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理论是分层次的,从思想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但仅仅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又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念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因此,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践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理论的层面回答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搞不清楚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外,一切都无从谈起,既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也谈不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用列宁的话说,就是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这就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找到一个可靠的现实的“结合点”。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 毛泽东对我国国情的探索
毛泽东始终强调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性。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同样,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基本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是改造与建设任务并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由于我们自己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之当时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向苏联学习,不得已搬用了“苏联模式”。但对于十分强调注重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来说,“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尤其是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之后,毛泽东就强调:“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吗?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提醒全党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他提出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领导全党开始独立地探索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与建成社会主义。1957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座谈会上曾经非常谨慎地告诫我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同年2月,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
二是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现在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辩证地认识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三是划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四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56年9月,他在接见南共联盟代表团时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他在1961年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同年9月,他对蒙哥马利元帅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上,他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并且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了一个比较,说:“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论述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珍贵的,表明我们党在肯定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在生产关系上看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成熟性。可惜,这些探索中的思想不但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反而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冒进方式所取代,犯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总的说来,改革开放前的最初二十多年,我们对自己的国情还是缺乏十分清醒的认识,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很好地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犯错误。正如邓小平所说:“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
2. 邓小平对我国国情的探索
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原理,反复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既然我们不能任意选择生产力水平,那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老老实实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而不要脱离中国的实际。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那么中国的最大实际是什么?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80%的人口是农民,建设了30年,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个现实情况,应该是我们“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要求我们“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是正确判断当前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直接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正是依据邓小平的上述分析,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逐步地作出关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尽管在这里并没有对初级阶段展开论述,但强调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所谓“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意思相当于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第一层意思。党的十二大报告以“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为标志,阐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里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即生产力还十分落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认识更加具体化。“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1987年4月,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时“我们正向这个路上走”,说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到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党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并在认识上达到统一。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情况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全面地展开论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突出的表现是: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近1/4的状况同时并存。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之后,邓小平又向外宾介绍说,党的十三大“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十三大报告阐明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实践证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制定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灵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了这条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这一科学论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的“一百年”,并不单纯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历史阶段概念。在这一个历史阶段中,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很明确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保证这一历史任务的顺利实现,就必然要求有一个贯穿这个阶段的东西把它管起来,而一般说来,这个管总的东西就是基本路线。因为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如果不坚持这个基本路线或偏离了这个基本路线,那这一历史阶段的任务就没有办法完成,就会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反复告诫人们:“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刻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历史的经验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比较能够清醒地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能够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而在阶级斗争出现某种激化状态的时候,有的人常常不能清醒地处理这个问题,容易夸大阶级斗争,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否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但是,必须明确,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们抓阶级斗争是为了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更不能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阶级斗争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不要把阶级斗争在一段时间的激化夸大为长期的尖锐化,不要把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的激化夸大为全局的尖锐化,更不要把不是阶级斗争的某些事件夸大为阶级斗争事件。要按照实际情况,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不能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要为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是因为观念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回溯历史,中国人的观念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步履蹒跚,一直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摸索前进,时时陷入历史迷宫的怪圈之中。尽管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观念变革及其现代化进入了较为自觉的发展,但仍然充满了曲折。这里既有人的素质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旧观念在作祟。要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们就不能不抛弃那些长期形成的,过去曾经以为是天经地义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要同它们彻底决裂,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的否定。更何况改革开放使人们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其中表现为分不清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该转变,哪些不该转变,担忧“丢掉好的,拣上坏的”。于是,观念变革的阻力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左”的和旧的东西是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影响深广,在我国又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彻底否定这些过时的陈旧观念,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新的思想观念才能逐步树立起来。实践证明,每一次较大的改革开放,都是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这种试验过程就是实践。当我们逐步对此加深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之后,便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再实践。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邓小平从研究“国情”中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到我国已经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实际的路线政策,即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领导全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变成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活生生的因素。
1. 指导我们在工作中避免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基本经验,否定了盲目追求“纯粹的”、“高级的”社会主义幻觉,抛弃了很快将要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为我们从根本上克服以往那种超越阶段的想法和做法,为我们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党的十五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2. 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具体运用,正如邓小平所说:“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二者结合很不容易。”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本谈不上结合的问题。二是要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要结合的具体内容,就会混淆不同发展阶段,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状况,找到了实现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从而为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的立足点,也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结合点”。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的认识和准确把握。”
3.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指导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邓小平一方面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发达的特点,引导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认清我国的现实:不发达的生产力,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教育科学文化;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完善等。另一方面,他还强调其具有长期的特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必然呈现出长期性、可变性、渐进性的特点,从而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认识更加清醒和自觉。
4. 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国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国情复杂的大国里的社会主义,是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又带有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国情的特点。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它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可以叫“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所谓“不合格”,是就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状况而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要求我们把一切超阶段的东西,都必须加以革除。书本上写的也好,外国的经验也好,过去的传统做法也好,更不用说单纯的主观愿望,只要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必须加以抛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7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0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