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德国

德国的复活节是哪一天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阅读:184 评论:0

复活节上的彩蛋艺术

每年的3~4月,复活节就要到了。花园里的灌木丛中、花瓶里的花树枝上都被五颜六色的彩蛋装饰了起来。孩子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寻找被藏起来的巧克力小兔和小兔“带来”的巧克力蛋。餐桌上是节日的盛餐,复活节郊游自然也必不可少。虔诚的宗教信徒们会在复活节星期日去教堂做礼拜,或在上一个星期五耶稣受难节听基督受难曲。这便是德国的“复活节”,一个历史悠久、还充满童话色彩的节日。

复活节和逾越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逾越节是为了纪念大约3000年前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日子。上帝派出的死亡天使将埃及人的子孙及动物全部杀死,从而保全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用羊血涂抹门柱以作标记,法老便将他们释放了。羊血就这样拯救了以色列人,按照基督教的理解,耶稣作为牺牲了的复活节羔羊,也将人类从永久的灭亡中拯救了出来。在日历上,这一最古老的基督教节日是在春季,正当大自然多姿多彩地呈现出不断新生的迹象之时。

自公元325年的尼卡宗教会议以来,每年春天第一个满月之后的星期日便成了复活节。耶稣死而复活,当他的追随者们开始传播这一新的信仰之时,他们遇到了一大批信奉自然神的异教徒。“复活节”的名称来自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努力将异教习俗同基督教思想联系起来之时。“复活节”一词应源于格鲁萨克森女神“奥斯塔拉”或“奥斯特拉”,也就是日耳曼“绚丽朝霞”女神。由于纪念奥斯塔拉的节日同在春季,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复活节”便取代了这一古老的异教春节。

“他不在此,如他所说,他已经复活。”这一福音赋予了复活节喜悦、欢快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民间风俗,人们欢度节日,迎接春天,庆祝耶稣复活。在所有复活节象征物中,蛋是最古老、最突出的。古时教会认为,蛋源于公元前的民俗,它作为宇宙产生之雏形、生命之根基、生殖之象征,在日耳曼人的各种春节活动中已经展示出来。用蛋替代活的牺牲作祭品,这是因为人们不愿杀死辛辛苦苦历经一冬饲养长大而现在又能继续繁殖的禽和畜。教会接受了蛋这一象征,把它当作那用石头封住的墓穴的标志,耶稣从中死而复生,就如同雏鸡破壳而出。民谣“像鸟儿啄破蛋壳爬出来,耶稣基督打开墓穴走出来”则是这一宗教象征在普通百姓中的生命力的见证‍‌‍‍‌‍‌‍‍‍‌‍‍‌‍‍‍‌‍‍‌‍‍‍‌‍‍‍‍‌‍‌‍‌‍‌‍‍‌‍‍‍‍‍‍‍‍‍‌‍‍‌‍‍‌‍‌‍‌‍。

按照中世纪的惯例,春季要以实物向教堂、修道院和地主交纳贡品、租金、税款,其中也有蛋类,由此便产生了复活节送蛋的习俗,而找蛋则成为至今广受儿童喜爱的一大节日乐趣。这也许是源于乡间春耕时将蛋埋入地下的习惯,农民希望借蛋的魔力获得丰收。由于蛋总不能深埋于表土以下,有些小孩便试图将蛋偷走。今天,大人们在复活节清晨将彩色的用巧克力和杏仁糖做的蛋偷偷地藏起来,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开始寻找。

传统上,蛋作为生命之本的象征,数百年来只能被染成红色。是谁描画了如此美丽的彩蛋,又在复活节清晨一大早将它们藏在了花园里?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便产生了大人们的种种解释:在汉诺威是那只从不愿让孩子们在它工作时看见它的狐狸;在上巴伐利亚、奥地利和东弗里斯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图林根是公鸡;在阿尔特马尔克、不伦瑞克地区、特兰西瓦尼亚和索林是布谷鸟;而在罗恩及图林根的部分地区则是仙鹤。

16世纪,兔子才成为彩蛋的唯一制造者与传送者,人们将它塑造成一个背着硕大背篓的兔子,里面装满分送给乖孩子们的所有宝贝。有些记载中说,复活节兔子的神话来自一名面包师的“不幸”:他本想烤一只复活节羊形的面包,可从烤炉中取出的却更像一只兔子。这是否确有其事,无以为证,但是从那时起,在德语地区复活节时烤兔子面包却渐渐时兴起来,而兔子最终成为复活节彩蛋的传送者则与其浓厚的神话意义相关。作为月亮上的动物,它代表再生、返老还童和复活,它常常被称为“黑暗中的光亮”,并使人联想到“历经死难而复生”。日耳曼人也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女神霍尔达按她的幻想在夜间游行时由背着火炬的兔子相伴而行。

一个很美的风俗是在复活节那天的清晨汲取所谓的“复活节圣水”。人们用桶从特定的泉眼里打水,然后在水中沐浴。从前,人们认为复活节清晨打的水里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使人的青春和美永驻。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极安静的时候打水,否则这种积极效用便会消失。谁按要求将水运至家中,他这一年便会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在德国的许多地方,复活节以点燃篝火告终。复活节圣火象征性地表现基督再生的愉悦:像火焰照亮了四周的黑暗那样,基督的再生战胜了黑暗的死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guo/20221129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