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法国

为什么法国和德国是历史上的宿敌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191 评论:0

走向大战

1871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指神圣罗马帝国——作者)。普鲁士国王竟然跑到法国的土地上、在法国的王宫中加冕,这对法国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法德两国间的仇恨就此种下。

温和派和激进派的一大分歧就体现在双方不同的对外政策上:前者侧重殖民扩张,后者则主张对德复仇。在温和派执政期间,法国政府极力平息、淡化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将目光投向海外,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效果,为日后激进派鼓吹的对德战争奠定了基础。

普法战争结束以后,为防止法国报复,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国际上采取了孤立法国的策略,拉拢奥意等国组成了军事同盟。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温和派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尤其注意与德国渐生嫌隙的俄国接近。法国利用此时俄国财政上的困难,通过向其提供借款来加深其对法国的依赖。法国政府还逮捕了一批流亡在法国的俄国革命者,以此来向俄国示好。1891年7月,法国舰队访问俄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马赛曲》中登上法国军舰,向三色旗脱帽致敬。而在此之前,作为法国大革命象征的《马赛曲》和三色旗在俄国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这一看似平常的礼节性举动实则标志着法俄两国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一年后两国又进一步签订了实质性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法国在受到德意,俄国在受到德奥进攻时,另一方当以全部力量进行支援。法俄的结盟迈出了欧洲两个军事集团对峙的关键性一步。

作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温和派执政期间的对外政策更多的是向旨在开拓海外市场、获取原材料的殖民扩张事业倾斜。这一时期的法国殖民军在北非的突尼斯、亚洲的中南半岛以及整个西非地区全面出击,攫取了难以计数的利益。在法国国内,社会上有“殖民学校”、议会中有“殖民党团”、政府中有殖民事务部,殖民事业得到了法国上下的普遍重视和广泛支持。截至19世纪末温和派下台前夕,法国已在非洲建立了10倍于本土面积的法属西非殖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帝国。运送法国商品的船只络绎不绝地前往殖民地,殖民地的廉价原材料和税款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在殖民事业中获得的巨额财富为法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和对德战备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激进派上台以后,为实现其对德复仇的终极目标,在外交上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力图建立起真正能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抗衡的军事集团。为拉拢英国,法国不惜在非洲的殖民势力范围划分上对其做出重大让步,并且利用英德两国在殖民地和海外贸易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不断挑拨离间。在法国的不断努力下,法英两国元首在1903年实现了互访,并在次年建立起同盟关系。

宣传英、俄、法三国协约的海报

法英两国间的同盟关系很快就经受了考验。在1904年签订盟约时,法国便以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为条件,获得了后者对其在摩洛哥权益的认可。1905年初,法国迫使摩洛哥承认了其对摩洛哥的“保护权”,这引发了德国的强烈不满。3月,德皇威廉二世到访摩洛哥,发表了挑衅性的演说,表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并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在次年召开的会议上,英、俄、美等列强一边倒地支持法国,德国拆散法英同盟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因为法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因此也对德国做出了一些让步,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此后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两国尽释前嫌,并在1907年正式签订盟约。由法、英、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法德两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冲突并未因“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结束而得到解决,“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很快爆发。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发生起义,法国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进行占领。德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派出军舰驶抵摩洛哥沿海,法德战争一触即发。此时英国再次坚定地站在了法国一边,英王向德皇发出照会,称为支持法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被迫回到谈判桌前,以获取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做补偿为条件,承认了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

两次“摩洛哥危机”的成功解决和英国的鼎力支持鼓舞了法国国内的复仇情绪。在民族沙文主义分子的欢呼中,主战派领袖普恩加莱于1912年上台担任总理职务。普恩加莱任职后,推行强硬的对德政策,而且疯狂扩军备战。他将兵役年限从2年改为3年,并扩大了服兵役的年龄范围,因此得到了“战争—普恩加莱”的绰号。主战派号召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以“圣女贞德精神”蛊惑民众,法国已被复仇的狂热冲昏了头脑。

此时的欧洲也已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英、俄、德、奥等国都在进行战争准备。两大军事集团间不计后果的军备竞赛明确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大战不可避免,它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

1914年是注定将被人类历史所铭记的一年,这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就是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刺杀大公夫妇的凶手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发出了十分苛刻的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最后通牒未能得到满意答复为由,在德国的支持下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后,以“全世界斯拉夫兄弟保护者”自居的俄国(塞尔维亚为斯拉夫国家——作者)在法国的支持下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准备出兵对奥作战。31日,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德俄之间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则以“将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作为回应。8月1日,法国“根据自己的利益”宣布了战争总动员。

为使德国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罪责,时任法军总司令的霞飞命令驻守在法、德边境的部队后撤10公里。迫不及待的德军果然上当,于8月3日正式对法宣战。不久后英国也加入进来,对德、奥等国宣战,萨拉热窝的子弹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于普法战争失败的炮火中,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因此,一雪前耻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打败德国,恢复法国在欧陆的霸权很早就成了法国的既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国在国际上合纵连横、组建军事集团;在国内韬光养晦、加强军事力量。一俟时机成熟,诞生在战火中的共和国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战火。就这样,法兰西以复仇者的姿态冲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faguo/2022101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