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德国

布莱希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阅读:202 评论:0

戏剧革新运动领袖布莱希特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1956年),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理,布莱希特年轻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他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他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布莱希特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年,《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小剧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莱希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的生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取得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怜悯,以便于更好地认清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从1933年起,在长达15年的流亡生涯里,布莱希特的足迹踏遍了欧美每一个角落。后来在丹麦的小岛上,他一住就是6年。悠悠光阴,漫漫行程,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亚明;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在好莱坞,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整个40年代,他创作了《伽利略传》等三部经典戏剧,被视为继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

1948年,布莱希特完成了美学论著《戏剧小工具篇》,成为阐述“叙事体戏剧”的重要文本。直到今天,人们还将它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布莱希特一生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布莱希特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革命失败后,他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剧《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著作,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创作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

布莱希特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

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奖金。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世界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

有些外国作家跟我们中国人有着割舍不断的精神丝缕,例如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翻译过很多唐诗;而戏剧革新运动的领袖布莱希特的两部经典之作《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一部以我国南方作为故事背景,一部取材于元杂剧。再如,《四川好人》发表于1940年,布莱希特虚构了三个神仙下凡寻找“好人”,结果找到一个贫苦的底层妓女沈黛,并给她一些银元开了家店铺。沈黛的乐善好施很快导致了经营的困难。她受别人启发戴上了一副面具,化装成“表哥”隋大来剥削工人,又把得到的钱接济穷人。最后真相大白,作恶多端的隋大和“表妹”沈黛原本是同一个人。布莱希特以此写出了两重的人性,在他的笔下,从来就没有完人。

《高加索灰阑记》套用了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模式,灰阑判案法是让孩子站到石灰画定的圈内,生母和养母各朝反方向拉拽孩子,这有点像拔河比赛,谁赢了,孩子就归谁。结果,女仆格鲁雪由于不忍心过于用力而使孩子受到伤害,两次都输给了孩子的生母、那个狠心的总督夫人。出人意料的是,法官最终却将孩子判给了善良的格鲁雪,只因她有着真正的慈母心。布莱希特改变了元杂剧中将孩子判给生母的故事情节,使得作品的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晚年,布莱希特获得过斯大林和平奖,1956年病逝之前,布莱希特留下遗嘱,不让别人瞻仰遗容,也不必念悼词,就把他埋葬在黑格尔墓的斜对面。仿佛只有这样,他那饱经忧患的孤魂才能够得到稍许安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guo/202211293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