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德国

珂勒惠支的画作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阅读:343 评论:0

享誉世界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

珂勒惠支是德国女版画家、雕刻家,1867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她自幼酷爱艺术,1885年进入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画,1888年赴慕尼黑深造,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活动。她生长在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家庭中,其祖父、父亲、外祖父皆同情革命;其兄康拉特是社会主义者,担任过进步报纸的编辑;其夫卡尔是位医生,专在工人区开业治病。因而,她与工人和社会下层民众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

她一生中创作了1600多件作品,包括她的铜版画、木刻、石版画、雕塑、自画像等。

珂勒惠支19世纪末步入画坛,受到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创作流派的影响。其早期作品《织工的反抗》就表明了她从表现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霍普特曼的剧本《织工》演出之后,剧中所表现的饥饿、困苦、斗争、血腥镇压等场面激励了她,于是从1893年起,她用了5年时间来构思和创作《织工的反抗》组画。组画由三幅石版画和三幅铜版画构成:包括《苦难》、《死亡》、《商议》、《织工队伍》、《突击》、《结局》6幅。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富表现力的画面,使她在德累斯顿1899年展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其中第一幅《苦难》与第二幅《死亡》色彩深暗,在技艺上具有表现主义的创作特征。

在魏玛时期,珂勒惠支最重要的创作是《战争》组画。《战争》组画开始于1920年,完成于1923年,由7幅木版画组成。其中第一幅《牺牲》和第六幅《母亲》在画家的笔下抒发了母亲对儿子牺牲后无言的哀痛、眷恋和抚爱。整套组画表达了画家的反战思想,这一思想也反映在同期创作的版画《幸存者》、《永远不要战争》中。画家创作的版画《面色》、《德国儿童在饥饿中》、《游行示威》等都真实地再现了魏玛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纳粹党复兴并夺取政权,她怀着深沉的忧虑创作了《死亡》。这是一部由8幅反战画构成的版画组画,酝酿于1927年,完成于1934年,历时7年多。这部作品是对过去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悲痛地控诉,也是对未来法西斯主义可能后果的预言。

1933年,希特勒把珂勒惠支赶出普鲁士艺术学院,并禁止展出她的作品。1943年,她被迫迁居德累斯顿附近的潘里兹堡,直到1945年9月在那里逝世。综观她一生的艺术实践是脱胎于表现主义走上现实主义的。其作品内容既有左拉的自然主义、又有文学现实主义的痕迹。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全部作品所反映的几乎是一个字:“苦”——生活之苦、战争之苦、工人之苦、母亲之苦。它诉说着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也显示出其艺术作品的特点。正是这些有力的扣人心弦的痛苦情状和心理体验,使她成为德国伟大的版画艺术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guo/20221129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