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三朝元老曹振镛(清朝)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1日 阅读:195 评论:0

三朝元老曹振镛(清朝)

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曹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二十六岁时,为大学士翁方纲得意门生,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父子同朝为官长达八年。

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和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年(1806年)升工部尚书。奉命撰《高宗实录》,书成,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任军机大臣。道光初年,晋升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太子太师,不久又晋太子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位列功臣之首。

曹振镛

曹振镛学识渊博,仕途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五十二年,居宰相之位二十五年,总领清朝最高机构内阁及军机处,长达十四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后人颇以为鉴。著有《纶阁廷辉集》《话云轩咏史诗》。

一丝不苟

曹振镛三任省学政,四任省会试主考官。纂修《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皆为总裁官。每每做事,事必躬亲。承书谕旨及衙门奏章、进呈之文无不反复阅视,一字一句反复斟酌,有错必改。

嘉庆逝世后,朝廷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几位军机大臣草拟遗诏,其中说到嘉庆皇帝生在热河避暑山庄。

这份遗诏颁布后,朝廷上下(包括道光皇帝)都没有挑出什么毛病,偏偏让编修刘风浩看出问题并告诉了曹振镛。

当道光皇帝回到京师时,曹振镛向其提及遗诏把嘉庆的出生地搞错了,道光盛怒,谴罢托津,戴均元等,将曹振镛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军机,荣任军机处领班,成为名副其实的“首辅”。

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在玉澜堂赐宴15位老臣,曹振镛的年龄最小,却也分享到了赐宴、绘像之荣。第二年,他出任上书房总师傅,成为未来皇帝的老师。

秉公处事

嘉庆六次谒陵,五次秋天围猎,都留曹振镛在京处理朝廷大事。两江总督陶澍治理两淮盐政,改行票法,先以私书请示曹振镛。曹振镛是盐商子弟,祖上以盐业起家,有一批亲属是扬州盐商,世代享有特权。

两江总督提出盐政改革,取消商盐垄断权,实行凡纳税皆可的盐票法。这一改革严重损害盐商的利益,亲属叫苦不迭,纷纷投诉到曹振镛。曹振镛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支持陶澍的盐政改革。他能把家族利益撇在一边,支持盐政改革,是大度开明的。

“叩头宰相”

曹振镛历经三朝,亲眼看到朝廷屡诛大臣(鳌拜、年羹尧、和珅等),因此平日处事非常谨慎,不敢稍有专断。如有下属升迁,也都是论资排辈,不轻易推荐。

一次,一下属新升御史,登门请教,曹振镛鉴于年轻人好露锋芒,易误伤人,便说:“少说话,多叩头,常读《四书》《五经》。”意在将“为政不在多言”“下事上以敬”传导之。御史误解,将此话传开,摘头去尾,曹振镛便有了“叩头宰相”之名。

在这里,“多叩头”是肢体语言,表示顺从、谦恭、人见人爱(皇帝也不例外);“少说话”,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言简意赅。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曹公“多叩头、少说话”就能让“万岁爷”满意,能让道光皇帝十五年如一日地满意,曹公的这份功夫绝对高深。

“多叩头、少说话”是曹振镛为官几十年的智慧结晶。至于他为什么要奉行这一“六字真经”,关键是他读懂了道光皇帝。他一向节俭,在饮食和服饰上,与道光皇帝提倡节俭、杜奢侈作风一致,即使在朝办事,也只喝一杯白开水,常为宫中支出力谏,数请停罢不急工程。在他执政时期,朝廷未有大兴土木之举。

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五十二年,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他政绩颇多,没有贪污受贿的纪录,能做到这一点就很难得;他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克勤克慎”,五十二年没有大的过错,可见官宦文化修炼之深。

代君三月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首领林清突然袭击紫禁城,嘉庆正在热河行宫,群臣都劝皇上暂时不要回京,先调兵镇压再说。只有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董诰劝皇上回京,以亲自掌控局势。当时,正留守北京的曹振镛,把京城的秩序维持得井然有序。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嘉庆巡幸热河,特命曹振镛辅佐太子守国,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代君三月,一切政务全由他处理,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代理皇上”。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语。

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平定叛乱的一次重大胜利,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也是功臣之一。

道光将曹振镛提升为太傅,赐紫缰,在紫光阁陈列画像,进入显赫功臣的行列。

此外,道光还亲笔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嘉奖曹振镛:“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学问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评价是比较高的。

识人用人

曹振镛三次当学政,主持会试四次,都能尽心尽力;阅评考卷能遵纪守法,不淹没博学有才之士;对到金殿面试的考生,必预先一一校阅考卷,工作不出差错。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廷试时,广西桂林考生陈继昌因病勉强得以完卷,后议定为第二名“榜眼”。

此前,陈继昌已获得乡试的“解元”和会试的“会元”两顶桂冠,大学士曹振镛深感“本朝百余年来,三元只一人,有利于彰显文明”,便主张将陈继昌“改置首列”,以三元及第。

这一颇具大局观和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让陈继昌成为文化标杆,鼓励了千千万万在路途上的考生。

曹振镛认为,国家需要的是“英才”,具有远识、文才的人,林则徐、陶澍、程恩泽、潘世恩、龚自珍等,都是他挑选出的人才。

曹振镛常告诫门生:“主上圣明,人臣不要怕不能做大官,就怕自己无才能。”门生们领会老师的苦心,从不妄求高位,勤加磨砺自己。

林则徐后来官至一品,主持虎门销烟;龚自珍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兼文学家,都以实干闻名,与曹振镛的教导无不相关。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万寿节庆典,曹振镛被赐予双眼花翎(乾隆至清末被赐双眼花翎的仅二十余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曹振镛去世,道光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并下诏,对曹振镛“盖棺定论”:“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值,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无愧。其予谥文正。”

道光封其次子曹恩四品京卿,现北京画家曹国鉴及一些在北京高校任教的曹氏是其后裔;长子留在雄村接管家产,两房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整个清朝年代,能够入祀“贤良祠”的也就七至八个人。《清史稿》描述道光对曹振镛“恩眷之隆,时无与比。”

曹文埴和曹振镛父子,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三代皇帝,主持朝政75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

(参考资料:《歙县雄村宗谱》《竹山书院曹振镛介绍》《曹振镛宰相故里徽州雄村掠影》)

高宗实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caocaoshizu/2022113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谯国堂衡山曹氏
下一篇:少年皇帝曹芳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