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时,既从经济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又从政治上揭示了它的本质属性。他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接受和理解的程度,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从经济民主、民主作风到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逐步回答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这样就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结合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一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这是对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所作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对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生活不正常,官僚主义盛行现象的批判。“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1. 让人民群众讲话
邓小平针对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的徘徊局面,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民主太少。致使“现在敢出来说话的,还是少数先进分子。”邓小平指出:“许多人还不是那么敢讲话。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为了创造民主的条件,让人们敢于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邓小平提出:“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他强调:“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要让人民群众讲话。
让人民群众讲话,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我们党走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邓小平认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就是鸦雀无声。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对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进行分析。“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
2. 发扬经济民主
发扬经济民主,是为了调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邓小平说:“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份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要保障工人和农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工人农民是社会的主人,保障工人和农民应有的选举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执行的原则。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在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思维中,蕴藏着丰富的发展生产的好办法,保障工人和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调动起工人和农民个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都对生产负责、想办法,必定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被提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主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没有民主也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政治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把“争得民主”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第一步任务加以强调。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与民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他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国家形态的一种。”“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他进一步强调:“彻底的民主变成了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求实行社会主义。”而这种社会主义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政治上,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障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整个国家是这样,各级党的组织也是这样。”由此可以看出,从理论上对民主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2.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一个科学总结,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重大命题。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形态,要想真正地建设起来,充分体现其优越性,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也就是说,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政治建设受到忽视,造成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日益严重,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使社会主义民主受到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严重危及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这段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现代化不限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方面,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必须健全党的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使党的和政府的下级组织,有充分的便利和保证,可以及时地无所顾忌地批评上级机关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使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特别是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开展批评和争论的讲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加强民主建设,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伟大目标。
1. 阐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邓小平全面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政策,就国内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如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发挥,就难以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发扬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
2. 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邓小平认为,在民主建设上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
(1)强调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经验、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就明确了我们民主建设的目标。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对于西方政治制度中合理、有用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对于外国经验、外国模式,绝不能照搬照抄。邓小平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之所以不能采用是由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其实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2)明确提出了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要批判封建主义残余思想。鉴于封建主义传统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顺利发展,在实践中减少阻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批判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问题。“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受封建主义的害很重,但是一直没有把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党内生活、社会生活都要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各种制度,都要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逐步加以解决。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清除封建主义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3)阐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原则。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一是要坚持人民民主和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他指出:“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二是民主建设与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但必须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配套进行,不能顾此失彼。三是发展民主与保持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原则。他认为,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民主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四是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律、民主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民主要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邓小平针对我国的实际,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的思想,澄清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急躁冒进的念头。他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用资产阶级自由化,用资产阶级人权、民主那一套来搞动乱。“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思想。他乐观地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3.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邓小平不仅指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民主这个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标,而且指出了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首先,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造成党的干部队伍的腐化,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所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其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的这个思想观点,改变了过去我们党内把民主当作手段和作风的传统认识,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邓小平系统总结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他说,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认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强调:“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是胜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健全了中国特色的参与机制,培育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讲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任务的时候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没有广泛的公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讲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有广泛的公民参与基础,如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游离于政治活动之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能是空谈。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参与热情逐步高涨,这一点,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搞清楚,但是邓小平也十分清楚这个概念不论从思想、理论的角度,还是从运动、制度及社会形态的角度,从当时的情况看,都是不可能回答完善的,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过程,有其产生、发展和向其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只要这一个过程没有结束,对它的概括总是不全面和不完善的。而我们又不能不回答,不回答就不能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解放出来。虚构的社会主义原则,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抽象的原则来强制剪裁生活,以僵化的教条来规约人们的行动等普遍存在的境况,就不能得到根本改变,人们的思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放,尤其是在否定了搞“文化大革命”那一套之后,不回答就会给人们思想上造成更大混乱。同时,如果回答不好,就会设置新的“禁区”。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既体现出邓小平高超的把握和驾驭马克思主义本质和精髓的能力,也反映出他坚持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艺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定即肯定,他通过一系列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概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一方面使人们逐渐清晰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除了不是社会主义的,剩下的要么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即使不是社会主义的,也是社会主义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没有给人们的思想以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都可以依据正在变化或已经变化了的条件,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再回答。为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个长期困扰我们,一直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
总之,在邓小平看来,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理论、政策、实践中都存在许多误区,包括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改善人民生活,固守本本中某些实际上并不正确的条条框框,附加给马克思主义许多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等等。这种种不清楚,是过去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中束缚人们手脚的突出思想障碍。讲经验教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最根本的一条”。当然,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须回答的首要的基本问题。由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使具有不同文化知识层次的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步认识到并理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逐步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8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