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瓷器

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7日 阅读:367 评论:0

青花:明清瓷器主流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历代烧瓷技艺的产物,是进入彩瓷阶段的重要标志。做法是在胎上用青料画好花纹后,再罩一层透明的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胚胎和釉之间,釉下的青花纹饰永不褪色。白瓷地衬托出蓝色的花纹,具有明净、素雅的色彩效果。尽管只是单一的蓝色,但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疏有密的恰当处理,如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青花原料是氧化钴,在高温下色彩鲜艳,与瓷胎烧结的温度相当,一次烧成,钴的着色力很强,又能耐高温和适应各种火焰,着色稳定,因而容易烧成。

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都产青花原料。除使用国内产的青花料,也采用国外的青料,进口料有回青、苏麻离青。经过窑工们的加工配制后,就能烧出质量很高的青花瓷来。

青花的成熟,与唐三彩中钴蓝的运用,唐长沙窑、宋磁州窑、吉州窑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以及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大量烧制等,都有密切关系。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可以说是景德镇综合历代各种烧瓷技术,吸收当时南北瓷窑先进经验而取得的一大成果。

青花瓷的创烧成功,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窑工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是分不开的。此外,元中期景德镇一度不景气的局面也成为景德镇窑工们发挥聪明才智、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因此,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不是偶然事件,而有着深刻的技术、历史根源。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青花瓷起始于元代中期,元代后期得到很大发展。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青花创烧的确切时间还待研究。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青花器中发现了一对瓶颈带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自上而下分别饰有缠枝菊、云龙、海水、缠枝牡丹、内饰杂宝的变体莲瓣等纹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瓶为标准器,对伊朗阿迪比尔神庙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匹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找到74件和“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特征一样的青花瓷。以后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又发现了一些同类的青花瓷。这种景德镇生产的14世纪中期的大件青花器被称为“至正型青花”。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延祐六年(1319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瓶,肩部堆贴对称的狮、象首,腹部绘缠枝牡丹纹,盖面绘荷叶茎脉纹。此瓶早于“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32年。类似这件青花瓷器风格的还有扬州市石塔西路出土的青花月影梅纹蒜头瓶与江西弋阳县出土的松竹梅纹瓶以及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出土的鸟食罐、牡丹纹粉盒等。这些都是早于“至正型”的青花瓷器,有学者称之为“延祐型”。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鹰潭发现了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墓,出土了一对青白瓷塔式瓶。此瓶的造型与江西地区宋、元墓葬中常见的不同,而与元延祐六年(1319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瓶基本相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青花瓷器出土的上限时代,不可能上溯到元代早期。

青花瓷一出现,就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不久便成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普遍发展起来,且连续生产,贯穿于整个明代,从未间断,堪称明代瓷器中的主流产品。入清以后,青花瓷器依然是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唐英在为《陶冶图编次》撰写的说明中说:“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明清景德镇青花瓷虽然不间断生产,但鉴于各位皇帝的审美趣味不同、青料来源不同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异,使青花瓷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明代景德镇窑生产的彩绘瓷器,品类繁多,但从生产的连续性看,唯有青花瓷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iqi/2022108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