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尊重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782 评论:0

第三节

尊重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根本目的是把源于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又复归于大众,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成为人民的“精神武器”进而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脱离人民群众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大众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

一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思想作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党的群众观点,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他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加以提倡,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群众路线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斗争指出正确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活力,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党的远大目标和人民群众在各个时期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带领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斗争,是党的一贯要求和长期的基本实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二 依靠和尊重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号召全党提起警觉。他说:“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当群众还不觉悟的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观点,多次重申和强调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他还认真总结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群众路线落实思想路线

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在于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坚持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首先,邓小平引导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使广大群众从那些陈旧观念和僵化体制中解放出来,确立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他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现在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觉悟水平,对是非的识别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动脑筋,想问题,关心国家,关心党……我们有这样好的干部,这样好的党员,这样好的人民,他们的觉悟程度很高,对党的事业无限信任,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可靠的保障,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把尊重人民群众与尊重实践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是一致的。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化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之中。邓小平认为,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一切理论都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他指出:“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他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农村搞联产承包,这个事物发明权属于农民。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中央的功绩,这是他个人没有预料到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中央只不过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说:“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总是将人民群众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反复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个多月形势的发展,充分证明三中全会的方针是正确的,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拥护的”。邓小平说:“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样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这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验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路线正确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建设的前提。

最后,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党的正确领导就在于要把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合力,团结一致地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因此,邓小平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高度尊重,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充分吸纳,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决维护,对人民群众进步愿望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

2. 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因此,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早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人民群众迫切希望。顺应了人民的要求,也就把握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出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自己根本利益之所在,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实际地转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有机地统一起来。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劳动者物质利益的逐步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具体而深刻地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利益需要。这集中体现在他所规划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上,明确地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重要内容。即把“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概括为解决温饱问题;把第二步目标概括为达到小康水平,具体内容是“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把第三步目标概括为人民生活的较富裕。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第五,通过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在把这一标准运用于中国实际时把它与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就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发展生产力最终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来反映,因此,他提出衡量党的路线、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判断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归根到底要看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心不放心。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就把生产力的发展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把人民利益标准提高到生产力标准的高度,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又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人民性。把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人民群众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不仅使社会主义获得了持久的活力,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 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邓小平非常善于概括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并将之上升为理论,从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并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就是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

第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习科学,学习文化,努力发家致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以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目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第三,把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结合,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

第四,邓小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结合起来。他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朴素要求,逐步地把富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他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向前发展,也极大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具体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即在实现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状态更加积极、健康、向上。

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成为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江泽民根据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内容,提到执政兴国的高度。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既符合时代特点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并把它落实到执政兴国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上面,在各项具体工作环节上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8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