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始设于北宋。宋代有著名的四大官窑,即官汝窑、官钧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宋官窑由于人才集中,不惜工本,选料优良,工艺精湛,因此烧制出许多适应皇家所需要的优质瓷器,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
北宋时期的景德镇虽已兴盛,并创烧出了名重一时的青白瓷,既可与南方越窑青瓷竞奇,又可与北方白瓷媲美,但由于距都城遥远、不利于控制及产品运输等原因,没有成为官窑。恰恰因为其民窑性质,不受宫廷限制,才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至元代,景德镇瓷器已明显优于其他窑场的瓷器。元初,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磁局,直接管理瓷业生产。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瓷业管理机构,标志着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但是,浮梁磁局除管理瓷业生产,还负责制作瓷器、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为蒙古统治者军旅生活提供必需品。浮梁磁局所设督陶官的主要工作是向民窑收取捐税,即重在财政收益,而不直接指导制瓷。浮梁磁局所生产的瓷器,也非内廷供奉之需,而是日用瓷,与宋官窑及明、清御窑厂性质不同。泰定(1324~1328年)后,浮梁磁局撤销,饶州路总管开始接任督办中央政府用瓷的职务。“有命则供,否,则止”,表明元代官用瓷的制作是一种临时性的非常规生产。因此,就整个元代而言,并不存在一个常设性官窑,景德镇也尚未有官窑。
明代政府将元代“有命则供,否,则止”的体制改为定制,由朝廷直接开办官窑,称御窑厂或御器厂。政府对官窑生产进行直接指导和管理,对产品的形制、花纹、数量等细节内容作严格规定,集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精心烧制,使产品尽善尽美,推动了包括民窑在内的整个瓷业生产的进步。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但御窑厂始设时间在有关史籍中有不同的说法。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江西省大志》认为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而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则认为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1990年9月、1994年7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继在景德镇珠山东麓和明御厂东门头、龙缸弄一带,发现大量的洪武官窑瓷器。其中1990年9月在离地约5米深处发现许多建筑用器,如浮雕方胜纹瓷砖、琉璃瓦、白瓷水管等,还有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碎片,瓷砖和琉璃瓦也曾见于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遗物同时出土的一块瓷瓦上记录了监造、监工、作头、甲首、浇釉、人匠姓氏等内容,其中监工为浮梁县丞赵万初。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卷五“管制”条有“二年(洪武)复为县丞赵万初……”的记载。这一发现证实,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景德镇珠山一带设置官窑专烧宫廷用瓷,从而否定了明代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三十五年之说法,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御窑厂在顺治时就已恢复。但由于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景德镇制瓷业一度处于衰败状况。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开始恢复官窑生产,主要烧造大龙缸,但没成功。十六年又奉旨烧造栏板,也没成功。十七年江西巡抚张朝璘奏请停止。这说明顺治时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是较差的,传世顺治官窑瓷器很少,而且比较粗糙,即是证明。清初叶梦珠《阅世编》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这就是说,由于产量少,虽质量很差的东西,卖价却很高。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御窑厂的运转逐步走上正规,直至雍、乾两朝,在皇帝的直接关心下,经过几任督陶官的苦心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iqi/202210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1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1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