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在仿制明代宣德鲜红釉制品的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朝类似豇豆红釉的标本,应是鲜红釉偶然窑变的产物,并非特意生产的豇豆红釉瓷器。这种偶然发生的窑变引起了陶工们的注意和兴趣,随后便刻意追求,在康熙晚期形成稳定的一种釉色。烧制这种色釉的技术在康熙以后一度失传,直至光绪、民国时才开始出现仿制品。
豇豆红之名始见于清末文献。在此之前,成书于雍正、康熙时期的《南窑笔记》一书所谈到的“吹红”,可能即是豇豆红。书中曰:“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这里将吹青与吹红并列,因吹青肯定是高温钴蓝釉中的洒蓝釉,那么吹红应是高温铜红釉中的一种。在高温铜红釉各品种中,景德镇现今生产豇豆红釉瓷仍采用吹釉法,因此,《南窑笔记》所谓吹红,应指豇豆红。
豇豆红釉是因其釉色颇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但从传世品看,其呈色也深浅不一,变化莫测,因而繁衍出许多名称。呈色通体明艳者,为其上乘之作,名曰“大红袍”或“正红”。略浅的呈粉红色,含有深浅不一的紫红色晕点,恰似老豇豆皮之色,被称作“娃娃面”、“娃娃脸”、“桃花片”、“海棠红”、“贵妃色”等。也有人赋予它更文雅的名称,如“美人齐”、“美人醉”、“美人霁”、“美人祭”等。豇豆红因氧化作用而泛出的绿色斑点叫“苔点绿”,绿色连成一片的称“苹果绿”。寂园叟《陶雅》曰:“红中有绿,谓之苔点,其最佳者晕成一片,则谓之苹果绿。”绿色稍淡的称为“苹果青”。色调灰暗的豇豆红叫“乳鼠皮”或“榆树皮”。
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在谈到豇豆红时曰:“此色亦由祭红演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红之暗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则入芸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这段品评可谓恰到好处。
康熙时的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衬托其娇丽的美感,因此康熙豇豆红釉无大器,一般不超过24厘米高。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莱菔尊、菊瓣瓶、柳叶尊、太白尊、苹果尊、糖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有极少见的盘。菊瓣瓶一类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只有20厘米左右。器物一般为圈足,足脊较窄,胎质坚细光滑,足内施白釉。
豇豆红釉瓷器均署年款,与郎窑红鲜见署款的情况相反。除了柳叶尊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以青花料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款字外无边栏。应注意的是柳叶尊的外底为青花楷书本朝六字双行款,无边栏。盘之外底则为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仿款,外围青花双圈。
豇豆红釉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如果氧化焰超过需要的量,就会出现绿斑,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由于烧造难,从创烧至停烧时间短,且又是康熙时宫廷御用品,故流传下来的很少,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其中的大部分已于20世纪初流散国外,收藏于各国著名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据说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国内各博物馆收藏品加起来亦弗如。
光绪至民国时仿制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传世很多,有柳叶尊、太白尊、糖锣洗、印泥盒等。但仿品或胎体过重,或胎体过轻,或造型比例失调,或釉色失真,尤其是豇豆红釉中的绿色苔点是很难摹仿的。鉴定时应牢记康熙朝仅有的几件豇豆红釉瓷器的各方面特征,仔细对比,寻找破绽。另外,仿品中的有些造型,如石榴尊,是康熙豇豆红瓷器中所没有的,纯属臆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iqi/2022103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21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