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四世一品曹文埴(清朝)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1日 阅读:174 评论:0

四世一品曹文埴(清朝)

曹文埴(1735—1798年),字竹虚,号近薇,别号荠原,乳名川富。歙县雄村人,一始祖曹永卿,系唐末天平节度使曹全晸后裔。

曹文埴祖父曹堇饴,盐商世家,成为豪富。父亲曹景宸(映青),生子三。长子曹文境,继承父业,在扬州经营盐业;次子曹文塾,留在雄村掌管田产;季子曹文埴走读书科举入仕的道路,同其子曹振镛同朝为官,任尚书,卒谥文敏。

人生经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文埴科考传胪(二甲京、员外郎海升(官居五品巡城御史,曾在侍郎纪晓岚门下)杀其妻钮钴禄氏,以自缢上报,其妻子的弟弟贵宁非要争个是非。朝廷命纪晓岚等验尸,但仍以自缢处置。贵宁又上诉说:“海升与大学士阿桂有连,验不实。”

皇上又命曹文埴与侍郎伊龄阿复验,得出殴杀结论。因而与案情有关的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及郎中王士棻等都降职戍边。后曹文埴又任通州督漕政,在查浙江仓库亏缺、督察滨海建石塘等工作中都认真敬业。

紫阳重建

曹文埴重视文教,乐于公益,退归家乡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花甲之年,倡议在文公祠旧址复建书院,名曰“古紫阳书院”,以表示与以前的“紫阳书院”有所区别。

以前的歙县“紫阳书院”是为祭祀朱熹而建,又是古代徽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之一。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由徽州太守韩补创建,宋理宗赵昀亲题“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后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兵火。

曹文埴的倡议与两淮盐商鲍志道一拍即合,得到徽籍商贾们的资助与支持,鲍志道捐银8000两,并设法使该银项在两淮盐场按月息一分增值,如此书院每年可用经费达960两。

嘉庆年间,鲍志道之孙鲍均,又捐银5000两,也依前述规定计息,使得书院经费充足,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繁荣。

紫阳书院建成后,成为著名的教育中心,教育之地,也是儒士们常集于此探讨学问、议论政事之地,更是收藏书籍乃至出版刊物的地方。

曹文埴亲自题写牌坊,该坊至今仍古朴端庄地屹立在问政山麓的文公泉畔之东南甬道上。

在书院的朱子殿内,存有康熙帝御书的“百世德师”匾、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

徽剧鼻祖

曹文埴还开创了徽剧的先河。曹文埴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返乡奉养老母。为博得母亲一乐,从扬州招募多名昆腔艺人,选拔一批伶童,回到雄村组建“华廉家班”,演戏给老母亲朱太夫人看。

但吴侬软语不易听懂,折子戏又不完整,并不能尽兴。为此,曹文埴听取曹学诗建议,扩大家班,采置道具行头,聘请懂音律戏剧的门客,还从太平、旌阳、安庆石牌等地请来老艺人,编剧本、整合唱腔、培植伶童。经过几年培训,剧目丰富、演员专业、表演精纯,朱太夫人十分满意。

曹学诗,字以南,号震亭,雄村人,乾隆进士,历任麻城、崇阳知县。著有《香雪文钞》《经史通》《易经蠡测》《笠荫楼诗集》《黄山游记》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十三日,适逢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曹文埴应诏赴京庆祝。除给皇上准备了礼品,还将“华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作为贺礼,率班进京庆贺。

庆升班连演两晚,据闻演出了《水淹七军》《奇双会》《闹太宫》《凤凰山》《水漫金山》《三挡杨林》《伯嚭回营》《徐策跑城》八个剧目,艺人们字正腔圆、声调严谨、声腔抑扬与锣鼓等乐器配合得严丝密缝,恰到好处。

皇帝、皇后、诸嫔妃连声叫好。演出完毕,皇上还破例到戏台上去看伶童,称赞重赏。当问到演出为何戏时,伶童们因戏中混杂昆腔、高腔、拨子、吹腔、西皮、二黄等,不知如何作答。曹文埴急中生智道:“启禀皇上,敝班乃徽班,唱的自然是徽戏。”皇帝点头称道:“徽戏,好,还是徽戏好呀!”

从此,徽班“庆升”在北京一炮打响,之后,四大徽班进京,“徽戏”也传遍全国。至此,京剧不仅继承了徽剧的声腔,而且从剧目、脸谱、行头服装、舞台艺术乃至伴奏,都秉承了徽剧的传统,成为中国国粹艺术。而诞生于徽州的徽剧,则是“中国第一戏(京剧)之母”,曹文埴便是徽剧的鼻祖。

(参考资料:《歙县雄村宗谱》《竹山书院曹文埴介绍》)

四库全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aocaoshizu/2022113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