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80 评论:0

第一节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继承是根本——老祖宗不能丢,创新是灵魂——敢于说新话。就是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无所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也不是简单地把老祖宗搬过来就算完事,而是在继承老祖宗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阶段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也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他反复强调:“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且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科学,已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成为巨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的经验还证明,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得到发展,取得胜利;反之,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到挫折或失败。由此可见,坚持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个根本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在于使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只有从理论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早在1962年,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他就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提出来加以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支持陈云的意见,在全党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我们学习的好坏,将决定我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针对社会上所产生的建设时期最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只能是肤浅的。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一,就是坚持和学习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普遍原则”和“普遍真理”。第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无论就总体来说还是就某一领域来说,都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条件下去加以理解,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到处搬用,真理就必定转化为谬误。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马克思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忽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是深刻的、有效的。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在于掌握它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这个“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毛泽东曾通俗地作过解释:“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之后,毛泽东把这种“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现成的教条”、“教义”,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活的灵魂,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发展的大问题,也是能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问题。

3. 坚持马克思主义,还要科学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指导社会变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理论被人民群众认同的程度、赢得群众的程度,决定着这一理论实现的程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环节之一就是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真正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博大精深,一方面,它要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就其基本内容也必然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发展而发展,即存在着一个重新解释的问题,否则,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僵化,人民群众只能是教条式地理解。所以,能否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科学的阐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既给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以指引,也是理论赢得群众的最好途径。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推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根本原则、根本方法,指明了前进的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我们只能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具体道路和方法。正如列宁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就要求各国共产党人结合自己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因此,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放到特定时代条件下和具体实践中加以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就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的基本经济制度;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波浪式发展道路;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正是从这个角度,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化的模式,而是生气勃勃的、发展着的社会。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这就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本国人民,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为起点的。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国家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都经过了独特的道路,都是以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以此为指导,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的具体环境,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创立了列宁主义,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党自成立以来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化、神圣化的种种错误观念,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验,邓小平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他由此告诫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同时,他还认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因此,邓小平鲜明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与坚持、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种种分析是科学的,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每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只能完成那个时代已经提出并且可能解决的任务。“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变化了的实际。如果不实现马克思当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不能超越时代和民族的局限,不被现实所认同和接受,也就削弱了其生命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初步系统地作出了回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这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前提。

总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武装中国共产党人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这一论断表明,邓小平不仅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紧密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作风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部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钱学森所提出的那样,中华文化是世界三大体系之一,至今仍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能把中华文化放在自己的视野之内,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的缺憾。今天,中华民族应该承担起这一历史任务,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2.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邓小平既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同时也十分注意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者,邓小平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他的富民思想、用人理念、群众观点以及思维方式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现。这里以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展开论述。邓小平的以尊重人民群众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传统民本思想的统一。他认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脱离群众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会被人民抛弃。因此,他要求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注意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疾苦,顺应民心民意。他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把人民视为工具的历史局限。他肯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人翁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更加具体而深刻的阐述,融合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

朴实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工人能听懂看懂,农民能听懂看懂。首先是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例如,“发展就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理解、接受并能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其次是风格朴实。《邓小平文选》第1~3卷,尤其是第3卷,大多是谈话、讲话的形式,短小精悍,没有长篇大论,接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再次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道出了其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所以,邓小平理论不是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生活中的、接近人民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讲就是:“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就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中国化,而且还要大众化。邓小平选用广为传诵的群众性语言。例如,他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阐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摸老虎屁股”,比喻大胆解决“老大难”问题;用“小脚女人”,把那些在改革开放中谨小慎微、不敢迈步的干部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摸着石头过河”、“两条腿走路”、“杀出一条血路来”、“快刀斩乱麻”、“拖后腿”、“栽跟斗”、“敲边鼓”、“背包袱”、“拍肩膀”、“吃大锅饭”、“一盘散沙”、“上了一个台阶”等精辟的语言。此外,邓小平还援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格言警句。当然,这种援引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选择,用其中合理的东西来说明马列主义的道理,赋予新的内容。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适应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极大发展,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7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