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来看,非洲法语国家原生的城市起源与世界其他城市有相似之处,譬如杰内-杰诺城,是与当地农牧渔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第一产业的剩余为城市人口及其生活提供了基础。伊斯兰教传入后没有破坏正在形成的城市,反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宗教文化内容,从而使西苏丹地区逐渐由原来意义上的黑人区转变成了伊斯兰区,出现了集黑人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身的古都加奥(Gao)和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位于今天尼日尔河的北岸,是马里廷巴克图地区的中心。因为紧靠尼日尔河,雨季有便利的水路可以通过内河三角洲到达杰内、莫普提等地。早在11—12世纪,廷巴克图逐渐成为穿越撒哈拉商旅的货栈,来自撒哈拉的图阿雷格游牧民族在此扎营和会聚,逐渐发展成商业中心。14世纪属于马里帝国(1235—1660)[1],15—16世纪又属于桑海帝国(1464—1680,1433年占领该城,但首都是加奥)。在廷巴克图城,北方来的商人可以用盐和布匹等交换当地或南方来的奴隶和黄金等,所以,廷巴克图是马里和桑海帝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马里帝国的国王康康·穆萨(Kankan Moussa,1280—1337),即众所周知的曼萨·穆萨(Mansa Moussa,Mansa是“众王之王”之意)在位(1312—1337)时,将廷巴克图建成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建立大清真寺(Jingareyber),请伊斯兰学者来讲解《古兰经》,推崇伊斯兰文化。桑海帝国继续保持其文化中心的地位,直至1591年被摩洛哥军队攻占。之后,摩洛哥将总督府设在该城,使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摩洛哥色彩。
这是一座典型的非洲中世纪城市,是与阿拉伯文化碰撞之后产生的,始终没有发展成现代工业化的城市。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68)和雷恩·阿弗利加努(Leo Africanus)先后于1353年和1510—1514年到过廷巴克图,北非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尔敦(Ibn Khaldun,1332—1406)也留下关于该城的著述。[2]
到了近代,随着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开启,从西非沿岸的塞内冈比河口直至今天安哥拉的罗安达,奴隶贩子源源不断地从非洲内陆向这些口岸输送人口,其结果是一方面使非洲人口出现了重组,另一方面是为美洲新大陆提供了劳动力。后者也影响到了美洲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非洲人口的重组由三个因素促成:一是输出奴隶大多为青壮年男丁,造成某些地区男女比例失衡;二是因缺少劳动力直接影响到非洲大陆城市化的进程;三是奴隶贸易港口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内陆人口逐渐向沿海地区的移动和集中。人口和经济从内陆向沿海地区的转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而不是非洲法语国家发展的特例。达喀尔在结束奴隶贸易之后,成了殖民政府机构所在地、亚洲中产阶级商人(主要是黎巴嫩人)的生活区和非洲劳动者的居住区。非洲城市的社会重组由此在空间上得到了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非洲建立殖民统治之后,通过把非洲人的土地据为己有、开采矿产和强迫非洲人劳动等方法来达到用殖民地的财富维持殖民统治并获取更大的利益来反哺宗主国的目的。为了获得开发矿产、修筑铁路和公路以及在经济种植园干活的劳动力,他们采用强迫劳动、强迫种植、缴纳货币税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将非洲人从农村赶到了城市。比属刚果的伊利沙伯维尔(今天的卢本巴希)就是典型的一例。在这一新诞生的、以矿业生产为中心的城市,逐渐发展起农业、运输业、医院等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业。城市从一开始就被分割成了厂房、白人生活区和黑人生活区,中断了非洲本土的城市化道路。
非洲国家独立后,延续了殖民主义留下的遗产,包括留下的城市空间及其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观念,即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联系。要争取民族经济独立,就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由此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以阿比让为例。阿比让是科特迪瓦原来的首都,有2 119平方公里,城市面积422平方公里,有380万人(2007年底),是世界上第四大法语城市,仅次于法国的巴黎、民主刚果的金沙萨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西非,她是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她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与工业化相伴,成为吸引西非法语国家移民劳动力的中心,如同拉各斯吸引西非英语区的移民劳动力。
阿比让是法国殖民政府在1931年建立的埠头上发展起来的,原本只是用来装卸货物的码头,1951年佛利迪运河(Vridi Canal)建成后成为重要的现代海港。港口最需要搬运工。[3]因此,当时已经有很多外来的移民劳工。据统计,1955年在该城居住的科特迪瓦人占49%,而其他地区的非洲人占44.2%。独立后,阿比让成为科特迪瓦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移民逐渐增多,1975年占居民总数的58.9%,1988年占61.5%。与此相应,来自其他非洲国家的人数比重略有减少,分别占37.5% 和36.5%。[4]
根据殖民地规划,阿比让的科克迪区(Cocody District)原是辽阔的土著居民区,却发展成了包括总统府、法国使馆、象牙饭店和非洲最大的美国使馆(建于2006年)在内的富裕阶层的生活区。在乌弗埃-博瓦尼总统的亲西方政策指导下,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阿比让享有“非洲的巴黎”之美誉,据说那里的非洲人都会说一口纯正的法国法语。
1983年博瓦尼总统将首都迁至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旨在把他出生的村庄变成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巴黎,但这个新都在交通和经济上的重要性还是不及阿比让,后者仍是许多政府机构和使馆的所在地。
博瓦尼总统去世后,公务员的待遇总体下降,政治出现内讧,高官腐败。1999年北部爆发内战后,阿比让进一步遭受政治混乱和经济风险之苦。阿比让的移民劳工区不断增大,工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2004年1月在这里发生了抗法、反白人的斗争。虽然独立后发展了工业和现代化,但自1980年以来,阿比让的基础设施总体在下滑、城市污染在不断增加。
[1] 马里帝国的首都是尼亚尼(Niani),意为“国王的住所”,位于今天的几内亚境内,在尼日尔河左岸的支流桑卡拉尼河上(Sankarani)。
[2] Anne Mayor,Traditions céramiques dans la boucle du Niger. Frankfurt: Africa Magna Verlag, 2011, p.99.
[3] 1978年,马里电影人Souleymane Cissé 导演的Baara(意为“工作”)讲的就是搬运工的故事,获得1979年泛非电影节奖。
[4] Dominique Couret, “Territoires urbains et espace public à Abidjan”, dans Le modéle ivoirien en questions, sous la direction de Bernard Contamin et Harris Memek-Fotê. Paris: Karthala-Orstom, 1997, pp.429-458:43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eizhou/202212180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0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