尔会议(1944年)指出法属国家的工业化“作为一个总的原则,必须由私营部门来推行”[7]。这一原则也是后来针对非洲的国有化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则。
对绝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农村、以农牧业为主的非洲法语国家而言,没有比发展农业更重要的事情了。可是,受西方教育或思想熏陶的非洲精英们照搬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的理论,使本国的农业进一步边缘化。如恩克鲁玛早在1945年指出:“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日常任务之一,而且是一个国家主权和真正独立的必要条件。”[8]就连非常重视农业的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1905—1993)也知道“科特迪瓦不能没有工业,发展就是实现工业化”[9]。
至于非洲法语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刚果(金)加丹加省的矿总10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缩影。[10]在整个非洲法语国家,除了刚果(金)的矿产工业发展有相当的规模,以及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加蓬和刚果(布)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农牧业国,包括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科特迪瓦,其发展道路也是属于由农业资源(主要是可可、原木、橡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驱动型的现代化。[11]
虽然科特迪瓦前总统乌弗埃-博瓦尼认识到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但在工业化主要由私人经营的思想主导下,他自己成了大庄园主,而广大小农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保护。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危机影响,初级产品价格大跌,造成该国的四大出口产品(咖啡、可可、香蕉和原木)从1964年的91%跌至1976年61%。为此,科特迪瓦开始发展经济多样化,以农促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据1965—1980年期间的统计,传统的大宗作物在出口收入总额中又大幅度减少。[12]
[1] 17个法语非洲国家包括本章开头提到的16个(几内亚未加入),加上马达加斯加。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比利时、联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和意大利六国。资料来源:La convention de Yaoundé (20 juillet 1963), Journal officiel des Communautés européennes (JOCE). 11/06/1964, n° 93.
[2] 第二个洛美协定(57国)增加到55亿,第三个(66国)是85亿,第四个(70国)为期10年,援助与投资金额是120亿欧洲货币单位(ECU)。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是在1999年欧元导入之前欧洲共同体的通用货币,1ECU相当于1欧元。
[3] Accord de Cotonou,08/03/2011, 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development/ african caribbean pacific_states/r12101_fr.htm
[4]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占国际货物贸易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5.9%减至1985年的4.2%,再减至1996年的2.3%。Mike Moore,Africa and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23 september 1999,at the Conference of African Trade Ministers, Algiers. 全文链接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mm_e/spmm07_e.htm。
[5] The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III, p.332.
[6] Afrique: Histoire, économie, politique (1998—2001)IX, Les conditions économique, http://afriquepluriel.ruwenzori.net/mali9.htm
[7] The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III, Op.cit., p.359.
[8] K. Nkrumah (1962), Towards Colonial Freedom (London: Heinemann, 1st edition 1945),引自The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III. Op.cit., p.364.
[9] 艾周昌主编:《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10] 潘华琼:“刚果(金)上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变迁的历史启示”,《北大史学》第13期,第416—442页。
[11] 艾周昌主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研究》,第202—219页。
[12] Guy-Antoine Lafleur et Ange G. Guihede,Dépendance et diversification commerciale: Le cas de la Côte d'Ivoir, 1965—1980,Études internationales, vol. 14, n° 4, 1983, pp.745-779:751, http://id.erudit.org/iderudit/701580ar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eizhou/202212180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