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法国

什么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影响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9日 阅读:195 评论:0

最强陆军的溃败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突袭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波兰和捷克一样,也是法国的盟友,两国在1921年就签订有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一旦波兰遭受德国入侵,法国空军当立即出动给予支援,陆军也应当在15天之内从西线对德军发起攻击。在德国吞并捷克后不久,英国也与波兰签订了盟约,波兰由此成为法英的共同盟国。可当德军发动入侵以后,两国不仅没有履约支援,反而希望通过重演“慕尼黑阴谋”来满足希特勒的贪欲。9月2日,曾在慕尼黑“大显身手”的法国总理达拉第再次向希特勒提议进行谈判,以期“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遭到希特勒的断然拒绝后,法国无奈之下只得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

卷入战争以后,法国上下士气消沉、斗志全无,丝毫看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那种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人们对新的世界大战既厌恶又恐惧,迫切希望以新的妥协来迅速结束战争。这种厌战、畏战的情绪也影响到了军队。战争爆发初期,德军主力集中在东线进攻波兰,西线防御力量薄弱,而法军在此则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独力突入德国本土并制止其侵略行径。可直到此时达拉第政府仍对英国的政策亦步亦趋,固执地希望通过出卖波兰来换取和平。法军只在法德边境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军事行动后便宣布“盟国无法阻止德国对波兰的侵略”,从此止步不前。

从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英联军发起攻势,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西线无战事”,这种奇怪的局面被称为“静坐战争”“奇怪的战争”。在此期间,法英两国不但不采取行动支援盟友波兰,遏制德国的侵略野心,反而在1939年年末苏芬战争爆发后异想天开地准备进攻苏联。两国军方在对德战略上消极乏力,在干涉苏联时却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制订出包括派遣志愿军团、出动空军轰炸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油田等一系列详细的计划。这些毫无可行性的计划最后当然都没有落实,但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法、英置眼前的现实威胁于不顾,反而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无疑误导两国的国防政策的制订。

与法英在对德战略上的麻木、愚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希特勒早在入侵波兰后不久就提出要“迫降英国、击溃法国”,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订出进攻法、比等国的“黄色计划”。德军计划只以少量兵力牵制驻守在法德边境的法英联军主力,以机械化重兵集团翻越防守薄弱的阿登山区,从背后对联军进行包抄。“黄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翻版,但比其更为严谨、科学。在进攻波兰的过程中,德军充分意识到集中坦克、飞机等技术装备,出其不意进行“闪电战”的威力,因此也将其写入了“黄色计划”之中,准备一举击溃法英联军。

马其诺防线遗址

而此时的法英联军正躲在马其诺防线的战壕和堡垒里,靠足球、电影等娱乐打发着时光。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防备德国的入侵,法军高层就计划在法德边境构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工程由时任国防部部长马其诺发起,从1928年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后才最终完工,前后共耗资50亿法郎,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马其诺防线也强大得令人望而生畏:除了配备有坚固的堡垒和大口径火炮以外,在防线的地下还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在主干线上配有轨道车,一旦战争爆发各个火力点之间可以迅速机动支援。法军对倾举国之力打造的铜墙铁壁寄予厚望,将主力部署于此,希望以坚固的工事挡住德军的第一波进攻,而后伺机反击。

但马其诺防线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并不足够长。工程开始后不久,法国便经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上的窘境使得法国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钱将这样高成本的防御体系覆盖到法国的整个东部边境。特别是在法比边境的阿登山区,比利时强烈反对法国在此修建防线,加之该地区地形崎岖,不适合大兵团行军、作战,因此遭到了忽视。而后来德军恰恰是从这里突入了法国本土。

战争开始前的法军高层不但在战略上保守、过时,仍秉持消极防御的军事理论,对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熟视无睹,而且对于来自各方的战争警报也反应迟钝。早在1940年1月,法国就从迫降在比利时的一个德军少校身上得到了“黄色计划”的残片;3月,法国情报部门向军方发出德军可能经阿登山区进攻的警告;5月9日,法国驻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武官更是明确电告国内“进攻将于次日拂晓开始!”对于接踵而来的宝贵情报,法国政府不仅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反而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白白错过了备战的最后时机。

5月10日凌晨,准备就绪的德军对法比等国发起突然进攻,“西线无战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德军按照“黄色计划”的指导,绕过马其诺防线通过阿登山区攻入法国本土,从背后向驻守防线的法英联军发起猛攻。总的来说,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法军仍拥有不逊于德军的实力,加上英军则在人数上还略胜于德军,若积极组织防御胜负仍未可知,但面对从天而降的德军,法军高层很快乱了阵脚,深受“绥靖主义”思想影响的法军将领们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这么快到来,更没有想到德军会如此神速地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直捣法国腹地。由于没有有效的统一指挥,法军很快由撤退演变成了溃败。散兵游勇和逃难的民众一起,将恐慌和谣言散播到法国各地,一时间人心惶惶,正是这种迅速蔓延的“恐德”情绪,为投降主义的兴起和停战协定的签订埋下了伏笔。

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下,近40万法英联军被围困在法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随时有被德军全歼的危险,而渡海逃往英国则成了这支军队唯一的出路。5月下旬,希特勒突然命令与敦刻尔克近在咫尺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此种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希特勒为日后与英国媾和而送上“人情”,有人说是敦刻尔克地区沼泽密布不利于装甲部队通过,也有人说是空军元帅戈林为了争功,希望由空军完成歼灭联军的任务。

但无论如何,德军进攻的停止为联军的撤退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从5月26日开始,法英两国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全力从敦刻尔克抢运人员。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广播向英国人民发出“接孩子们回家”的号召,除两国海军以外,大批民船甚至私人游艇都投入到撤退计划之中。德军出动大批战斗机,在敦刻尔克和英吉利海峡上空狂轰滥炸。撤退一直持续到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才告结束,在短短10天时间内,法英两国在德军的炮火和轰炸下共撤出34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用船只运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虽不光彩,但仍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运力有限,联军将大批坦克、火炮、汽车等重武器及不计其数的军用物资留在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造成自己重大损失的同时却补充了德军的力量。但比起武器弹药,毕竟从敦刻尔克撤出的几十万条生命更为珍贵,这些对德军满怀仇恨的联军战士日后将会成为反攻欧陆的中坚力量。

在敦刻尔克登船撤退的英法军队

“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法国的抵抗基本瓦解。比起抵抗德军,此时的法国政府更关心如何尽快与德国议和,以腾出精力来巩固因战争而受到冲击的统治秩序。6月间,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危局,时任法军总司令魏刚不但不想办法组织反击,反而对下属表示“要是我有把握德国人能给我留下足够的部队来维持秩序就好啦!”作为军人,如此言行着实令人齿寒。

政府高层的投降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也不可避免地波及了整个法国社会。6月10日,墨索里尼见大局已定,便趁火打劫对法英两国宣战。为此法国政府内部的主战派曾提议派空军对意大利本土进行轰炸。但此时法国民众已被战争吓破了胆,而且对一溃千里的法军能否抵御意军的报复心存疑虑,竟自发地组织起来阻挠空军的行动。他们用各种杂物堵塞机场跑道,以阻止空军轰炸机起飞。这种干扰本国军队反击敌国的“奇观”亘古罕见,法国社会的慌乱、恐惧由此可见一斑。

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影响下,投降派领袖曾指挥过“一战”的法国元帅贝当取代了主战派的雷诺,在6月16日接任总理一职。贝当上台后立即向全国宣布“必须立即停止战斗”,并很快把投降事宜提上了日程。21日,法德两国代表在贡比涅签署了停战协定。为了羞辱法国并报一战战败之仇,希特勒特意将签字地点选在了1918年签署“一战”停战协定的福煦元帅坐车车厢内。就这样,在战争爆发前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开战后仅仅一个多月就土崩瓦解了。

法国的投降是“绥靖主义”政策的延续。截至停战协定签署,法国军队阵亡不过10万,而投降却高达150多万,可见大部分部队都是未经抵抗便放下了武器。此外,法国的海军并未遭到致命打击,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更是毫发无伤。法国政府完全可以撤退到北非,凭借地中海天险和舰队与德国周旋,坚持抗战。但把持政府的投降派从一开始就缺乏抵抗德国的血性和决心,拱手将强大的法国送与敌人蹂躏。占领了法国的德军从此可以充分利用法国丰富的工农业资源,大大地加速了其侵略扩张的进程。

停战协定规定将法国划分为“占领区”和“自由区”两部分,前者占法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包括人口稠密以及工业发达的东、北部地区,由德国占领当局直接统治。考虑到法国人民强烈的反德情绪,希特勒认为全面占领法国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将南部地区交给以贝当为首的傀儡政府统治。因此,在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以后,贝当将政府迁到了法国南部的小城维希,在此建立名为“法兰西国家”的法西斯政权,宣告了存在70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灭亡。贝当本人就任“法兰西国家”的元首,对内效仿希特勒进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则推行“法德合作”,心甘情愿地为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提供资金、原料和劳动力。在维希政权的统治下,即使在所谓“自由区”的法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即使对这样一个奴颜婢膝的政权,希特勒也并未真正放心,他时刻准备着彻底吞并法国的全部领土。外有强敌、内有国贼,曾经辉煌灿烂的法兰西文明此刻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法英两国终于自食“绥靖主义”的恶果,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既无招架之心也无还手之力。英国有海峡天险,暂时得以偏安,而曾经为“绥靖”希特勒而一再出卖自己盟友的法国此时已是山河破碎、家国沦丧。“欧洲最强的陆军”溃败了,法兰西前途未卜。在生死存亡之际,一位流亡的法国将军即将走上历史的舞台,领导这个破碎的国家走向自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aguo/2022102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