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大历史任务已胜利实现,并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的建立解决了中国在什么制度上建设现代化。而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最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一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1. 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根据毛泽东等同志的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随后,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这个规划,提出第一步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实现,并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1964年12月改为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之后,实现四个现代化就为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但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冒进,希望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快速实现现代化,结果由于脱离实际,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加上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迟迟不能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粉碎“四人帮”后,尽管我们党和国家分别在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建设四个现代化上坚持“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又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起了思想上的极大混乱。
2.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邓小平高度重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问题。1975年他主持国务院工作,就按照毛泽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重提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全党要讲这个大局,着力把全党的注意力引导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〇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二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同时,他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的谬论。他指出:“这是大错特错的。”“围绕着要不要四个现代化,我们曾经同‘四人帮’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他的思想不仅没有得到贯彻,而且还因此再次受到批判而离开领导工作岗位。1978年底,我们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重新探索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邓小平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他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同时,邓小平还认为,实现现代化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及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一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走自己的路”。他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因此,邓小平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思想。
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使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978年10月,邓小平在日本参观日产汽车公司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后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此次访日对邓小平震动很大,他曾在东京至京都的新干线列车上发表感想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第二,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在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之后,邓小平一方面仍坚持使用四个现代化,但另一方面又在思考我们提的四个现代化的国际比较问题了,并在国际比较中使四个现代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内涵。1978年10月,他指出:“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在此基础上,1979年3月,他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命题。他在会见中英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10月4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又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
第三,具体设计了现代化的目标。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1年4月,邓小平会见中日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又把小康同翻两番联系起来,说:“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把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翻两番、八百美元等这些概念综合起来,说明我们在20世纪末所要达到的目标。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全,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在邓小平看来,这个目标比较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实实在在又鼓舞人心。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不断研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关联的,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完成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赖以巩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他往往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使用,叫做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上就有一股否定社会主义,鼓吹“西化”,即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潮。邓小平当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而只讲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也就是说,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这既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同时也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对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证作用。他多次强调:“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从理论上揭示了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共荣的关系,有力地回击了现代化即“西化”、即资本主义的谬论,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捍卫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实践表明,即使世界上发生比苏联更为严峻的情况,中国也绝不会放弃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
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发展道路与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性质的科学界定。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能够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办大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合理地迈向现代化。他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不仅说明科技、教育在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设想在中国进行一场使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改革,使我国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干得更好。“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2.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内涵丰富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它在继承“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使其内涵大大拓展。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谈话中对如何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基本设想。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抓科技教育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这在中国共产党以往已经形成的现代化观念中,补充了教育、知识、人才三大重要因素,其意义在当时大大超过科技教育本身。同时,邓小平还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技术的进步,它指向社会的各个层面:“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从而突破了现代化就是狭隘的经济现代化的观念。虽然邓小平有时还沿用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但已经赋予了现代化所应包含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化”。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对现代化建设的论述,在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邓小平“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论述,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温饱达到小康是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国小康水平的实现,从地区和时间上,将是逐渐推进的。”在这里,对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了更全面的阐述:小康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个人消费水平,也包括社会福利水平。
3.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逐步确定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邓小平说:“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据邓小平“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和阶段性标志写入党的文献。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地、明确地确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里明确地把“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概括为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概括为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概括为人民生活的较富裕。第二步小康水平的具体内容是“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三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 展示了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由于我们自己的生产力水平起点低,加上人口多,这个基础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花钱买一个现代化。而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证明我们也不能祈求别人送给我们一个现代化。因此,我们只能在这个落后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艰苦创业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以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的光辉业绩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再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展示了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即把目标指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艰苦创业,把我国建立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经济生活的富裕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精神生活的文明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 明确了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现代化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现阶段,“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1984年5月29日,他对巴西总统菲格雷多说:“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八百美元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这是雄心壮志。它意味着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日子就会比较好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3. 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邓小平把实现“三步走”战略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统一起来。他设想的每一步既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也包括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水平。其中,第一步的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不仅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实惠,社会得到安定,而且也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起步;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实现小康,不仅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而且也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更大的变化,文化水平大大提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意味着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富强起来,更好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将充分发挥,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将大大增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8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16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