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法国

法国宗教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893 评论:0

同是基督徒,相煎何太急?

公元15世纪末以来,法国的统一大业最终完成,王权日益强化,法国的经济因此得以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发展,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在各地涌现,资产阶级开始出现并很快壮大为一支能够与贵族阶级相抗衡的社会力量。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黄金白银从新世界源源不断地涌入,更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涨。

国家实力的增强使得法王的野心不断膨胀,为夺取更多的领土,路易十一以后的几代法王以实现继承权为由,对意大利地区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征讨。意大利战争几经反复,纵然法国实力强大,但最终仍在雄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与教皇的联手打击下败北,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后空手而归。可意大利战争带给法国的也并非全都是消极的影响,当时正在意大利蓬勃发展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法国,有力推动了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始于公元14世纪的意大利,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的意大利城邦中,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觉醒,要求摆脱宗教束缚,追求现世幸福,他们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与掌握精神权威的教会势力做斗争,涌现出了一批文学、艺术领域的巨匠。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逊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意大利战争改变了这种局面。远征的法军看到了意大利恢宏的建筑,看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局面,感触到了强调人性的自由精神。战争结束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就这样与撤退的法军一道翻越阿尔卑斯山,开始影响法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当时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喜好文化,大力扶持文学艺术的发展,被后人尊为“法国文艺之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公元1539年发布了著名的《维雷—科特莱敕令》,正式将法语指定为法国的官方语言,为法国文艺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国王的鼓励和支持下,法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发展迅猛,在这一时期先后涌现了拉伯雷、蒙田等一批文艺大师。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本国的宗教改革事业密切相关。许多人都知道在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正式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但早在这以前,宗教改革的思想就已在法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当时法国著名学者勒费弗尔在公元1512年的时候就开始宣传“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等新教观点,对天主教会进行了有力地抨击,他还将《圣经》译成法文,使普通人也可以阅读。后来他出任莫城的代理主教,组织了旨在传播新教思想的“莫城小组”,其门徒布里索更进一步,称教皇为“反基督者”,积极推动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对于日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法王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立场。改革初期,法王正在与教皇进行斗争,国内改革者建立“民族教会”的呼声正符合其意图,因此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公元1533年,弗朗索瓦一世与教皇握手言和,对国内宗教改革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次年发生的“告示事件”成为这一转向的标志。当时一批不明圣意的新教徒将宣传宗教改革的告示贴到了国王的寝宫门上,弗朗索瓦一世龙颜大怒,当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逮捕,将一批又一批的新教徒送上了火刑柱。在愈演愈烈的镇压浪潮中,法国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从此法国的新教徒也有了“路德式”的领袖。

加尔文早年曾在神学院就读,后因宣传路德的新教观点被教会斥为异端,被迫流亡瑞士。公元1536年,加尔文在瑞士巴塞尔写下《基督教原理》一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宗教观点,此书被认为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后来加尔文应邀前往日内瓦,并最终将那里打造成了进行宗教改革的大本营。加尔文宗教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预定论”,他认为上帝早已预先确定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些人将会得救,而有些人则要毁灭,人们无法知晓上帝的决定,而只能通过自己在现世的成就来衡量:成功者贵为上帝的“选民”,而失败者则沦为“弃民”。加尔文以宗教学说来鼓励人们努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幸福,迎合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需求。法国的新教徒最初多为路德派,但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路德思想中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部分日益引发人们的不满,而加尔文则主张教会组织独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新教徒改宗,他们被称为雨格诺派。

法国雨格诺派的社会基础是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产阶级和部分企图对抗王权的贵族,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法国官方在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后基本延续了其镇压政策,之后历任法王都竭力打击雨格诺派的发展。公元1547年,法王亨利二世在巴黎设立了专门的宗教法庭用来迫害雨格诺教徒,此法庭因大肆施行火刑而被人们称为“火焰法庭”。残酷的镇压也并未阻止雨格诺派的发展,公元1559年在加尔文的组织下,法国的雨格诺派召开了“法国新教牧师大会”,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

法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国家分裂、同室操戈的现象,而公元16世纪的宗教战争可以说是开“两个法兰西”之先河。到公元16世纪中叶,法国已经以宗教信仰为标准分成了两个阵营:以吉斯公爵亨利、洛林枢机主教查理为首的天主教阵营;以纳瓦尔国王安托万——后来的亨利四世的父亲、孔代亲王路易和海军上将克里尼为首的新教阵营。双方在信仰差异和争权夺利双重目标的驱使下斗争不断,势同水火。

公元1562年3月,吉斯公爵率人突袭当时在瓦西镇一个谷仓内举行宗教仪式的雨格诺教徒,当场打死25人,打伤百余人。此后法国各地天主教徒纷纷起来效仿,屠戮所在地的雨格诺派。雨格诺派奋起反击,绵延30余年的宗教战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被称为雨格诺战争,而天主教阵营一手策划的“瓦西镇惨案”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双方打打停停,互有伤亡。由于外国势力的参与——天主教阵营得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教皇的支持,新教阵营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这场战争变得极为复杂,而双方的矛盾也在冲突中变得愈加难以调和。随着战争的进行,安托万国王、吉斯公爵、孔代亲王等一批领袖或战死或被俘,战争逐渐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法国王太后卡特琳许诺将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嫁给新教阵营的首领——安托万之子纳瓦尔的亨利,希望以此来弥合双方之间存在的裂痕。

公元1572年,亨利与玛格丽特的婚礼在首都巴黎举行,大批雨格诺教徒赶来庆贺。就在他们欢欣鼓舞,以为和平即将降临的时候,不满这桩婚事的天主教徒派人刺杀雨格诺派首领克里尼,幸运的是刺客身手平庸,克里尼重伤未死。此事已经传出,身在巴黎的雨格诺教徒一片哗然,他们要求严惩凶手,同时也开始怀疑王太后的诚意。面对群情激奋的雨格诺教徒,卡特琳十分恐惧,她担心他们在首都作乱,威胁王室的安全,于是逼迫当时的法王查理九世采取“非常措施”。

当年8月23日夜间,巴黎的天主教徒在王室的授意下对雨格诺教徒展开了血腥的屠杀,许多人还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之鬼。之前大难不死的克里尼也未逃过此劫,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死在家中,随后暴尸街头。屠杀进行了整整一夜,首都街头血流成河,2000多名雨格诺教徒在屠杀中殒命,刚做了新郎官的亨利得到玛格丽特公主的保护,同时宣布放弃新教信仰才保住了性命。23日正好是法国的“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场惨剧也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圣巴托罗缪之夜

在雨格诺派复仇的声浪中,双方战端又起,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年。公元1576年,新即位不久的法王亨利三世对战争感到厌倦,于是和纳瓦尔的亨利签署了对雨格诺派极为有利的《博利厄敕令》,希望结束战争。敕令谴责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在举行宗教仪式方面给予了雨格诺派极大的宽容。

这一敕令引发了以吉斯公爵亨利为首的狂热天主教徒的不满。公元1588年,吉斯公爵亨利率军进入巴黎,受到了如国王一般的欢迎。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巴黎市民在王宫附近筑起大量街垒,迫使亨利三世逃离了首都,这场新、旧教之间的冲突由此演化成了更为复杂的“三亨利之战”。逃出巴黎后不久,恼羞成怒的亨利三世派人将吉斯公爵亨利刺杀,而自己也在不久后被极端的天主教分子刺死。亨利三世死后瓦罗亚王朝绝嗣,按照血缘关系,最有资格继承法国王位的竟是纳瓦尔的亨利。公元1589年,亨利即位为亨利四世,开创了声名赫赫的法国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法国只有5座城市承认他的权威,虽然在英国盟军的帮助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面对占法国人口90%的天主教徒,单纯的军事优势显然无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此时已经恢复新教信仰的亨利四世开始考虑再度改宗。公元1593年,面对久攻不下的首都,亨利四世对部下说“巴黎值得一场弥撒”。是年七月,亨利四世正式宣布改宗天主教,并于次年顺利进入首都,成为法兰西名副其实的统治者,也为惨烈的雨格诺战争画上了句号。

波旁王朝纹章

即位之初,亨利四世深知天下初定,要想安抚人心就必须要在宗教问题上给两大阵营一个交代。公元1598年,亨利四世以极大的智慧和魄力颁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第一次承认了新教的合法地位,在担任公职方面也给予了雨格诺教徒以完全平等的权利,还允许他们维持设防堡垒和军队以维护自身利益。《南特敕令》在法国乃至欧洲的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法国新、旧教之间的裂痕,其中蕴含的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原则也为当时遍及欧洲的宗教冲突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随着国内形势的稳定,亨利四世开始集中精力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不同于百年战争只集中在几个省,雨格诺战争的战场遍布法国各地,因此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战争创伤。亨利四世曾悲伤地说道:“交到我手中的法兰西已近乎毁灭,对于法国人而言,法兰西已不复存在。”但这位被称为“亨利大王”的贤明君主有着自己的抱负和雄心,他不仅要征服法兰西,更要复兴法兰西。他鼓励发展农业,提出要使“每个农民锅里都有一只鸡”,这一朴实的承诺为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他还注意发展工商业,大力恢复在战争中受损严重的城市经济。在亨利四世的统治下,法国很快恢复了元气并迅速成长为欧洲的经济强国。

国力的恢复给亨利四世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带来了更多的自信,他继续同法国的宿敌哈布斯堡王朝斗争,维护法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发言权。雨格诺战争期间,法国对外的殖民扩张一度中断,亨利四世重启征程,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来负责亚洲地区的殖民和商贸事务,还派人远赴北美探险,兴建了著名的魁北克城。

公元1610年,亨利四世在一次征战中被狂热的天主教分子刺杀,一代枭雄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王的权力和威望不断增长,对国家事务的掌控能力也日益增强。波旁王朝将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可亨利四世的遇刺又为新王朝的发展带来了些许不确定的因素。彼时的法兰西百废待兴、强敌环伺,要建立王权至上的专制制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许法兰西还需要后继的贤臣、明主。

标签: 法国宗教战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aguo/2022101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