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俄罗斯

俄国现代化·农村政策调整与农业经济形势的好转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311 评论:0

1953年的苏联经济各个部门中,农业的形势最为严峻。斯大林去世不久,一份关于农村税收政策的报告就被送交当时苏联实际上的一号领导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这份报告分析了1949—1953年苏联农村的税收变化,指出,农业税的大幅增加从经济角度看,是没有理由的。根据苏共十九大已经提出的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的精神,从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在1953年8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马林科夫提出了对苏联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并对农业税进行改革的报告,马林科夫报告是苏联经济改革的第一份正式文献。马林科夫提出:改变经济建设的重点,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到面向人民的方向;调整重工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轻工业;发展公共事业,包括发展住房建设、贸易和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税,提高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并鼓励农民个人开垦更多的土地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农业税的新法律,这是苏联自1929年大转变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举措。

马林科夫的讲话立即在苏联社会特别是农民中得到广泛的呼应,在村庄里,人们贪婪地读着刊有马林科夫讲话的报纸。在一封寄往苏共中央的农村来信中,农民说:“这家伙,是咱们自己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苏联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马林科夫来了,咱们吃到煎饼了。”[1]马林科夫的讲话受到苏联社会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却成为他下台的原因。

马林科夫的讲话发表后,在苏共党内引起了激烈的反对意见。赫鲁晓夫对马林科夫的行为非常愤怒,他“既不会忘记也不能原谅马林科夫获得的‘荣耀’”[2]。1955年1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马林科夫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理由是马林科夫犯了政治上的重大错误,歪曲了列宁主义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

马林科夫虽然作为苏联事实上的第一领导人仅仅主政两年,但这两年开启了苏共十九大已经提出的经济改革,正如贝利亚开启了苏共十九大已经提出的政治改革一样。“马林科夫在提出农业新方针时,他绝对不是一个人在单独行动。这条新的路线得到主席团的支持,从1950年开始的农业困难是任何一个稍微了解农村情况的人都清楚的。”[3]

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在1953年9月开始:包括降低农民自留地、自留树和自留畜的各种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化肥和农机生产,提高拖拉机站工人的工资,提高对轻工业的投资比例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的积极作用几年以后就表现出来了,苏联农业生产情况因此得到好转。1953年,苏联的消费品生产增长率自1929年以来,第一次超过重工业的增长率。到1956年,苏联农村平均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从1953年的1016公斤提高到1611公斤。粮食总产量从1953年的8000万吨提高到1958年的1.38亿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提高了50%。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得苏联农民的生活水平自工业化以来第一次接近低水平的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

马林科夫改革涉及的是已经耕作的土地,要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发展农业的方案——开垦生荒地。这是一个大胆而缺乏深思熟虑的计划,虽然遭到莫洛托夫的反对,赫鲁晓夫仍然在1954年发起了开垦生荒地运动,他使用的方法是工业化时期的动员方法。赫鲁晓夫向苏联青年发出号召,号召他们去条件艰苦的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开垦荒地。当时的苏联青年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单纯、天真,仅在1954年一年就有30万青年人参加到垦荒大军中。“这是一种大规模的英雄主义事业,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号召人民作出牺牲的群众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出一种寻常的苏联风格。”[4]五年后,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前往一个垦荒者集中的农场,发现“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失掉信心,眼睛里充满沮丧表情,他们缺少生活必需品——样样都缺”,“把持那里大权的是工人供应处的头头——经常喝得烂醉,而且胡作非为”。[5]这样的情况即使不是普遍现象,也绝对不会是个别现象。它实际上反映出,制约苏联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农业生产体制问题,赫鲁晓夫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却是继续使用工业化时期的群众动员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效,从长远看却是不可持续的。赫鲁晓夫的第一个重大经济决策已经说明,他熟悉的是工业化时期依靠群众动员的领导方法,在他这一代干部把持各级领导权的情况下,要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是完全不可能的,何况计划经济的潜力还未耗尽,只要进行政策调整就能够取得新的经济增长。

开垦生荒地运动,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效,3000万公顷新开垦的耕地急剧地提高了苏联的粮食储备,从而使苏联避免了1956年恶劣气候导致的苏联传统产粮区粮食减产可能引起的饥荒。然而,10年后,被开垦的生荒地因为缺乏水源,气候恶劣,最终出现了大规模沙漠化。许多被开垦的土地不得不重新抛荒。但在生荒地刚被开垦时,带给苏联的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开垦生荒地与政策调整带来的苏联农业的变化,使苏联在1953—1956年期间,农产品生产每年增长25%,这无疑使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农业终于出现了奇迹,这进一步大大强化了苏联领导人的自信。在1957年1月,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了“赶上并超过美国”的目标。

[1] Edited by William Taubman,Nikita Khrushchev,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8.
[2] Edited by R.G.Suny,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275.
[3] Edited by William Taubman,Nikita Khrushchev,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8.
[4] P. Kenez, A History of Soviet Uni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178.
[5] 尤·阿克秀金:《赫鲁晓夫——同时代人的回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eluosi/202212179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