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禅学思想·李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阅读:145 评论:0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徽宗帝政和二年,登进士第,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宣和七年,举太常少卿。时金人入寇,朝野震骇,纲便上御戎五策,且刺臂以血书上疏,议内禅。钦宗即位,纲上封事,言死守,虽尺寸之地不可与敌。帝嘉纳,除兵部侍郎。靖康元年,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之参谋官,金人渡河,徽宗帝东幸,宰执议避敌锋。纲极言不可委都城而去,推除尚书右丞。钦宗委纲以治兵御敌之任,拜为亲征营使。敌兵攻城,纲力战,斩敌将十余人,众数千级,敌乃退。帝遣李棁至军中议和,金人要求金币千万,割太原、中山、河间之地,以亲王、宰相为质。纲言:“所需金币,竭天下不足,且三镇国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国,至于遣质,宰相当往。”议与宰执不合,即求去。帝慰谕曰:“卿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从金人所求,既而四方勤王之师至。纲奏曰:“金人贪婪凶悖,非用师不可,且敌兵号六万,而吾勤王之师集城下者已二十余万,彼以孤军入重,犹如虎豹自投槛阱,可以计取之。”帝深以为然。然而吾将姚平仲先期夜中斫敌营,不克亡去,金使来责,宰相李邦彦曰:“用兵者李纲与姚平仲,非朝廷之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太学生陈东等诣阙上书言纲无罪,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至杀伤内侍,帝亟召纲,纲入见泣拜请死,帝亦泣命为尚书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金人退,乃知枢密院事。徽宗帝回銮,耿南仲屏徽宗帝左右,进车驾,纲执为不可。南仲怒曰:“左司谏陈公辅,为李纲结士民伏阙,乞下御史责问。”帝愕然。纲乞退待罪,不允。时太原之围未解,南仲曰:“援太原者非纲不可。”帝以纲为河东北宣抚使,拜辞未允,临行奏曰:“臣之行无复还理,进而死敌,臣之愿。”进至河阳拜诸陵,上奏曰:“祖宗创业守成垂二百年,以至陛下,适丁艰难之秋,强敌内侵,中国势弱,陛下尝胆思报,励精求治之日也,愿进君子,退小人,上安九庙之灵,下为亿兆所依赖,天下幸甚。”行次怀州,有诏减所起兵。纲上疏陈其不可。朝廷议和,诏止进兵,且召纲赴阙,除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未几落职。金兵再至,帝悟和议之非,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纲被命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未至都城失守。高宗帝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遣官迎纲,召见于内殿,纲涕泗交集,因奏十事,乞锐意改革弊政,帝亦纳其进言。诏幸东南以避敌,纲极论其不可,由是帝不用纲言。张浚为御史,劾奏纲,罢其职,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车驾遂东幸,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至金人攻京,盗贼蜂起。绍兴四年,金人及伪齐来攻,纲上防御三策,六年,召对内殿,纲陛辞言用兵四失,措置五过,豫备策三,善后策二。时宋师与金人相持淮泗半年,纲献必胜之策,宋兵频胜,车驾进发,幸建康。十年薨,年五十八。所着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吴敏与李纲先后柄政,以恢复为己任,已而皆远窜。以书往来,慷慨痛激,自拟申胥,而未得志,发愤求出世之法,研习佛书,闻纲通《易》及《华严》,以书问二经之同异,纲复书略云:

《易》立象以尽意,《华严》托事以表法,本无二理,世间出世间亦无二道。何以言之? 天地万物之情无不摄总于八卦,引而申之,而其象至于无穷,此即《华严》法界之互相摄入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法界之成坏,一沤之起灭是也。乾坤之阖辟,一气之盈虚是也。《易》有时,其在《华严》则世界也。《易》有才,其在《华严》则法门也。尝观十处九会,虽升诸天宫说法,而不离普光明殿,虽普现群生前,而常处菩提座,每会必有十方法界诸佛菩萨同一名号来集作礼,同一威仪,慰谕称赞,同一言说,乃至所事之佛,所从来国,无不同者,此何理耶? 譬犹镜镜相照,重重相入,无有穷尽。是故百亿天地即乾坤也,百亿日月即坎离也,百亿山海即艮兑也。阴极阳生,君子道长,佛出世也。阳极阴生,君子道消,佛灭度也。刚柔相推,以生变化,世界生灭相依也。六爻周流循环无端,万物轮回互高下也。由是言之,《华严》法界与《易》乾坤诸卦有二理哉? 尝观善财之入法界,遍参五十三善知识,童男、童女、外道、仙人、医卜、船师无不求也。妙高之峰,海岸旷野,城邑聚落,无不至也。文殊导其前,普贤示其后,弹指而楼阁开,摄心而佛境现,其表法之意微矣。然所以为菩萨道、行菩萨行者,则不出诸波罗密等法而已。六十四卦,善知识也。君子观象,善财遍参也。卦之象无所不取,而君子观之,无所不法,自强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 自昭明德,作事谋始,非智慧乎? 反身修德,俭德辟难,非忍辱乎? 称物平施,施禄及下,非布施乎? 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非持戒乎?立不易方,言有物,行有恒,非禅定乎? 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茂对时育万物,所谓慈也。议狱缓死,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所谓悲也。饮食宴乐,朋友讲习,所谓喜也。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所谓舍也。成卦之象皆出于乾坤,君子观象皆得于易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由是观之,《华严》法门与《易》之易简法门有二理哉? 《系辞》论八卦必妙之以神,八卦者菩萨也,如所谓文殊小男、普贤长子之类是也。神者佛也,如所谓毗卢遮那是也。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犹佛之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也。八卦用事而《易》无作,诸菩萨说法而佛无言。散佛之体,则文殊得其理,普贤得其行,观音得其悲,势至得其智,合之则佛也。散易之体,则乾得其健,坤得其顺,六子得其动止陷丽说入,合之则易也。神无方也,易无体也。佛身充满于法界,无不在无不为也。无芥子许孔中无虚空,无一尘中无佛身,翾飞蠕动皆神之所妙,草木缕结皆易之所存,反而观之,则大千法界与夫天地万物皆在吾方寸之间。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楞严》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一浮沤,起灭无从,此心地法门也。为《易》之说,则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为《华严》之说,则曰当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心静而明,廓而大,虚而通,寂而灵,建立万法为之主宰,而物有蔽之则明者暗,大者小,通者碍,灵者顽,所谓操存而舍亡也。故《易》立象以尽意,《华严》托事以表法,皆以其本来所有者示之,非能与其所无也。体此道者莫若诚,至诚则不息,不息则悠久,悠久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故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己之性。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与天地参。此致其诚而天地万物得于一心者也。”昔之发无上道者,自十信始。故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诸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由此充之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成等正觉,犹育孩稚以为成人,养根萌以为成材,其骨节枝干,初已具足,充大之而已。其悲愿之深,勇猛精进,为群生入诸恶趣,受种种苦,心不退转,而况生死、祸福、毁誉,足惊怖动摇之乎? 故能出入三界,游戏十方,于梦幻中而作佛事,此致其诚而华严之法界得于一心者也。二者皆不出于心法,故吾侪之所当自事者心而已。了此则廓然,更有何事。夫昼之所想,即夜之所梦;生之所履,即死之所为;春之所种,即秋之所获。所以处世间者,所以出世间者,儒释之术一也。夫何疑哉! 神通妙用,在运水搬柴中;坐脱立亡,在着衣吃饭中;无上妙道,在平常心中。愿试思之。(《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二十二套第五册,第450~451页左)

儒、释一致,虽宋代一般之思想,李纲融合《华严》与《易》,是其于根本的,古今得其比者稀也。如彼所云“神通妙用,在运水搬柴中;坐脱立亡,在着衣吃饭中;无上妙道,在平常心中”,乃利用禅家之常套语者,可以知其影响之所在矣。

宋代禅学思潮非但行于儒士之间,即道士亦为禅化。例如神宗帝时,有道士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其所着《悟真篇拾遗》,载禅宗歌颂,即《性地颂》《无罪福颂》《三界惟心颂》《见物便是心颂》《圆通颂》《随他颂》《宝月颂》《心经颂》《人我又名齐物颂》《读雪窦禅师祖英集歌》《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颂》《采珠歌》《禅定指迷歌》《无心颂》《西江月》《读周易参同契》是也。观张伯端之接门人与禅者之垂手无异。《青华秘文序》云:

王邦叔,不知何许人也。年十九,侍紫阳真人为弟子,凡九年,不知大道之自然,亦不请问。一日侍师至罗浮观。先生曰:“子之从我不为不久,于金丹之诀,略不顾及,从我何为?”邦叔再拜曰:“匪不顾也,自揣玄微,必无此分。”先生曰:“嘻,自太极既分之后,一点灵光,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加少,似子所言是蔽其明也。吁,可哀也哉!”邦叔不觉涕泗交颐,顿首百拜,悲不能起。先生曰:“子去静室中,思吾此语,有所觉则急来。”邦叔拜辞,遂去幽房静室中,静思至夜,紫阳先生再诣其室,叩寝门呼,邦叔闻之,趋而出迎,先生微笑曰:“吾一寻汝便见头目,尔两日寻他不得其杳然。”遂灭所执之烛炀而退。邦叔大窘,坐五更大悟,通体汗流,待旦以颂呈先生:“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天平。个子谁唱真仙子,声满虚空万籁清。”先生览之问曰:“谁唱谁听?”邦叔遂答以诗曰:“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静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人睡定,觉来红日正当中。”先生出《金丹图》传与邦叔,遂止罗浮,后十三年坐化。又十年,眉山大沩和尚、沈志静遇之封山,自称王邦叔,今居蓬莱望海楼也。(《道藏辑要》奎集一,《青华秘文题辞》,第4页右~左)

张伯端《性地颂》云: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

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目前。

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底未为仙。(《道藏辑要》奎集二,《悟真篇》下,第24页左~第25页右)

《见物便见心颂》偈云: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见。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劫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道藏辑要》奎集二,《悟真篇》下,第25页右)

张伯端之传,见《列仙传》,如后章所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hanzong/202212225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