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邓小平

邓小平论述市场经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932 评论:0

第三节

邓小平论述市场经济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在不断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到1992年,邓小平至少在6篇文章中专门谈到了市场经济问题,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979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实现四化急需大量资金、技术,邓小平认为:“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企业发展,“有一个立脚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利用的办法主要是合营,有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外资设厂。在解放思想和初步认识资本主义的基础上,1979年,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它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组织经济的一种手段,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真正发展成熟起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当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可见,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仅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其一般特征来说,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程度,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如果说中国有“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的话,那么“只能是表现在外资这一方面”。这是中国渐进改革的特点和实践取得的实际成果。邓小平第一次突破了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为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的作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市场经济的因素不断增加。邓小平设想中国也要“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非计划经济的东西,被认为“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打破了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商品对立的局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再次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他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靠旧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经过6年的思考和实践,他肯定地说:“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邓小平在这里首次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方法论上,认为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没有提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这就为打破旧有制度的束缚,大大增加市场因素,开拓了广阔的发展道路。1986年,邓小平在讲企业政企分开时说:“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这些话冲破了“左”倾观念的束缚,极大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进一步扫清人们在市场经济与计划观念上的障碍,邓小平又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使人们加深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澄清了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和糊涂认识。1987年,他再次说:“为什么一谈到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其实“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非常荒谬,经济手段只有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当然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社会性质的标志。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原来我们跟苏联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不能丢。翌年,他再次谈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他坚定地说搞建设“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1991年,他视察上海时针对“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的情况,又一次举起了解放思想的旗帜,要求“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不要害怕“三资”企业的发展,并重申:“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正是在反复宣讲计划与市场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在解放思想,不断冲破“左”倾观念束缚的基础上,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讲话时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言书。他一针见血地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对“三资”企业不要怕,那种以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的观点,是“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人”。还是那句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据邓小平的观点,党的十四大在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搞市场经济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很好地解决信息、价格、利益三大问题,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企业缺乏动力、压力,不利于调动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计划经济的这些局限决定了它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市场经济却可以较合理地配置资源,调动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从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正是由于市场机制有如此优点,邓小平在不断总结市场机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改革的思想。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手段都要利用起来。搞市场经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实质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办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实行市场经济的深圳、厦门、珠海三大特区,看到特区一片兴旺发达,成为开放的基地和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时很高兴。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时,特区经济给他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经济特区的经验坚定了邓小平关于市场机制可以激发生产力的想法。1985年,他说,要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胜任,必须把计划、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1987年,他说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中,邓小平集中阐述了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认为搞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场伟大试验,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判断其正确与否,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圳的经验表明,实行市场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消除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它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固守僵化的经济体制。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与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相结合

这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时刻提醒全党要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主义的性质。1978年,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1979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于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这就从本质上把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严格区分了。6年后,他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一文中再次重申,我们在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两条,首要的“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只要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邓小平总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放在突出的位置,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精辟。

2.与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相结合

邓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就为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和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市场经济的显著区别之一。

3.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结合

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搞两极分化”,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搞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从根本上避免了两极分化的发生。但是人们在走向富裕道路上有先后之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精辟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联系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并不是全盘西化,他告诫全党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说:“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之处,且容易造成财富差距过大。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大国,要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指出,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长远规划”,避免盲目性。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坚决进行调整。宏观调控,中央要有权威,“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调控的办法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财政、金融手段,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要有整体观念,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整体。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可以利用财政手段,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尤其当地区差距拉得过大时,发达地区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来加快发展,最终逐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此外政府还要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调整经济结构,保护公平竞争,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等。要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是十分必要的。

6.与防止“左”右倾思潮相结合

邓小平认为,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东西有两股,一种是右,另一种是“左”,“左”的东西“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要害是“三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特区姓“资”不姓“社”。右的东西主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左”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右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绊脚石。针对“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右的东西也存在的实际情况,他告诫大家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争取时间,他提出“不搞争论”,并说这“是我的一个发明”,要避免无谓的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号召大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证券、股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出现的现象,是重要的金融工具。对此,邓小平认为:“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这些远见卓识是非常可贵的,它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累了宝贵经验。正是在他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大胆试验的工作方法指引下,党的十四大终于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旧有计划经济体制,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质的飞跃。这是1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ngxiaoping/2022116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