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新概念,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要求:“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它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整个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明确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忘记了现代化前面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就是忘记了根本,迷失了方向,就会走入歧途,而葬送我们的事业。邓小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针对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邓小平尖锐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提高人的素质,开发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必须为人民服务,两者是统一的。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精神生产具有探索性的特征,需要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环境和条件。邓小平指出,要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就“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是有机统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贯彻“双百”,必须以“二为”为指导,“双百”是途径,“二为”是方向,两者的有机统一既克服了过去“左”的错误做法,又反对了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背离了“二为”方向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3.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邓小平在强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强调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要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好。这是根本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方面。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但并非只有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围绕这个中心,还有别的任务。他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而基础在教育。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因为,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根据当代科技急剧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方针,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邓小平尤其重视发展高科技,他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依据邓小平的论述,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用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用艰苦创业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工作。马克思主义需要掌握群众才有生命力,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掌握科学理论以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自觉性,改造主观世界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不少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新风尚,日益广泛地得到社会的肯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不仅使人民认识到自己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而且也更加明确了实践目标,即把改革作为动力,通过改革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平台,通过开放增强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分阶段逐步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涌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文化及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具体、更加现实,从而使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牢固地树立起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8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0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