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学习特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97 评论:0

第二节

学习特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并外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邓小平结合自己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经验,并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诚恳地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谈到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时指出:“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言语不多,很有分量,本身就是邓小平的特点,但在这里同时也道出了他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

一 邓小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 学习马列的起点高

邓小平学习马列的起点是高的,也就是他所说的“精品”。这可以从他的“入门老师”——《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在马列著作中的重要地位看出来。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列宁称《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他指出:“马克思最初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已经影响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ABC》是俄共理论家尼·布哈林和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配合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纲宣传而于该年撰写的一本通俗性理论读物。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对马列主义在苏联和世界各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列宁曾给予该书很高的评价:“我们已经有了党纲,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布哈林同志在一篇幅不大但是极有价值的书中作了极好的解释。”该书也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系统且精通

邓小平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当时的旅欧共产主义组织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学习共产主义理论作为内部训练的基本任务和活动内容,明确规定:“内部训练问题——以共产主义研究会为最要之事。”主要内容有:“共产主义原理”,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共产主义方略”,如统一战线、劳动运动、政治斗争、军事行动、经济政策等;“共产主义的制度”,如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制度、现行法律、工厂设施、农村组织、教育制度等。旅欧共青团还自编了名为《共产主义教程》的学习教材,这个教程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分为若干专题,以通俗的语言加以阐述。在这些旅欧先进分子中间流传的还有国内出版的反映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进步书刊,如《孙中山遗嘱》、《新青年》、《向导》等。对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和进步书刊,邓小平都有涉猎。他后来回忆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在苏联学习期间。1922年夏,当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之后,深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够系统和精深。他期望着能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这种对学习的渴望从他到莫斯科后撰写的自传中可以看出来:“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发生错误,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1926年初,邓小平从法国来到他向往已久的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邓小平除学习俄语、经济学、历史等课程外,还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他说:“我更感觉到我对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邓小平在如何学习马列主义的问题上,一贯主张完整地、准确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就是说,学习经典作家的理论,不仅仅要对其几篇文章、几本小册子“精”,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精通他们的理论体系。他自己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当然,这是谦虚的说法。我们从匈牙利作者巴拉奇·代内什的《邓小平》一书中可以了解他在江西“流放”期间的读书情况:“在这些年代里,邓小平同他的妻子抓紧时间,除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外,还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这些书他们以前是无暇涉及的。”这说明邓小平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啃大本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而且要善于把握本质,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心思想,并把它用来与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他反对学马列只是背诵个别词句、几篇文章,反对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 学习马列主义做到学以致用

“管用”一是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二是有的放矢,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有效地指导自己“改变世界”的实践,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有力地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三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地用、教条主义地用,也不是实用主义地用,而是紧密结合发展着的实践来运用。

邓小平依据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和体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十分重视“精”和“用”的问题。第一,他以身作则,在马克思主义的“精”和“用”上下工夫。这突出体现在他自己的文章、讲话和报告中。翻开《邓小平文选》三卷,很难发现10000字以上的长篇文章,而3000字以内的讲话、谈话比比皆是。这些短小精悍的篇章彰显了邓小平倡导的学马列要精的精神实质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同时,他在“管用”上也突出出来,他提出的思想和观念不仅简洁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人们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概括;将选拔干部的标准确定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等,都是简洁清楚的表述,都贴近实际工作。这些精练而朴实的语言,将理论具体化,便于人们学习与掌握,也最易深入人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力。第二,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他说:“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他说:“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对于广大群众,不能要求他们读大部头的东西。“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但是,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仍然应该读“大本子”。只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的专业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彻,并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时代的语言表达出来,群众才能看得懂,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针对社会上所产生的建设时期最需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是不能离开现实谈政治。”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工作者如果不想让社会主义由科学退回到空想的话,就绝不会让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而必须适应已经发展了的时代的要求,适应科学技术和新的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真正高举。”

二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

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易事。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他针对当时出现的与大众化的要求相违背的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等学风或现象,把马克思主义神秘化和形式主义泛滥的倾向,以及一些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畏难情绪,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就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大众化的特点。

1. 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性在于它的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与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精神诉求。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同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严谨、彻底的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彻底的程度决定了理论说服人的力度,理论说服人的力度决定了理论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一定的利益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就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争取解放的斗争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反复向人们强调,他们的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产生便服务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160多年来,从来都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对实践始终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它的正确运用是引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式的概念演绎,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存在于实践之中。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又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要求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证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源泉。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它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意义,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一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因为科学理论的价值,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能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指南,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大众化。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列宁认为,要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马克思主义刚传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将它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既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又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从而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也在宣传普及的过程中更好地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步展现了这一科学理论的魅力。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在于它的人民性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系统地、始终如一地、真心实意地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当然,这种人民性首先表现为阶级性,即它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理论武器,它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人民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于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和接受,并成为他们观察、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他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及各种矛盾的重要参考,成为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道德的理论基础,成为他们从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此外,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对于解决新问题,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毫无疑问,这些内容都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在于它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供不断重复、背诵的教义,从它诞生起,就从没有停止过发展的步伐,它始终紧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实践,紧随人民群众的生气勃勃的实践活动,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更改已有的论断和结论,从而使自身永远保持着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现实色彩和永不消退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在生动的现实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具有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邓小平才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很朴实的道理。

4. 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性在于它的通俗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朴实性,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不仅工人能听懂看懂,农民也能听懂看懂。首先是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如“发展就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理解、接受并能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运用。其次是风格朴实。《邓小平文选》第1~3卷,尤其是第3卷,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翻开第3卷,其著述大多是采取谈话、讲话的形式,短小精悍,没有长篇大论,接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再次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道出了其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所以,邓小平理论不是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生活中的、接近人民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讲,就是:“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就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中国化,而且还要大众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8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