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磨砺中,戴逸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作为青年史学家的戴逸,在与史学界前辈们的交往中,受益匪浅。1963年初夏,戴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史学家郭影秋。身为学者型的高层领导的郭影秋,解放后弃政从文,成为南京大学深孚众望的校长。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应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的请求,又调郭影秋来北京,担任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主持繁重的日常工作。当时,戴逸要去范文澜那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急需向校领导汇报,便有了一次难忘的会面。
郭影秋
郭影秋也是江苏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国学功底自然了得,《李定国纪年》便是他在南大任职期间的研究成果。眼前这位新校长既有革命家的风姿,又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温文尔雅的言谈中透着果敢。听了戴逸的汇报后,郭影秋跟这位青年教师坦诚交谈。虽然郭影秋来到人民大学上任不久,却对学校的情况非常了解,对于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思想工作等等都了如指掌,并对学校的前景规划有了深思熟虑的想法。戴逸静静聆听着新校长的谈话,惊讶于他的敏锐眼光。这时,只听得郭影秋询问道:你看,历史科学在文科大学中应占什么地位?对此,戴逸想得并不多,便简单地说了几句。只听得郭影秋继续说道: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成立历史系或研究机构,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要重质量。当年,人民大学是没有历史系和研究所的,经郭影秋点明,戴逸感觉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一两年间,由于戴逸借调在外,又加上下乡“四清”,所以一直没有和郭影秋单独谈话的机会,但他一直牢记着这番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人民大学设立和发展历史专业的发轫点。
早在南京大学期间,郭影秋在个人致力于明清史研究的同时,还专门组织了一批明清史专家,成立《晚明史籍丛书》编委会,编辑整理晚明史籍。到人民大学工作后,考虑到学校在清史研究方面有较雄厚的实力,加之中央领导人的重视,郭影秋屡屡建议编纂清史。岁月有痕,郭影秋一直推动和组织清史研究,为清史编纂创造条件,终于,设立清史研究所的事有了进展。
1965年秋,铁狮子胡同1号大院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人民大学副校长孙泱叩响了戴逸家的门。孙泱使劲握着戴逸的双手,郑重地宣布: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编纂清史事宜,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委员会由郭影秋领导,委员有关山复、尹达、刘大年、郑天挺、佟冬、戴逸等七人。一锤定音,郭影秋积极贯彻中央这一决定,迅即与人民大学党委研究部署,着手筹建清史研究所,并考虑让戴逸主持领导清史研究所的筹备及研究工作。决定一出,郭影秋便派孙泱亲自登门正式通知戴逸,并授意戴逸草拟研究所的规划,担任所长,所址就定在沙井胡同。亲耳听到孙泱副校长传达的中宣部的决定及郭副校长的意见,戴逸激动不已。想及几年前与吴晗的那次谈话,还有与郭影秋的单独会面,及至成为清史编纂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奉命筹组清史研究所,仿佛是命运女神的安排,一步步接近梦想的目标。
1965年,在书房中
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吴晗首当其冲,不时遭到言论的指责。作为当年受周总理嘱托筹划清史编纂的吴晗,当然不能再参加清史工作了,七委员内自然没有吴晗的名字,因为当时学术界的形势已经剑拔弩张。果然没多久,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一场文化大灾难降临中国大地,无数人受到牵连和冲击。
当时,中宣部组织了龚育之、邢贲思、林甘泉和戴逸四人成立写作组,撰写了《〈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的文章,并在《人民日报》发表,笔名“方求”。在方求的文章中,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采用了一年多前星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清官”》的观点,指出该文“不指名地对吴晗同志在‘清官’问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了认真的批评。文章对‘清官’问题作了很好的分析。这里参照和采用了其中的一些论点”。
说起《论“清官”》一文,是由戴逸执笔、集体写作的,1964年刊发于《人民日报》,笔名“星宇”。也正是由于这篇文章,戴逸被抽调来四人写作组。此文观点明朗,思路清晰,运用马列主义解释历史上的清官和清官现象。文章对清官的定义作了剖析,清官是地主阶级中维护法定权利的代表,但在某种程度上反对豪强权贵追求法外权利,进行无限制地剥削;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清官又是同情劳苦大众,减轻普天下百姓的苦难,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方求关于清官问题的论述,采用了星宇的观点,却意想不到地得罪了姚文元等人。他们在方求文章发表不久,就在上海的报纸上着力地指名批判起星宇的文章来了。1967年4月,上海写作组以“康立”为笔名撰文点名批判星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间国内报刊广泛转载。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批判清官的文章铺天盖地,气势汹汹。这些文章的观点认为清官更坏、更反动,因为贪官进行残酷剥削,能引发广大人民的反抗;而清官同情人民,对大众反而有欺骗性、蒙蔽性。说实话这种牵强的逻辑难以令人信服,却以洪水猛兽之势形成冲击波。以致后来方求的文章被“四人帮”认为是陆定一、周扬为了抢夺“文化大革命”的旗帜而撰写的,是对吴晗的“假批判、真包庇”。同时,他们还给星宇的《论“清官”》扣上一顶帽子,说它是调和主义、折衷主义的大毒草。
因为《海瑞罢官》,吴晗遭受史无前例的诬蔑和折磨,被扣上一个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被捕入狱,最终被迫害而夺去了生命。北京市历史学会以及中宣部主持下成立的清史编纂委员会,全都成了“黑帮”组织的“黑会”。灾难同样降临到戴逸的头上。由于《论“清官”》一文,且与吴晗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戴逸首当其冲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批判。戴逸被打成了“黑帮”分子,天天写检查,交待思想,集体批斗。由于跟吴晗洗不脱的关系,戴逸自然被迫一遍遍地交待“事实”。交待到后来,又被迫交待自己的历史问题。解放前在北大时,戴逸曾被捕三个多小时,后被胡适保释,这三个多小时让他说不清道不明,解放后入党时审查很久,直到1954年经由地下党作证才成为预备党员。这个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时也被拿出来当成罪证,让戴逸老实交待“被捕三个多小时”和胡适因何保释他的事实。
此时,“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迅猛地蔓延开去,从北京到各地,一时间,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搜查、大批斗。白天,很多“黑帮”分子被按倒在地,任由一批又一批红卫兵围斗,耳光、拳头像冰雹似的袭来,口号喊得震耳欲聋,一天下来真是被折磨得不成人样了。戴逸因写《论“清官”》一文受周扬赞赏,而被戴上“清官”帽子游街示众。晚上,又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住所,等候第二天的批斗,在无休止的批斗中受尽摧残和凌辱。
所幸的是,在受到强烈的批判后,学校对戴逸还是较为理解,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这使得他免遭了一些皮肉之苦。在无数个夜晚,当戴逸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到大院门口,猛然跟两只石狮子照面,来自历史的寒光令他不寒而栗。扪心自问,从当年的北大来到解放区,在华北大学的学习与实践让他投入党的怀抱,进城后至今,在人民大学历史教学的岗位上,有了很大的锻炼与进步。戴逸当时不太明白,自己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却要受到如此批判。难道造化弄人,在历史的隙缝间给自己开了个玩笑?清史研究所的筹组工作才刚起步,却又遭受扼杀,实在令人痛心不已。戴逸双手抚摸着冰凉的石狮子,不时拍打着、追问着,以整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大院里静悄悄的,挨家挨户窗帘低垂,门窗紧闭。进得家门,妻儿都迎了上来,一天中令人慰藉的时光来临。及至后来监督劳动,甚至关进牛棚,周遭是熟悉或不熟悉的“黑帮”分子,黑压压的一片,戴逸心中已有一盏明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历史必将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温暖来自理性和良知,照亮前方的道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daiyizhuan/202212174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