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倡导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观念大解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819 评论:0

第一节

倡导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观念大解放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热切地期望着重新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应该说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但在怎样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却存在着争议,致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迟迟不能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那么制约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邓小平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关键是思想观念僵化。这一时期尽管已经明确宣布“文化大革命”已结束,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却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观点还仍然困扰着人们,不少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因此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徘徊状态。可见,最大的障碍主要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端正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邓小平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在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观念大解放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在给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的信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同一天,他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表现出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而坚持这种作风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的。之后,他又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地剖析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他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因为那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领袖人物的话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采取“两个凡是”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他还用事实说明,不破除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就不能纠正“左”的错误。“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政军的领导职务。就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再次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无论就总体来说还是就某一领域来说,其中各个观点、原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不能抓住一两句话断章取义,不能不分时间、地点、条件,随意抓住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主张而到处运用,这样做是对毛泽东思想任意加以割裂和歪曲。在这里,邓小平坚持了真理的具体性原则,强调对于任何真理都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条件下去加以理解,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到处搬用,真理就必定转化为谬误。这实际上提出了与“两个凡是”根本不同的思想路线。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从如何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高度再一次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他指出:“这一句、那一句,有些还是假的。即使是真的,还应看是在什么条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随便用到别的地方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抓住了怎样科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这既对帮助全党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和长期存在的“左”的精神枷锁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使全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如何真正地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二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经解决了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可是由于长期“左”的影响,这个原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逐渐被抛弃甚至被扭曲了。随着对“两个凡是”批判的深入,必然涉及恢复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78年上半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文章。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客观真理,就在于它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并且还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而向前发展。因此,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章还针对依然存在着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错误倾向,指出对“四人帮”设置的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要敢于触及,弄清是非。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批判了“两个凡是”,引起了全党和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但当时有些人却横加指责说此文“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政治上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红旗”。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真理标准问题是根本否定“两个凡是”的关键问题,也是能否冲破思想禁锢,达到解放思想的大问题。在关键时刻,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坚决支持和大力推进这场大讨论。

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他用通俗的语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他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为的都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地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他引述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反复阐述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一定要同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所谓坚持实践标准是“砍旗”等种种谬论。

邓小平明确了真理标准问题争论的实质。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所谓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1979年7月29日,他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就从哲学上和政治上明确地指出了反对实践标准的实质。

邓小平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才有真正的思想基础。”因此,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力支持下,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了全党全国大讨论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真理是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正确和显示自己的生命力的。这场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一是突破“两个凡是”,既纠正了以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改变一切从“本本”出发,在马列主义书本里寻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左”的倾向,又纠正了以革命导师的言论为是非的标准,重新确立了实践的权威。其二是指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恢复实践的权威,尊重实践实质上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斋走向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人民群众在思想获得空前解放的同时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三 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解放思想是邓小平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复强调并一以贯之的思想。他总结当时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提出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此后在全国上下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思想状态,深刻指出:“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做工作,只听上边讲了一些什么话,自己不敢开动脑筋。”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明确地提出了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围绕着解放思想这一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第一,他分析了产生思想僵化的原因。邓小平指出,这种思想僵化的状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大搞现代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二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官僚主义盛行,导致许多重大问题上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三是因为功过是非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到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

第二,他列举了思想僵化的种种表现。“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书本上没有,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第三,他阐释了解放思想的基本含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认识论上讲,妨碍人们从客体中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因素,首先是来自主体自身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或误导。因此,只有摆脱这类精神藩篱的羁绊,方能开动思想机器,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情况去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性。

第四,他指出了解放思想的目的。邓小平把党的思想路线和“向前看”直接联系起来,强调既要认真反思历史,在对待社会主义上的这些长期存在的误解或曲解,有的来自右的方面,但主要是来自“左”的方面,“左”的东西往往以“正统”、“经典”的理论面目出现,造成人们的思想僵化。因此,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能校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某些不科学甚至是歪曲的认识。反之,不通过解放思想,就很难摆脱长期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教条式理解。邓小平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它的本本,其中的关键是思想要解放,不能僵化。同时,要着眼未来,“团结一致向前看”,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识也要解放思想。

第五,他指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邓小平严肃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 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又称认识路线。它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实际、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是毛泽东。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路线,而不应是本本主义的路线。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把反对主观主义、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称为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从此,实事求是被确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反对“两个凡是”,冲破个人迷信的束缚,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对它的理论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个概括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第一次明确地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果的概括,从而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了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这对于增强全党反对错误倾向的能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是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由一个政治命题提高到哲学命题的高度,认为解放思想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针对刚刚从“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禁锢中摆脱出来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状态的实际,指出必须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不解放思想,就达不到实事求是。这样邓小平就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把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把解放思想提到思想路线的高度,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在反对“左”倾错误及“两个凡是”方面要解放思想,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要解放思想,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始终不断地解放思想,要把解放思想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始终,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这样,党的思想路线就引导着人们逐步转变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僵化的、半僵化的态度,逐步树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反对一切割裂这个结合的右的或“左”的错误观念。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把解放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它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这就是说,解放思想不只是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应包括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在其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也要时时处处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这个方面讲,解放思想也就有了生活化、大众化的内涵。

三是深刻地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邓小平说:“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我国能够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及在这之后迈出的每一个改革步伐,首先都是转变了旧有的陈腐观念,克服了强大的思想阻力才达到的,即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正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真正把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正是这条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此后,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步步深入。从中央到地方都认真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平反一大批冤假错案,解放了大批老干部、好干部,实现了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最初是一个政治命题。解放思想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普遍精神僵化状态,针对个人迷信、精神枷锁而言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义。邓小平从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上不断进行阐述,就使解放思想由一个政治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一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问题转换为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问题,从而深化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和大众化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解放思想贯穿改革开放的历史全过程,党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精神,党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晶,解放思想已成为党的一大法宝。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通过解放思想,已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并“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概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老百姓和广大干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朴实无华的民族形式而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人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条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常挂在嘴上的一个“口头禅”。虽然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理解其内涵,但它却道出了一个普通的哲理,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如果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要落伍,就有可能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其内涵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7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