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禅学思想·普庄之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阅读:122 评论:0

普庄之《呆庵语录》,湮没不传,由《补续高僧传》卷十八所记,可窥其思想耳。云:

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 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足,何自为矛盾欤? 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 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愍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 继言枯槁恣肆,又愍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证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 取证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证,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七套第二册,第150页右~左)

程朱二家虽排佛,却不知真佛之为何,以一知半解之蠡,测佛法之大海。庄此言亦不得已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hanzong/2022122260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