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德国

一战前后的德国的德国是怎么样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142 评论:0

一战前后的德国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且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永远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奇迹》

军国主义的形成

在德国的国门勃兰登堡门上,守护者——德国的和平女神,这尊女神,见证了德国民族跌宕起伏的命运。但是在1806年10月27日,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率领他那所向披靡的军队席卷了欧洲,德国也不例外,拿破仑进入勃兰登堡门后,就把和平女神从勃兰登堡门上拆下,当作战利品运回了法国。

欧洲,这个世界的战场,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杀戮和传奇。德意志人经常成为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了。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的中部崛起。法国战败后,被迫交还了和平女神,和平女神又一次屹立于勃兰登堡门上面,而此时她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

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也许就在于它的复杂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仑虽然加重了这片土地的屈辱,但是拿破仑却由此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推动者。他用武力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的封建秩序,并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在统一的浪潮中,俾斯麦领导普鲁士军队三次王朝战争标志着德意志军国主义的形成。军国主义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一旦军人把战争发动起来,即使你不想战争,却也愿意跟着走‍‌‍‍‌‍‌‍‍‍‌‍‍‌‍‍‍‌‍‍‌‍‍‍‌‍‍‍‍‌‍‌‍‌‍‌‍‍‌‍‍‍‍‍‍‍‍‍‌‍‍‌‍‍‌‍‌‍‌‍。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普鲁士军国主义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由教育、习惯和公共生活向人们反复灌输,成为一种有毒的民族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军国主义文化传统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把德意志民族两次拉下了水。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制度文化结构或政治文化体系是以军队为核心构成的。其文化特征是:

一、军事将领大部分由容克贵族构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容克贵族在总参谋部中约占半数,在将军和上校中占50%以上。这是因为,20世纪初,虽然德国在经济上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气勃勃的工业强国,然而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惰性十足的封建君主国。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伟大的,而在政治上却十分渺小。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不敢同容克贵族抗衡,放弃对自由、民主的追求,甘愿让容克贵族独占军、政大权,保留半封建君主政体和军阀制度,而自身甘愿仰其鼻息,从而使封建军国主义传统得以生存繁衍。

二、军人地位至高无上。

威廉二世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熏陶,视军队高于一切。他认为,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国会和议员。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圣谕首先是“致我的军队”。他把调换卫队看得比一切国务活动还重要,认为训练官兵体现了举国一致,把军营纪律置于一切自然法则之上,甚至把军队士兵的齐步行进也作为德国的光荣。威廉二世对军队的赞誉和推崇,是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在他身上的固有体现。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军人在德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依靠军队统一德国后,军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军人更加顶礼膜拜。

三、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

德国军人占据优越地位的历史源于德意志骑士军团,到了第二帝国时期则在国家生活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关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普鲁士军事学院坚持认为“政治从不能给战争行动带来丝毫影响”,军队制定的战略是不可更改的。因此,不是将军根据政治需要制定军事计划,而是政治家不得不围绕将军的计划调整政策。政府领导人在战时只能完全依靠将军。对于诙谐的柏林人以及其他德国人来说,总参谋部大楼成为某种阿波罗式的圣殿,那些进出这个大楼的军人,好像人人头上都有一圈圣人的光环。这种感情深深地烙刻在人民心目中,更进一步增加了军人对平民的蔑视。在柯尼希广场上总参谋部红色大楼的对面是国会大厦,但从来都是前者蔑视后者。德国的将军总认为自己远比政治家优越,是他们创造了历史的主题。

四、军国主义意识在民众中根深蒂固。

1914年秋天,当德国宣战并开始入侵比利时时,全体德国人民都一致支持帝国政府。宣布战争状态能受到那样热烈欢迎和节日般庆祝的,除了德国之外没有第二个国家。工业巨头瓦尔特·拉特瑙后来回忆时不无感叹地说:“我回想,君主制军国主义意识在群众中是多么根深蒂固啊!”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状态是古老德意志历史传统的产物,这种传统由于20世纪初出现的狂热的民族主义而得到恢复和发扬。这种民族热情的巨浪同样席卷了各党派人士和各行各业的人,就连马克斯·韦伯这样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在1914年10月15日的信中也说:“这场战争尽管极其可怕,但还是伟大的、了不起的。它是值得去体验的。”一直到战争后期他才醒悟过来,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所坚持和拥护的君主制军国主义德国,所依据的政治前提是否正确可靠。

帝国议会各政党达成了名为“国会内党派斗争暂时中止”的政治休战。社会民主党一致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在议会中宣读了党的声明:“今天我们面临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和敌人侵略的可怕威胁,需要决定的不是赞成或者反对战争的问题,而是用什么必要的手段去保卫我们的国家。”这种被称为“8月4日精神”的军国主义意识很快在全国激起了所谓的“爱国主义浪潮”。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在德国迅速展开。尤为突出的是,93名德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和艺术家发表了一项特殊宣言,专门答复国际上对德国军队破坏比利时中立而挑起战争的指责,拒绝关于德国军队犯下暴行和违反国际法的指控。这些人物代表所有政党,也代表了宗教界。由此可见,军国主义在德意志民众中还是很得人心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eguo/20221112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